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燕
湛江西南醫院,廣東 524500
小兒慢性蕁麻疹通常病因不明,極少數為變應原介導的I 型變態反應所導致,但均與患兒的過敏體質有關[1],風團伴不同程度的瘙癢等臨床癥狀反復出現,病程遷延,嚴重影響患兒的學習生活及睡眠質量。在常規使用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物治療兒童慢性蕁麻疹通常控制癥狀效果欠佳。有文獻指出,益生菌對過敏性疾病有治療作用[2]。本研究對比口服氯雷他定及益生菌與單純口服氯雷他定治療小兒慢性蕁麻疹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8 月期間診斷為小兒慢性蕁麻疹的患兒68例,年齡2~11歲,所有患兒均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3]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其他疾病引起的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如敗血癥、大皰性類天皰瘡等疾病;(2)對氯雷他定、益生菌不耐受有明顯副作用出現;(3)患兒口服藥物依從性低,無故失訪者;(4)有肝、腎等內臟功能障礙者;(5)無免疫缺陷疾病者。本項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35 人,對照組33 人,兩組間的男女比例,年齡,治療前癥狀、體征總積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氯雷他定片(廣東逸舒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 mg/片,國藥準字H20052214)口服,體質量>30 kg 者,每次 1 片,每天 1 次;體質量≤30 kg 者,每次半片,每天1 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益生菌(愛敏康,珠海經濟特區爾康藥業有限公司,2 g/袋,專利號:新型第M 344730 號),每次1 袋,每天2 次。兩組患兒治療療程均為1個月。
1.3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皮疹瘙癢的程度、每日風團的數量、風團持續的時間、最大風團的直徑、風團發作的次數按照4級評分法來計算癥狀、體征總積分[4],見表2。將各項癥狀、體征的評分相加起來為癥狀、體征總積分,總積分下降的指數(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的百分比作為療效判斷標準。SSRI≥90% 為治愈,60%≤SSRI<90% 為顯效,30%≤SSRI<60%為有效,SSRI<30%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人數+顯效人數)/總例數×100%。

表2 4級癥狀、體征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6.0 統計軟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分別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照上述方法治療1 個月后治療組治愈率為60.0%,顯效率為31.4%,總有效率為91.4%;對照組治愈率為48.4%,顯效率為21.2%,總有效率為69.7%。治療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χ2=5.18,P<0.05),見表3。其中,治療組有1 例患兒出現乏力,2 例口干,1 例食欲欠佳,不良反應率為11.43%;對照組有2 例患兒出現上腹部不適,1 例口干,2 例乏力,不良反應率為15.15%;兩組間的不良反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慢性蕁麻疹為皮膚、黏膜對過敏原的免疫變態反應,為過敏性疾病,表現為皮膚的炎癥反應及皮下組織血管炎性充血和組織內水腫引發的風團現象和不同程度的瘙癢,其病程長,臨床癥狀反復出現,病因復雜,多數患兒找不到明確的病因,按照常規使用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物治療小兒慢性蕁麻疹,往往治療效果欠佳,且癥狀容易反復出現,嚴重者影響患兒的睡眠及學習生活,需要尋求一種更能抑制患兒對過敏原的過度炎性反應的治療方法。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機制與機體免疫功能的失調有密切關系,腸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的發育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腸道有益菌群能調整腸道內環境,拮抗致病菌的局部定植、感染,刺激和調控機體的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統,增強腸道的粘膜屏障功能,減少腸道局部的通透性和抗原的全身滲透,誘導機體對致敏原的免疫耐受。過敏性疾病的發生與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腸道粘膜屏障受損,腸道粘膜通透性增加,對致敏原免疫應答增強有關。分泌型IgA(secreted IgA,sIgA)能促進腸道對病原體、共生菌及其抗原的免疫耐受,對腸道黏膜起到免疫保護作用,是腸黏膜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菌群失調時,腸道sIgA分泌下降,加上有益菌對抗病原菌和條件致病菌的競爭抑制作用減弱,導致病原菌和條件致病菌入侵腸上皮細胞,炎性細胞攝取腸道病原體、共生菌等抗原成分而誘發炎癥反應,Th1/Th2 失衡,IL-6、IL-4 等細胞因子增加,促使血清IgE 水平上升,從而產生過敏性疾病[5-7]。有研究報道指出,1 個月月齡的嬰兒腸道菌群品種的減少與日后發生變應性濕疹有關,小兒在發生過敏性疾病前已經存在腸道菌群隊列較健康小兒有差異,說明腸道微生物環境的變異對機體免疫功能有影響,腸道菌群的失調有導致過敏性疾病發生的風險[8]。益生菌為在一定數量下對宿主菌群有調整并對宿主健康起到有益作用的活菌,能夠平衡菌群結構,上調多種酶的活性調整腸道的生態微環境,調節機體的免疫應答。有大量臨床資料顯示,用益生菌特別是鼠李糖乳桿菌治療嬰幼兒濕疹等過敏性疾病有明顯的療效[9],能夠調整患兒的免疫變態反應,降低血清中炎癥因子IL-2、IL-4、ECP、TNF-α 水平,改善腸道的通透性,促進sIgA分泌,平衡Th1/Th2,提高腸道屏障功能,減緩機體過敏反應,改善患兒的過敏體質,在防治患兒多種過敏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10-12]。目前已有多項報道在治療慢性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上,通過補充腸道有益菌以調整腸道菌群,抑制腸道致病菌,抑制變態反應,對過敏原產生免疫耐受[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小兒蕁麻疹過程中使用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物基礎上加用益生菌明顯比單用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高(P<0.05),說明補充益生菌有助于調整已發生過敏反應的機體的腸道微生態的失衡,進而調節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的免疫變態反應,從而促使機體免疫系統成熟,下調過度的免疫反應,縮短慢性蕁麻疹患兒的療程,促進其恢復健康,益生菌對小兒慢性蕁麻疹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表3 治療后兩組療效對比
綜上所述,益生菌能夠與腸道其他有益菌共同調節腸道內環境,刺激機體的免疫應答,促使機體對過敏原產生免疫耐受,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內平衡,對小兒慢性蕁麻疹有免疫調節的輔助治療作用。益生菌在應用于無免疫缺陷疾病小兒中大多數情況下口服安全,能長期服用,易于被家長接受,在治療小兒慢性蕁麻疹過程中加用益生菌有臨床推廣的前景。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