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姣 薛丹丹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214000
急性胰腺炎為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增加疾病的發病率。疾病的發生原因較多,常與胰管堵塞、創傷手術、感染、膽石癥及膽道疾病等密切相關,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或左上腹疼痛,并呈現刀割痛,并伴有腹肌緊張和反跳痛等[1]。輕癥急性胰腺炎主要采用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若患者機體營養供應不足,也會影響疾病康復。加上患者對疾病缺乏意識,想象疾病很兇險,極易出現負性心理,導致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采70例取相應的營養供應和心理疏導對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本次研究選取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應用基于腸內營養耐受性定時評估的營養支持聯合溯源性心理疏導取得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7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范圍為22~45歲,年齡(32.15±3.1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 例、高中16 例、大專及以上17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 16 例;年齡范圍為 25~47 歲,年齡(34.28±4.3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 3 例、高中 17 例、大專及以上15 例。(1)納入標準:經臨床醫師診斷和各項實驗室檢查患者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診治指南》;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分在8分以上;發病<72 h入院;患者和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排除標準:出現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溝通;合并機體較重的免疫系統障礙;無法進行腸內營養;合并機體較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組織功能障礙;在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導致胰腺炎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文化背景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遵醫囑對患者進行鎮靜、補液、抗菌及止痛等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避免肺水腫、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癥的發生,在其入院48 h 內進行相應的腸內營養支持。部分患者若出現腹脹、嘔吐及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報告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置,如患者癥狀緩解,則繼續進行腸內營養,保持輸入速度在25 ml/h。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對其負性情緒進行及時疏導,并給予鼓勵和支持,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緩解其對疾病治療的恐懼、焦慮及抑郁情緒[2]。觀察組實施基于腸內營養耐受性定時評估的營養支持聯合溯源性心理疏導。(1)選擇腸內營養制劑。主要包括谷氨酰胺,主要作用為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促進黏膜的快速生長;膳食纖維,主要作用為使腸道蠕動功能恢復,提高消化功能。(2)各時間段營養液的選擇。入院24 h內:選擇500 ml兩種營養制劑混合輸入;入院24~48 h:選取500 ml的蛋白質制劑和混合營養液制劑;入院48 h以上:選擇1 000 ml 的蛋白質制劑、混合營養液、氮源制劑同時輸注;在上述時間過后若患者無異常情況則每日攝入的營養制劑量增加500 ml,輸注的速度為25 ml/L,直至達到患者的腸內喂養總量[3]。(3)不耐受性定時評估,調整腸內營養方案。①嘔吐:應每隔12 h 對患者評估1 次,若出現嘔吐癥狀應將營養液的輸注速度降低50.0%。②腹脹:評估患者腹內壓力,根據腹內壓的改變調整輸注速度,并進行相應治療和干預;輕度腹脹:腹內壓在12~15 mmHg(1 mmHg=0.133 kPa),可仍按照原有輸注速度輸入,在輸液后6 h 對腹內壓再次評估;中度腹脹:腹內壓在16~25 mmHg,輸注速度降至50.0%,并遵醫囑給予藥物緩解腹脹,6 h后再次評估;重度腹脹:腹內壓>25 mmHg,應立即輸注腸內營養制劑,并進行相應的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腸梗阻[4]。③腹瀉:評估腹瀉輕重程度,其中輕度腹瀉:12 h內出現1~2次,增加營養制劑的輸注速度;中度腹瀉:12 h內出現3~4次,可仍保持原有輸注速度,并在6 h 復查腹瀉情況;重度腹瀉:12 h>4 次,應降低輸注速度50.0%,并采集患者糞便標本培養,明確是否合并細菌感染。④胃潴留:評估患者胃潴留的狀況,當12 h胃潴留在1 000 ml 以上,應行腹部X 線檢查,明確具體的腸內喂養部位,排除幽門后喂養患者可繼續進行原有的腸內營養輸注;若發現患者為幽門后喂養,應遵醫囑給予患者胃動力藥物口服[5]。(4)溯源性心理疏導。①認知負性情緒疏導:責任護士應客觀為患者講解疾病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等,為其說明疾病種類與治療方案的相關性及適用性,舉例康復較好的其他患者,使患者能夠在護理人員幫助下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并建立屬于自身的期待體系[5]。②環境負性情緒疏導:患者因自身病情原因,加上入院后對環境的陌生產生恐懼。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為其介紹病區環境、責任醫師和責任護士,為其安排病室,配備相應的生活用品,滿足患者基本需要,與其溝通建立信任關系,使其感到舒適和滿足[6]。③治療負性情緒疏導:為患者詳細講解導管留置目的、意義及相關知識,緩解其排斥心理,并學會基礎的自我護理方法,護理人員應強化對各管路的護理,并執行無菌、規范及無痛操作,避免護理操作的失誤,減少對機體產生的疼痛,從而降低患者的應激心理情緒;講解臥床對疾病康復的意義,使患者提高對長期臥床的應對能力,并為其進行相應的體位護理,促進臥床舒適的同時,減少臥床產生的并發癥[7]。④疼痛負性情緒疏導:可指導患者非藥物鎮痛的方法,如音樂療法、家屬陪伴支持、病友間互動交流等,在疼痛時分散注意力,從而緩解負性情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各項營養指標、免疫指標、臨床癥狀改善及焦慮、抑郁負性情緒評分。
1.4 評價指標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情緒,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抑郁情緒,量表均在1971年由W.K.Zung編制,為一種自評量表。量表總分為20~80分,量表均有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隨著分數的增加,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程度越重[8]。(2)各項指標的正常水平:其中總蛋白:60.0~85.0 g/L,白蛋白:40.0~55.0 g/L,前白蛋白:280~360 mg/L,轉鐵蛋白:2.2~4.0 g/L,降鈣素原:<0.15 ng/ml。
1.5 數據研究 應用軟件SPSS 24.0 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檢驗采用t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營養指標和免疫指標水平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均高于對照組,降鈣素原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營養指標和免疫指標水平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營養指標和免疫指標水平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n 35 35總蛋白(g/L)60.15±6.48 68.78±4.65 6.401<0.001白蛋白(g/L)35.48±5.48 40.19±7.35 3.039 0.034前白蛋白(mg/L)270.15±27.15 294.34±25.16 3.866<0.001轉鐵蛋白(g/L)2.24±0.52 2.98±0.67 5.162<0.001降鈣素原(ng/ml)0.19±0.05 0.10±0.02 9.887<0.001
2.2 兩組患者臨床各項不良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腹痛消失、腹脹消失、腸鳴音恢復、體溫恢復、排便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各項不良癥狀恢復時間比較(-x±s,min)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n 35 35 SAS評分干預前64.15±8.78 64.25±7.97 0.050 0.960干預后56.47±3.15 51.09±1.37 9.266<0.001 SDS評分干預前66.78±6.78 65.49±7.16 0.774 0.442干預后59.48±3.18 54.67±2.19 7.370<0.001
急性胰腺炎在胰腺炎中發病率占10.0%~20.0%,大部分患者發病初期癥狀并不顯著,疾病進展較快,會導致胰腺功能障礙,隨著病情發展,腹膜炎、腸胃炎隨之發生,若不進行及時的治療,極易威脅患者生命安全[9-10]。急性胰腺炎為高代謝疾病一種,疾病在發生后常會使機體表現出糖異生、脂肪及蛋白質等高代謝狀態,這不僅增加機體能量的消耗,且會降低免疫功能和營養水平,影響疾病治療,降低預后康復效果[11]。且患者在治療中會因多種因素出現負性心理情緒,降低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降低其對治療的依從性。所以,將基于腸內營養耐受性定時評估的營養支持聯合溯源性心理疏導應用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12]。
以往傳統的腸內營養支持應用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出現不耐受后,就立即停止營養制劑的攝入,但腸道功能仍處于高強度的消耗和飽和狀態,降低患者消化功能,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所以常規腸內營養支持取得效果并不顯著[13]。而基于腸內營養耐受性定時評估的營養支持選擇谷氨酰胺、膳食纖維、氮源及蛋白質等營養制劑,這些營養物質易吸收,且作用腸道后可有效修復腸黏膜,恢復消化功能。同時在患者不同階段配合相應的營養制劑顯著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態,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恢復,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促進機體各項指標的快速恢復[14]。此外,在腸內營養耐受的定時評估分級中,根據患者癥狀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如控制營養制劑的輸注速度,遵醫囑應用胃動力藥物,增加評估次數等,有效減少不良癥狀發生。而溯源性心理疏導重視對患者負性情緒的溯源分析,在經過分析后根據患者負性情緒出現的源頭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可有效阻止不良心理應激源的產生,從而使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的緩解[1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均高于對照組,降鈣素原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便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見在進行胰腺炎患者中應用基于腸內營養耐受性定時評估的營養支持聯合溯源性心理疏導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進行胰腺炎患者中應用基于腸內營養耐受性定時評估的營養支持聯合溯源性心理疏導取得顯著干預效果,促進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的恢復,緩解負性情緒,增強對疾病信心,促進疾病的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