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磊
(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西寧 810000)
現階段,為了滿足高原地區農村居民的熱水需求,安裝了大量的太陽能熱水器。但由于高原地區特性,冬季嚴寒、晝夜溫差大、極端低溫的出現可能導致太陽能熱水系統管網出現凍結現象,甚至直接發生凍裂,導致供熱系統癱瘓。因此,如何保障高原地區太陽能熱水系統不受低溫影響,成了當前所有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本文通過對空氣源熱泵技術的運行原理進行分析, 探討了高原地區農村太陽能熱水系統引入空氣源熱泵的可行性, 旨在保障高原地區農村居民正常的熱水供應,降低能源消耗,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與其他地區相比,高原地區日照充足,其年、月總太陽輻射都較高。 高原地區全年晝夜溫差較大,尤其是冬季最為明顯,可達20℃~30℃。高原地區海拔較高,且氣壓、含氧量、空氣密度較低,造成空氣十分干燥,特別是冬季最為干燥,空氣中相對濕度僅為5%~15%。同時,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污染不易治理。基于此,在為高原地區農村改善室內熱環境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也應得到重視。
近些年來, 在國家與相關高原地區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高原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一大批新能源企業進入建設,建立了一批太陽能供暖示范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高原地區綠色建筑更是受到廣泛關注,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都針對太陽能等優等能源[1]設置了科研項目,力求在高效利用太陽能供暖的同時,降低能源消耗。
高原城市地區的太陽能建筑, 從初期建設至今已有10 多年,建立了許多示范性工程,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建筑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對項目沒有清晰的認識,缺乏對建筑類型和施工技術的深入探究,部分企業甚至沒有做任何保溫措施, 就直接開始安裝太陽能供暖設備,造成其后期運行和維護困難,導致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與高原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相對貧窮,基本沒有供熱設施[2],卻占有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發展的自然優勢,應發展低成本的太陽能利用技術,以保障該地區的熱水供應,解決因晝夜溫差大所造成的取暖問題。 針對高原地區農村已有的太陽能熱水系統, 在保障其太陽能供暖管網保溫的同時, 也要通過空氣集熱器保障室內各圍護構建的保溫, 通過蓄熱解決氣候對太陽能管網所造成的影響。
隨著高原地區建設進程的加快, 許多高層建筑拔地而起,這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出現,城市內建筑樓層較高,且密度加大,造成太陽能集熱系統的安裝十分困難,導致其不能使用農村所采用的太陽能技術。針對此類情況,為建設太陽能集熱系統保障居民正常使用熱水, 可以選擇一些沒有農牧的空曠地區,進行安裝鋪設,建立能源互補熱站, 通過借助熱蓄調系統可以解決高原地區城市供暖問題。這樣的供暖模式更集中,也使后期維護管理更加方便。針對太陽能集熱系統夏季閑置的問題,可以采用太陽能光伏系統進行解決,保障城市用熱和用電,從而保障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對于一些高原地區城市,傳統的供暖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的供暖需求, 太陽能供暖的發展可以承擔一部分供暖需求,從而組成新的組合供暖模式。
現階段,高原農村地區的管道系統保護,大多數都采用加裝保溫層及安裝電伴熱來減少熱損失,使管道內外溫度保持恒定,從而保護供熱管道。 通常情況下管道電伴熱系統組成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發熱電纜供電電源系統、管道防凍電纜加熱系統、管道電伴熱智能控制報警系統。 其中單根的伴熱電纜單元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空氣開關、溫度傳感器、溫控器、故障蜂鳴報警器等。 溫度傳感器通常被安裝在加熱管上,方便工作時隨時查看溫度。 想要達到加熱防凍的效果,就需要在工作前將溫控器設好溫度, 在與溫度傳感器測量的溫度進行比較,在達到一定溫度后,通過控制箱的報警裝置和空氣開關切斷電源。
電伴熱系統進行保溫處理的原理為: 為管道提供熱量,使損失熱量得到補充,從而保證管道系統內外不會出現較大熱損失的情況。 空氣源熱泵進行保溫處理的原理為:吸收空氣中低溫熱能,并將之壓縮,通過壓縮機將其最終轉化為高溫熱能,從而加熱水和提高周圍溫度。通過上述描述可以發現,兩樣技術的應用,都是為了保持供熱管道內外的熱量達到平衡,發揮其制熱性能[3],防止管道在極端天氣下出現凍裂,讓供熱系統得到保護。 另外,兩種加熱方式的原理相同,且后者更加節能,與前者相比后者節能效果更加明顯, 消耗更低的能源卻有更為明顯的供熱效果。
高原地區農村冬季更加嚴寒, 也就意味著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效率不高,同時如果不采取優質的保溫措施,可能造成熱水的使用出現問題, 甚至造成供熱管道出現凍結。雖然電伴熱和電輔助技術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但是也造成了更多的電能消耗。 因此,想要降低電力消耗,滿足節能減排的發展需求,就需要引入空氣源熱泵技術,來保障能源消耗滿足相關要求, 同時提高供熱系統的使用年限。 空氣源熱泵技術與傳統的電加熱技術相比, 更加安全、節能,高效[4],因為其不是采用電熱元件直接加熱,不會出現漏電情況。 結合空氣源熱泵機組與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方式。想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需要將太陽能熱水系統的進出水口進行連接,使其相互連通,并在上面加裝止回閥和循環泵, 重點應保證空氣源熱泵機組要安裝在進水前端。 這樣的安裝方式, 可以在太陽照射充足時,保證熱水系統能夠正常工作,即使關閉泵前閥門,空氣源熱泵也不會得到啟用, 不會影響熱水系統的原有運行。太陽照射不充足時,也不會導致凍裂情況出現對太陽能熱水系統造成影響,在農村居民不用水時,只要系統水源得到補充,關閉進水閥門也不會造成影響,只要空氣源熱泵保持低功率運行,就能一直輔助供熱系統加熱,從而保持水溫恒定。 農村居民用水時,即使用量不大,造成循環泵不工作,但空氣源熱泵會一直處于工作狀態,以中功率進行運轉,保證高原地區農村居民的熱水使用。農村居民用水量大且時間較長時, 空氣源熱泵會以高功率進行運轉, 從而保證居民的熱水供應。 當農村居民用水結束后,供熱系統會自動補水,并保持空氣源熱泵一直進行低功率工作。
高原地區農村經常會有極端天氣出現, 強烈的降溫考驗著供熱管道系統。為了保護管道系統,可以將排水閥門關閉, 并根據溫度傳感器測量的溫度與事先溫控器設好的溫度相比較,當溫度低于設好的溫度時,供熱系統會自動將空氣源熱泵機組和循環泵開啟, 并對水箱內水進行循環加熱,加熱后就停止工作。當管道問題再次降低后又開始熱循環工作,如此反復,就可以保護官網系統保持正常運轉,不會出現有霜凍情況發生。
太陽能建筑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進, 技術已趨向成熟,尤其在平原地區,得到了良好的開發利用。 由于高原地區溫差較大,加上冬季極端寒冷,導致系統不像在平原地區那樣穩定。后期的維護保養也十分困難,工作人員如果操作不當就可能導致管道凍裂。 為了保障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正常使用, 高原地區農村家庭需要消耗更多的電量, 這也是造成高原地區太陽能熱水系統得不到更多推廣的主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高原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如果引入空氣源熱泵技術就可以很好解決耗電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如下:
(1)空氣源熱泵技術的引入,可以通過輔助加熱和熱量補充這兩種形式來對管道進行保溫處理,而且這種技術的引入,也僅需要采用更加簡單的保溫結構。 與電伴熱技術相比,其加熱方式更加科學、經濟、安全,將其引入到高原地區, 可以防止高原地區農村熱水系統管網出現凍裂。
(2)空氣源熱泵技術的引入,主要以太陽能技術為主,熱泵技術為輔助,保持對熱水系統的一直供熱。這種技術的應用, 可以使熱水系統在一年中大多數時間只以太陽能進行供熱, 降低了能源消耗的同時也方便后期維護保養,節省了資金,也提高了供應熱水的能效比。
(3)空氣源熱泵技術與電伴熱技術不同,不需要依靠電熱元件進行加熱, 其加熱主要是將空氣中蘊含的熱量進行轉移,就能實現對水加熱。 其耗電量也更低,降低了電力消耗。 空氣源熱泵的使用壽命更長,可以達到10 年以上,具有經濟效益[5],只需要3~5 年的時間就能收回投資,并開始盈利。
(1)與傳統集中熱水系統相比,空氣源熱泵技術更加穩定,其機組可以直接對水進行加熱,產生的熱水也更加穩定。 同時,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直接使用空氣源熱泵機組為高原地區農村家庭提供熱水,雖然該地區日照足,太陽輻射強,但是與傳統的太陽能熱水系統相比較,空氣源熱泵機組需要消耗更多的電量, 這對于高原地區農村居民來說并不經濟。另外由于當前技術不夠成熟,且其機組設備復雜,體積大,造成安裝還存在很多問題。
(2)高原地區冬季嚴寒,普通的空氣源熱泵機組只能保證春、夏、秋三季的正常工作,冬季極端低溫的出現,超過了普通空氣源機組工作的最低溫度, 導致其制熱量和性能系數明顯降低[6]。 高原地區農村與城市相比,冬季溫度更低,普通機組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需要。必須要使用二氧化碳空氣源熱泵才能保證供應熱水, 但是這種設備又需要更高造價,成本的增加限制了其建設應用,因此,想要滿足高原地區農村家庭的熱水供應,仍然需要不斷探索更經濟、環保、實用的供熱新技術。
綜上所述,太陽能作為一種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相比更加環保,其可重復利用的特點也滿足國家發展的要求。空氣源熱泵技術相比傳統供熱技術更加安全、 節能、環保,若將這兩者進行融合,必然可以滿足高原地區農村家庭的熱水需求。現階段,空氣源熱泵技術應用到高原地區農村家庭之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但是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和創新,困難一定會被克服,當這項技術的實施后,也必然帶動高原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