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新區立足產業發展基礎,精準對接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新路徑,全力構建以高技術服務業為支撐,以大健康、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方向的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進一步提升高新區制造業附加值和集成化程度,推動高新區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一、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締造區域經濟新動能
聚焦云制造、共享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制造模式,強化柔性化生產能力和數字化基礎支撐。建立覆蓋各個關鍵環節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平臺,大力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醫療、交通物流、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高新區信息化能級。面向青少年群體發展科普體驗游和科技研學游,推動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打造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二、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打造重點行業、領域新優勢
發揮高新區筆記本電腦產業優勢,促進消費品工業與服務業融合,完善再制造服務和循環回收利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高新區制造業,打造一體化、集中化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立足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集成電路及電子元器件等產業領域,打造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產業集群。積極發揮科學城山水資源稟賦優勢,發展數字文旅創意產業。逐步建設跨境電商全球分銷基地、中小垂直電商孵化基地,建設國際化智能物流骨干網樞紐。
三、發揮多元化融合主體作用,釋放各類主體新活力
以智能化為抓手,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引導骨干企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其發展專業化服務,提供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引導中小企業加快業態模式創新,并在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引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圍繞生物醫藥、軟件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建設研發平臺,提升平臺型企業和機構綜合服務效能。充分發揮校地合作優勢,搭建互聯網在線交流對接平臺和大咖診室、智力工坊等線下互動平臺,高效匹配供需需求。
四、加強多重措施保障,推動試點工作取得新成效
成立高新區兩業融合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落實協調推進機制,完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加強統籌和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等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投融資運營機制,發揮資金引導作用。通過政策激勵、宣傳引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創新包容審慎監管方式。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適應兩業融合發展的靈活用地政策。推動落實人才支持計劃,加大對科技型人才的政策傾斜。
重慶高新區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以兩業融合試點促進制造型服務業新發展,培育高新區經濟增長新動能,為高新區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輻射帶動成渝雙城經濟圈乃至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