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巍
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10
濱水空間為現代城市生態建設和水體安全管理實踐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影響著城市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及旅游生活面貌等,故而持續完善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工作具有很大現實意義。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怎樣科學使用濱水資源,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整改,使其不僅滿足防洪、防汛等需求,還能優化區域環境、迎合居民在休閑娛樂等方面提出的主觀需求等,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引領性作用,塑造濱水城市良好的社會形象,以上均是當下社會群體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
即共同建設城市內臨近江河湖泊的土地、城鎮、建筑物等與所傍存的水體,進而所構建出的景觀。城市濱水空間多指城市內土地與水域所銜接的那一部分區域,水際線、陸地及水域景觀是其主要構成[1]。其中,水域景觀為濱水空間景觀的一項基本構成要素,其承載力與可塑性均處于較高水平,還具備較完善的生態功能;水域景觀還能作用于市民、游客的心理建設,起到構建積極友好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可以把水際線思維濱水空間景觀打造水體形態的工具,堤岸為景觀內獨有的一種界面,既是防洪防澇的城市安全防御保障,也是城市公共活動的重要生態空間。
濱水區域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部分,兩者之間形成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景觀特色設計實踐中一定把城市整個空間形態作為基礎,確保濱水景觀與城市景觀保持高度的協調性,并彰顯濱水特色,完善城市風貌。另外,濱水景觀特色規劃應和城市基建、交通設施等進行協調,使不同功能之間互為支撐,最后使城市空間、景觀及風格之間實現和諧統一。
在規劃與設計城市濱水空間,打造景觀特色時,應將其對生態環境形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主動確立保護性發展理念,加大濱水區域中原生態景觀的保護力度。尤其是部分生態敏感區,一定要將其看成是濱水空間內的重點分析對象,在維持初有生態印象完整性的基礎上,最小干預的把必要人工設融合其中。
不管是哪座城市,其均洋溢著地域文化特色,這些文化與背景可以演變成一個區域的象征。濱水景觀設計階段一定要保留、繼承與累積城市地域特色文化,特別是很多濱江濱河地區是城市的發源地,形成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為城市文化聚積下的產物,故而由文化層面上設計景觀特色,在設計方案內表現出文化因素,促進其與濱水景觀完美交融[2]。
濱水區是很多城市內富有生命活力的區段,也是廣大市民的聚集地。人類和水資源之間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人們可以在水邊享受其帶來的樂趣,也可以用水路進行快捷運輸。故而濱水景觀設計應強調其親水性,拉近城與水的距離,恢復良性的人與水的接觸,構建良好的水岸人城融合的空間景觀特色。
楊泗港都市T臺背靠新港長江城,銜接漢陽古城與四新兩大片區,項目全長1.974km,工程建設面積為219824m2(其中景觀、岸坡改造面積分別達到182511m2、37313m2)。
首先,應給予自然水陸布局較高重視。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位置,其地貌特征都存在著十分顯著的差異,故而,景觀規劃設計實踐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尊重原始地形地貌。楊泗港都市T臺以優秀濱水風光資源與濃厚工業文化底蘊為基礎,根據城市功能導向及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整體定位,規劃建設出“一軸三段多節點”景觀空間結構[3]。其中一軸是以碧道主線連接上下游綠地,貫穿場地的生態慢行軸;三段為參照片區特色合既有功能導向,設計建設出水岸活力體驗段、生態草坡慢行段、生態花海體驗段三大特色景觀區段;多節點即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建設出多處景觀節點。
其次,應參照水文條件布置合理的觀景點與視線廊道。比如在河水季節性淹沒區段布置棧道、親水平臺等基礎性親水裝置,打造出具有季節性改變的、可淹沒式的彈性景觀。再者,在維護防洪安全的基礎上,適當應用曲線形或生態駁岸,這是豐富岸線樣態、全面改善景觀品質的有效方法之一。于駁岸周邊建設濕地、下滲塘等,有減緩河水流速、減輕防洪壓力、提高灘地存水量、防控水土流失問題等功能,也能為濱水區動植物生存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區域物種多樣性有更大的保障[4]。
最后,關于植物的選擇問題,鄉土植物是優選,加大場區內原生植被景觀完整性的保護力度。鄉土植物自身對區域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頗受本地人的歡迎。
即在自然環境內探尋設計形式語言,比如土地、巖石、水、地形等。合理應用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從多個方面思考各項因素形成的影響后,有機結合設計需要和現實部署情況,能顯著提升景觀特色設計的針對性,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促進人類和生態自然之間的有效交流過程。既往很多設計師通過提取和隱喻濱水區的自然環境特色,在設計景觀方面取得了較滿意成績。比如,在規劃設計生態花海體驗段時,本區域將大地景觀設定為主題,改造內容有在維持原有生態基底面貌的情況下,布置1處橋頭生態花海節點、1處觀鳥臺及對生態灘地進行恢復,在生態花海沿江位置設計栽種荻、斑茅等耐淹植物,利用其烘托出江邊的自然野趣,建造出城市級花海大地景觀。以上設計出的規劃方案充分尊重了場地基底,留存下了大面積原生態灘地,部分裸露灘地通過覆綠處理,真正實現綠化的全面覆蓋[5]。
不同文化、歷史發展等均會對一個國家、民族形成影響,當然國家及民族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也會反作用于歷史,對其形成一定影響[6]。在以上過程中,人類的行進足跡對自然環境也會形成差異化的改造結果,遺留下的海量歷史人文遺跡,也將會成為呈現人類社會璀璨文明的重要平臺。濱河自身有十分久遠與濃郁的文化,作為千百年的文化聚集,只有深度挖掘本地歷史,方能更充分的呈現出景觀設計特色。具體設計階段應盡可能的表現出本地歷史和人文的獨特性,幫助市民及游客更深入的了解本地的歷史,增強場地歷史文化記憶。楊泗港生態草坡慢行段處于整體場地西部,長約1590m,寬大概53m,占地面積8.66萬m2左右,西側緊鄰沿江大道道路紅線。本區段將展現楊泗港生態文化為主題,把綠色生態斜坡設定成場地核心景觀要素,采用對現狀防洪墻進行綠化覆蓋處理的方式,表現出生態綠色的公園設計理念。生態騎行道位被布置在防洪墻外側綠化斜坡坡腳之下,與綠化斜坡坡腳平行相接,貫通整個場地,兩側都栽種了生態密林,打造出幽靜、生態、宜人的環境氣氛。本區域內布置了設置一處主廣場,空間上垂江承接規劃內的楊泗港綠軸,廣場閘口寬度130m左右,遠期與綠軸共同建成了單條壯麗的T形生態中軸景觀[7]。而水岸活力體驗段將還原和展現楊泗港碼頭文化風貌作為主題,并且融進了陽光劇場、觀江平臺、兒童樂園等諸多主題活動,為整個景觀片區輸注了巨大活力,建造出濱水生態活力綠色活動空間。
城市濱水空間對被建設在城市經濟相對較繁華地帶,人口密集,故而應將濱水區域的娛樂休閑功能發揮到最大化,最大限度的激發人們觀賞濱水景觀的熱情與興致,這是提升濱水空間景觀資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最后使濱水空間景觀演變成城市內的一大特色。
當景觀工程自身具有較豐富的層次感時,方能使廣大游客獲得良好的視覺體驗。為此,應結合水體表現、廣場設計形式及水景特色的差異性進行規劃設計,這樣方能使濱水空間景觀具有層次感、獨特性。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考慮本地的地理及經濟環境,采用勘查、測評與分析等方式去設計城市濱水空間景觀,只有這樣方能確保建設出的景觀工程符合廣大市民的主觀需求。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較,國內濱水景觀設計起步相對較晚,具體設計實踐中,很少全面考察河流生態環境,以致誰出的方案科學性、現代化不足,造成濱水空間景觀形式單調,缺少特色,不利于長久發展。
科學規劃城市濱水空間,精細設計濱水景觀特色,既是城市生態安全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市民親水樂水的品質生活,保存濱水場所記憶,弘揚城市歷史文化的時代使命。每座濱水城市,每一段水岸空間,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底色和文化背景,在做景觀設計時,應堅持安全為首,生態優先,延續文化,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塑造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特色,提升濱水城市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