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月軒
2021年6月29日上午,“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多次榮獲戰功,退役后深藏功名、帶領家鄉群眾建設家園的老英雄孫景坤在列。
孫景坤1924年10月出生,1948年1月,24歲的他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從軍,先后參加四平、遼沈、平津、解放長沙和海南島等戰役,戰功赫赫,于1949年1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跟隨部隊從家鄉丹東跨過鴨綠江,在槍林彈雨中身上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曾經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占領了161高地。次日,瘋狂的敵軍猛攻161高地,志愿軍戰士傷亡巨大。此時,身為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嶺161高地的任務。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借著敵人的火力盲區,扛著彈藥,沖過十幾條封鎖線,機智地躲過敵機轟炸,沖上161高地。為了守住高地,孫景坤與其他9名戰士和原來陣地僅有的幾名戰士做好分工,從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先后打退了敵人6次進攻,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守住了陣地,敵軍所謂的最強大攻勢以失敗告終。上甘嶺戰役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在戰斗中孫景坤擊斃敵軍21人,表現出色、英勇頑強,榮立一等功。
在戎馬生涯中,孫景坤參加多次戰役,獲得8枚軍功章和一枚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1953年7月,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在北京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回鄉后他把所有的榮譽塵封,連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如果說當兵打仗、奮戰沙場是他人生的上半場,那么,回家鄉建設家園則是他生命的下半場。1955年,孫景坤從部隊復員,主動放棄進城工作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丹東市金山鎮山城村。他把黨組織關系交給了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了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立功只字未提,回鄉第三天,便投入家鄉建設中。后來,因為他為人正直,當過兵,大家選舉他當上了生產隊長,這一干就是20多年。
老英雄被發現,純屬偶然。上世紀60年代末,村里的一名后生從一本舊書里看到一篇題為“奮戰在危急情況下的副排長孫景坤”的文章和照片,再細看:“孫景坤?這不是二大爺嗎?”村里晚輩都尊稱孫景坤為“二大爺”。小伙子找孫景坤求證,起初孫景坤不承認是他,當小伙子念到副連長的名字時,孫景坤眼含淚水動情地說:“他才是真英雄,腿都打沒了。”孫景坤囑咐小伙子把雜志收起來,不讓給別人看。小伙子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逢人就說:“二大爺老厲害了,在朝鮮戰場上是英雄。”孫景坤便不得不默認了。村民們經常讓他講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可孫景坤從不多說。在村民眼中,孫景坤還是那位受人敬重的“孫隊長”。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丹東電視臺記者到山城村采訪,無意中得知村里有個戰斗英雄,如獲至寶,找到了孫景坤進行采訪,66歲的孫景坤打開布包,拿出了一枚枚珍藏的獎章,很快,孫景坤的英雄事跡在丹東市傳開。
孫景坤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過去的榮譽,甚至自己的兒女只知道父親是名老戰士、上過戰場,僅此而已。每次市郊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他的大女兒患小兒麻痹,上學后家里拿不出學費,只要父親寫個介紹信,學費就可以免,但是父親堅決不給開,因此,她沒念幾年書就退學回家務農了。后來,有單位來招工,原本有她的名額,但父親又把名額讓給了別人。面對家人的不解,孫景坤說:“那么多同志為了祖國把性命都搭上了,我不能總想著自己家這點事。”如今兒女們終于理解了老父親。
回鄉幾十年,孫景坤帶領著山城村的鄉親們埋頭苦干,修建水壩改造耕地,共同致富,發展糧菜生產,栽下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成為當地百姓心中最敬重的人。孫景坤老人2020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并入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今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老英雄“七一勛章”。
如今,老人被安排住進了丹東市光榮院特護區。他向組織提出了這輩子唯一要求,就是把那身志愿軍老軍裝掛在床前。陽光透過窗欞,照在老人的軍裝上,一枚枚紀念章熠熠生輝。在老英雄心目里,這輩子他永遠是一個兵,人民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