屈 靜
(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16)
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迅速,截至2020 年12月31 日,中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共有45 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44 條,運營線路總長度7 969.7 km。2020 年新增運營線路36 條,新增運營線路長度1 233.5 km[1]。發展迅猛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對安全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從國務院到交通運輸部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的意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定》等相關管理規定[2-3]。2019 年,交通運輸部出臺了《城市軌道交通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和《城市軌道交通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技術規范 第1 部分:地鐵和輕軌》(以下簡稱《技術規范》),對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如何組織與實施、設施設備系統功能和運營管理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進行了明確的規定[4-5]。本文就《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中的要求及其對安全評估工作組織管理模式所帶來的變化進行探討。
與GB/ T 30013-2013《城市軌道交通試運營基本條件》[6]對比,《管理辦法》對其中多個概念進行了明晰或重新定義,具體如下。
(1)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試運營階段改為初期運營階段。初期運營與正式運營相對應,待初期運營滿1 年并完成尾工工程建設、缺陷問題整改后,經正式運營前安全評估合格后,方可由初期運營轉為正式運營。
(2)除新建項目外,對于改擴建項目如何評估一直未作明確要求,致使部分早期開通線路的尾工工程、甩項工程在移交運營單位時缺少依據,工程質量也參差不齊。《管理辦法》第二條明確改擴建項目和甩項工程是否需要評估,由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主管部門決定,而評估標準則按《管理辦法》執行。
與《城市軌道交通試運營基本條件》[6]對比,《管理辦法》對組織模式有了更加明確的定義,具體如下。
(1)《管理辦法》對安全評估工作的組織者進行了規范,根據《管理辦法》第三條,由城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者政府指定的運營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安全評估。
(2)建立了第三方評估制度,評估機構原則上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由其負責安全評估的具體實施,并對評估機構的資質、人員、工作模式、邀請專家范圍進行了規范。通過這種模式,保證了評估的獨立性、公正性和客觀性。
目前,各方單位對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方面普遍關注程度高,而對于如何做好建設與運營的銜接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多數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是獨立運作的,線路一旦運營,在規劃、設計、建設環節留下的隱患,后期整改難度、投入成本均會大大增加,《管理辦法》針對此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較好的理順了建設和運營協調配合與銜接過渡。
《管理辦法》第二章第五條、第六條分別是對建設單位和運營單位的符合性審查。開通運營前大部分問題都是由土建設施施工、機電設備安裝缺陷和土建施工、設備聯調周期的制約引起的,在以往線路中這些問題占整改問題的50%以上。《管理辦法》中強調試運行關鍵指標必須達到要求,專項驗收及竣工驗收通過后方可開展安全評估。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驗收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要求[7],只有項目工程驗收的遺留問題全部整改完畢,試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整改完畢后方可進行竣工驗收。2 個辦法共同制衡,將新線建設質量和運營安全服務質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時,針對一直困擾運營單位的保護區問題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即開通前需制定保護區平面圖并在保護區設定警示標識。《管理辦法》的出臺較好解決了因出入口外地鐵邊界不清導致的糾紛以及市、區一級的安全衛生檢查責任劃分問題。
《管理辦法》第八條對申請評估單位的材料作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專門提出需包含運營服務專篇意見的對照檢查落實情況。運營服務專篇是指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文件中設置的專篇,包含車站設施設備對于服務需求、安全要求、兼容性要求等的符合情況,運力銜接情況及無障礙建設情況等。把運營安全和運營服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既是對“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基本原則的體現,也是對“規劃建設為運營、運營服務為乘客”理念的進一步提升,將安全和服務要求貫穿于規劃、建設、運營整個過程。
初期運營前,建設單位與運營單位對軌行區、車站及其附屬設施的屬地管理權、設備使用權、調度指揮權將進行移交,即所謂的“三權接管”,但何時接管、以什么方式接管,各地標準并不完全一致,往往是2 家單位協商而定。既有線路接管時間并不確定,有在綜合聯調前接管的,也有在試運行前接管的;接管范圍也不固定,有先接管車輛段的,有接管一部分車站的,還有僅先接管軌行區的。接管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施工單位施工不便,不利于建設進度控制;同時,對運營單位來說,接管的不確定性帶來運營籌備的不確定性,人員、物資、保安保潔等都無法按計劃準備。
《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對接管提出明確要求,即在安全評估完成后,運營單位與建設單位簽訂運營接管協議,正式接管線路的調度指揮權、設備使用權和屬地管理權。同時,考慮到試運行時運營統一調度管理的必要性,可在項目工程驗收后試運行前“臨管”三權。如某線路計劃2019 年9 月開始試運行,則建設單位與運營單位在8 月就開始共同檢查線路條件、草擬移交協議、配備物資人員,以保證相關工作有條不紊開展。
新規出臺后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頒布了與《管理辦法》相配套的《技術規范》,對設施設備系統功能應具備要求進行了細致規定,使現場檢查和測試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測試核驗內容以《地鐵設計規范》為藍本,在此基礎上充分研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現狀,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要求,具體如下。
(1)規定了系統功能核驗的項目、內容和方法,在單位工程、分部分項工程驗收和測試報告基礎上,對單個系統的關鍵功能進行核驗和再確認。例如《技術規范》第十三條,各專業過軌管線使用道床預留過軌孔洞,因特殊原因需直接過軌時應采取絕緣措施。
(2)規定了系統聯動功能測試的項目、內容和方法,對跨系統的聯動功能,從輪軌關系、弓網關系、信號防護、防災聯動等方面提出測試項目,規定了測試內容和方法以及測試結果要求。例如《技術規范》中,表31 列車折返能力測試,需選取影響遠期運輸能力的車站折返線作為測試對象,同時具有設計單位提供的供電能力核算報告和一定數量(一般至少6 列)的電客車參與測試。
《管理辦法》對運營單位提出了更新、更具體的要求。《管理辦法》第八條,要求由建設單位會同運營單位共同提交評估材料,運營單位主要負責試運行情況報告及其主要測試報告、運營單位符合規定條件的情況說明和證明文件。第十四條,對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發現的問題,建設單位要會同運營單位制定整改方案。此外,安全評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系統功能核驗中的現場測試必須由運營單位人員操作,以檢驗相關人員對設備操作的熟練度。
通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運營單位不再局限于配合單位,而應主動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作。與建設單位協作,促進移交接管順利銜接;與參建單位協作,共同研究問題整改方案;與評估單位協作,高效順暢組織安全評估。通過與評估單位積極的溝通配合,運營單位對于踏勘線路的設計、現場測試的組織也積累了相關經驗,既合理配置了電客車、軌行區、人員工器具等資源,又高效高質地完成評估工作。
《管理辦法》與《技術規范》的出臺,使得新建線路開通運營的條件變得更加嚴格,但對加強安全穩定運營十分必要。建設單位和運營單位需要比照規范嚴格落實,把保障運營安全、提高服務質量真正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