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翔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習近平總書記就城市管理曾提出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總要求。繡花是一個技術活,需要耐心和細致。用在推進城市管理這一大系統工程上恰如其分。一針一線鉤,點線聯成格,格格互相融,萬般皆相通,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既推進了社區精細化管理,也滿足了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升了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山東各地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特別是將網格化管理作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聚焦網格建設、機制建設、城市建設等關鍵環節,出臺指導性文件和相關扶持政策,強化網格員隊伍建設,扎實推進網格化進程,解決了大量城市管理和服務問題,城市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感愈發提升。
“大事不出網、小事不出格”是網格化治理的目標。但大事的處置涉及單位部門較多、利益方相對復雜,特別是安全、環保、違建等問題往往牽涉多個單位部門和鎮街、村居,如果單純依靠鎮街或村居的力量處置無異于“小牛拉大車”,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唯有相關職能部門派員直接進駐網格中心辦公,“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才能保證對問題發現、流轉和處置的準確高效。但由于鎮街在治理層級中處于“低位”,沒有權限協調各職能部門治理,更多采取安撫教育方式,問題不能得到實質解決。
要實現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摸清網格內的信息底數是關鍵。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網格化建設所需的人口、戶籍、房屋、商戶、企業、社保等基礎數據庫,大部分歸口在公安、市場、安監、城管等單位部門,各單位部門因條塊管理限制、技術限制、信息保密、數據風險,自身掌握的技術信息數據不愿或不能共享,平臺在技術上無法形成治理大數據。為掌握網格信息,屬地街道不得不組織社區、村居干部和網格員采取走訪入戶的方式開展基礎信息采集工作,造成了各類網格信息要么重復采集,要么不可獲得,網格基礎數據庫建設成本高、效果差,不利于實現社會治理的智能化。
目前大部分網格員的工作僅僅停留在采集基礎信息,被動參與一些社區工作的層面上,還沒真正下沉到每戶與居民交朋友,尚未與網格居民形成水乳交融的魚水情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網格員大都是家庭婦女,雖在經過相關業務知識的學習培訓后,能夠熟悉崗位職責,及時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但從整體來說,仍存在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比如:有的雖熟悉情況,但年齡偏大,對電腦、手機操作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掌握系統平臺操作流程;有的職業素質不高,缺乏服務意識,責任心不強,不能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工作;有的工作熱情高,但對上級精神理解把握不透、傳達不到位;有的欠缺與人溝通、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容易產生新的矛盾。另一方面,網格員待遇偏低,村莊網格員薪酬為每月500 元,社區網格員薪酬為每月1200 元,“五險一金”、加班補貼等都未作規定。在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下,社區網格員的工資僅能維持生計,工資待遇與工作強度不成正比,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待遇偏低、工作繁雜等導致網格員隊伍流動性較大,有的網格員沒有將這份工作當成一份長期堅守的事業,只是當做一種過渡,隨時準備另謀職業,嚴重影響隊伍穩定和社區網格工作質效。
實行黨政部門、人員分包責任制,每個網格由一名職能部門人員包聯,打破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在信息摸排、事項辦理方面給予支持,將綜合執法、安全生產、環保整治、自然資源、信訪穩定、掃黑除惡等單位部門職能下沉至網格一線,實現人口、戶籍、房屋、商戶、企業、社保等基礎數據的共享使用。對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解決或多部門協同解決的綜合性事項,由社區黨委會同包聯干部現場辦公、集體會診、聯合行動,推動問題就地化、快速解決。
全面推進社區 “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網格化治理體系建設。結合小區分布特點,按照領導定點、全員定責、應急定制、信息定時、考核定級“五定”方式,把樓座、商鋪、居民劃定為若干個治理網格。按標準和要求配齊配強網格力量,落實在源頭治理、前端預防和便民服務等方面的責任,構建起“大網套小格、一級抓一級”的新型治理格局。社區居民信息報送工作應與網格化管理相結合,由某職能部門牽頭統籌規劃建設統一權威、動態更新、聯通更享、功能齊全的社區居民信息庫,對社區網格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加快提升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和服務的數據化、智慧化水平。這樣在上報社區各類信息過程中,也可避免出現對著多個系統,造成工作量大、信息不連通、重復填寫等問題。
網格黨支部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堅持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充分發揮網格黨組織引領作用,特別是每一名網格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切實當好上級黨委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社區工作要求的政策宣傳員、居民基礎信息的采集員、社區民情民意的收集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切實發揮好黨組織引領社區網格治理的堡壘作用。鑒于社區治理中的許多問題都與居民利益休戚相關,發掘整合各類資源,拓寬互聯互動渠道,讓居民參與治理,激發他們參與熱情,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公共資源供應的不足。比如針對無物業小區較多、基層治理力量不足的現狀,建議廣泛吸納村干部、調解員、離退休職工、基層民兵、村莊鄉賢等各類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將這部分力量連同物業服務企業納入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的指導監督之下,建立群防群治長效機制。再如在部分小區探索推行“民事民議民決”工作法,設立業主委員會,針對大額維修資金、物業變更等重大事項,由社區黨委牽頭組織召開聽證會,邀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協商解決;其他的事項,由網格黨支部召集黨員代表、網格員、業主委員會負責人、物業管理人員及居民代表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引導居民發揚主人翁精神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研究制定工資待遇管理辦法,強化日常管理與考核。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社區網格員工資、工作經費等納入財政預算,參照村“兩委”成員工資發放標準,嚴格落實網格員工資、補貼、“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網格員工資與考核掛鉤,科學設置基礎工作和績效工作比例,基礎工資按月足額發放,績效工作根據考核結果定期發放。同時,建立隨工作年限而適當增長的網格員工資保障機制和工資逐年遞增機制,工資的確定要考慮崗位級別、工作年限、年度考核結果等綜合因素,全力提升網格員隊伍的積極性和穩定性,讓他們有保障、有激情、有奔頭。
每一個小的網格就是一個事務簍子,承載著社區每一項基礎工作任務,包括民政、計生、社保、醫保、綜治等多項內容,這就要求網格員要具備多方面、多層次的能力,既要熟練掌握各類政策法規,又要具備與社區居民打交道的耐心和技巧。由某職能單位部門牽頭,分期分批對網格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通過播放PPT、操作演示的方式讓網格員熟練掌握網格化管理綜合信息平臺操作方法。由民政、安監、環保等進入網格的職能部門為網格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著力提升信息采集、隱患排查、糾紛化解等能力,力爭把政府服務職能延伸到所有樓宇、門店、單位和住戶,有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實踐證明,網格員只有熱愛這項工作,愿意長期扎根在網格與居民進行溝通互動,一心為居民提供服務,才能獲得居民的認可與信賴,才能在社區治理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居民打交道難免會遇到不愉快的事,作為社區黨委要第一時間給予疏導和排解,送上一份真情和關懷。要大力宣傳表彰,積極開展優秀社區網格員評選活動,要向一線傾斜,擴大表揚覆蓋面。要在各種媒體予以推介,切實引導社會公眾對網格員工作的認同認可,幫助網格員提升職業歸宿感、獲得感,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網格員的輿論環境。
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基層社區治理是基礎,熱點難點聚焦在鎮街社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的要求,這是抓好抓實抓細這項工作的遵循和原則。當前雖在運行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但只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認真研究、予以解決,進一步在政策扶持、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才能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成為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