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一
高唐縣人民醫院,山東 252800
胃腸道間質瘤最早于1983 年被提出,屬于常見的胃腸道間葉組織腫瘤[1]。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數據顯示,該疾病在胃腸道腫瘤中的發病率約為2.2%,其惡性變率較高,高達2.1%,因此給予正確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是延長患者生命的重要環節[2]。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范圍較廣,食管至肛門段的消化道及胃腸道外的其他部位均有可能發生,以胃為主要部位,占比達50%~60%[3]。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方式以放化療及外科手術為主,但是該疾病對傳統放化療的耐受性較高,同時基于微創技術的發展,外科治療的優先性逐漸上升[4]。外科治療的術式較多,各有長處。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旨在探討外科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療效及預后影響因素,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50 例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入選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入選患者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55.39±5.31)歲(43~76 歲);病程(11.49±3.28)月(8~17 月);腫瘤直徑(6.39±1.27)cm(3.17~9.53 cm);發病部位:胃底 20 例,胃體 18 例,胃竇 12 例;主要癥狀:腹脹13例、嘔血8例、便血7例、腹痛12例、反酸2例、無特殊癥狀8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術后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均行外科治療且隨訪資料完整;患者本人及家屬均知情。排除標準:合并遠期轉移;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精神障礙或者重要器官質變性疾病。
1.2 方法 術前對患者進行病理學、胃鏡及CT 等檢查,通過影像學資料觀察患者實際病灶部位、大小、周圍組織及血液流變學等資料。醫生分析患者臨床資料后制定外科治療方案并實施,包括腹腔鏡近端或者遠端切除術、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等。術后將切除瘤體進行冰凍切片后再行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獲取患者腫瘤直徑、危險分級及核分裂數等資料。
1.3 隨訪方法 對患者進行1~60 個月的隨訪,前期3 個月進行1 次的門診隨訪,門診前采用電話或者短信等方式通知患者進行復查;2年后隨訪周期為6個月1次,通過短信或者社交軟件等方式了解患者生存近況。記錄資料包括患者基本資料、影像資料、外科術式、病理及免疫學檢測情況、1~5年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運用SPSS2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分析中,采用logistic 回歸進行。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方式及術后1、3、5年生存率 50例患者行外科治療,具體包括:內鏡黏膜下剝離術18%(9/50)、腹腔鏡近端切除術28%(14/50)、腹腔鏡遠端切除術30%(15/50)、胃楔形切除術16%(8/50)、全胃切除術8%(4/50)。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為96%(48/50)、術后3年生存率為86%(43/50)、術后5年生存率為78%(39/50)。
2.2 病理結果分析 影像學資料顯示患者腫瘤直徑3.17~9.53 cm,腫瘤危險分級高占22%(11/50)、分級中占24%(12/50)、分級低占54%(27/50);根據免疫學檢查結果術后接受伊馬替尼治療的有48%(24/50)。
2.3 單因素分析 根據術后5年內患者生存情況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結果顯示患者年齡、病灶部位、腫瘤直徑、腫瘤分期、核分裂數、術后是否進行伊馬替尼治療是影響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外科治療預后的因素,具體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2.4 多因素分析 將患者年齡、病灶部位、腫瘤直徑、腫瘤分期、核分裂數、術后是否進行伊馬替尼治療代入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核分裂數、腫瘤分期、術后伊馬替尼治療為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年齡因素經logistic回歸分析可排除,具體見表2。

表2 多因素結果分析
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人,其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以腹痛、腹瀉、便血等常見癥狀為主,因此早期難以被診出[5]。目前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治療方案以外科手術切除為最佳,術后需根據患者病理學結果給予TKI 類藥物治療。隨著內鏡及腹腔鏡等微創技術的日益成熟,外科治療的優點逐漸擴大為創傷性小、安全性高、手術操作便捷、經濟壓力小等。同時腹腔鏡手術的可用范圍也逐漸擴大,但是部分患者行外科治療后療效不理想,其預后影響因素較多[6]。
本文結果顯示患者1年、3年、5年的術后生存率分別為96%、86%、78%,結合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本文結果顯示影響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外科治療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腫瘤直徑、核分裂數、腫瘤分期及術后接受伊馬替尼治療。分析原因為:(1)患者年齡高于70 歲預后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免疫系統逐漸下降,腫瘤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影響較大,治療后愈合能力較差從而影響預后。(2)有學者認為外科手術治療直徑>5 cm 的效果較差,直徑過大其潛在的轉移可能性較大,切除瘤體只能控制病情發展,對于已經擴散的無法治愈,患者體內仍有相關腫瘤細胞存在[7]。同時直徑較大的腫瘤難以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其安全性還有驗證。(3)腫瘤核分裂數越高患者體內癌細胞的增殖活性越高,癌細胞在患者體內的繁殖能力越強,對預后有負面影響[8]。(4)腫瘤分期越高,患者體內腫瘤細胞活性越強,已存癌細胞數量也較高從而影響預后[9]。(5)患者術后根據其疾病分期決定是否給予伊馬替尼等藥物治療,一般需要后續相關藥物治療的多為分期中高級患者[10],患者自身身體機能較差,體內腫瘤細胞較為活躍,接受藥物治療后也會有一定不良反應,從而影響預后[11]。
外科治療雖是目前胃腸道間質瘤的最佳治療方案,結合上述分析,開展治療前,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如包括腫瘤部位、大小及分級等,為其選擇最為合適的術式。手術時應遵循完整切除的原則,必須確保切口邊緣組織細胞為陰性[12]。
綜上所述,外科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療效較好,對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患者腫瘤直徑、核分裂數、腫瘤分期及術后伊馬替尼治療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具體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實現提高患者預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