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輝
(臨沂臨工金利機械有限公司,山東 臨沂 276023)
在智能制造時代背景下,設計技術對于智能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我國而言,在智能機械制造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在設計環節還比較薄弱,同時又是整個制造環節的重點,所以需要在設計技術方面強化研究。筆者就此進行以下幾點思考。
機械智能化設計過程較為漫長,且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在設計中,為彰顯科學合理性,需要利用網絡載體來傳輸和監督數據,確保操作技術不斷完善,且制造存在異常時,能及時地進行故障自檢,確保問題得到解決,不僅整個設計的過程安全,而且對機械產品的安全性和智能性要求更高。
智能機械制造業是通過智能化技術手段制造機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材料損耗,這主要得益于智能機械設計中能精確計算材料,同時也滿足當前節能降耗的需要,尤其是在當前對機械的智能化程度和節能水平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使得資源能耗的需求更低。
智能機械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具有較強的智能化水平,且整個機械制造過程屬于智能化運行的全過程,只要在一鍵操作下就能確保所有制造工具完成,使得制造過程的便捷化程度更高。通過智能機械制造,使得整個流程更加安全、完整、簡潔,同時能節約大量的資金,尤其是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從而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由于目前的智能機械制造技術處于初級發展環節,存在的技術問題較多,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齒輪故障,比如,突發性避障、突然剝落故障,常見形式有磨損、裂紋等;二是軸承故障,常見的有U性剝落故障,進而發生燒傷、變形的問題;三是軸故障,常見的有的疲勞坑深度,V型剝落故障,磨損、斷裂等;四是油封故障,深層裂紋、硬化剝落故障,比如,老化、變形、裂紋的問題。
智能制造中,產品制造與技術應用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智能制造在資源分類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智能系統運行時,能采集相關設計信息,再根據信息要求對模擬制造流程進行監理,構建基于機械的資源共享,在控制器中顯示機械標識的部分,進而把信息存儲在制造鏈中,再結合材料商提供數據,從而有效掌控機械制造活動。比如,在機械制造時,當信號指示燈出現變化后,設計和制造均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若沒有變化則不用調整和改變。且在智能家居機械制造中,智能系統與傳統制造系統存在不同,因此在對其精準性判斷時,應安裝電子機械控制軟件,從而及時有效地進行檢測和分析,并通過選擇重要信息,對材料使用情況及時地掌握,再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優化,且利用智能化制造系統選擇材料時,還要計算其重復使用率,同時結合現有環境為基本,對產品生產周期進行計算,并通過科學分類,滿足智能機械制造的需要。
在智能機械制造設計中,采用的智能技術較多,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效考量產品的綜合性,從而確保智能技術與產品生產過程相結合。例如,在智能化系統中將質量實現過程輸入后,智能系統就能對輸入的設計方案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需要,針對性地對方案進行優化和完善,以確保設計方案的最優化。而且在應用智能技術時,需要在節能方面加強重視,比如,在智能終端上進行諧波過濾器的安裝,從而更好地感知存在的混亂信號,使機械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智能網絡技術在機械制造過程中的應用,旨在促進傳統制造工藝的完善和優化。所以,在制造時利用智能網絡技術能實現遠程操控,使得機械制造現場得到更加完善和有效。同時,應用網絡技術確保產品能及時地得到監控,使得整個設計過程更加科學。
本案例選取水下電動機械臂的設計為例,為加強智能機械設計技術的應用,本工程設計的案例采用輕小型機械臂,不僅體積小,而且質量輕,結構較為簡單,有良好的經濟性,主要適用于簡單水下作業,自由度為5+1,采用電動驅動,空氣質量小于3kg,負載0.5kg,作業半徑為450mm,最大下潛深度為100m,最大抓取尺寸為70mm。
在對機械臂的自由度進行設計時,主要是采用智能設計系統對其自由度進行模擬,由于只是進行簡單的水下工作,所以自由度不高,能確保采集樣品即可,但是,水下工作環境復雜,所以需要降低本體運動消耗量,那么,機械臂的自由度也不能太小。
在對機械臂自由度結構進行設計的基礎上,按照其設計技術指標,將最大臂長、標準負載和抓取目標的最大直徑等參數設計指標輸入三維設計軟件(SOLIDWORKS)開展虛擬建模。
在對該機械臂的結構設計時,主要是采用簡單控制作為設計原則,結構采取模塊化設計,每個關節模塊中都包含電機、角度傳感器、減速器和連接固定件,每個模塊在完成設計后需要確保關節模塊連接問題即可,其中底座主要是采用螺栓在本體上安裝,而底座回轉模塊則是借助連接軸和在底座內安裝的電機進行連接,其余模塊之間則是采用電機軸來連接,而另一側則是采用軸承來固定,腕部模塊末端則是采取電機軸和手爪模塊來連接,從而得到手爪回轉自由度。其中,手爪模塊的結構采用齒輪雙鉸式結構,在手爪一側安裝的電機帶動手爪的另一側手指來轉動。
而在選擇機械臂材料時,主要是結合工作環境和工作要求,由于需要在水下運行,不僅具有較強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且還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同時,考慮水下作業時被附加質量、浮力和水阻力帶來的影響,所以在本體重量上需要較輕,才能將運動慣性和水動力影響降到最低,在選擇機械臂材料時,應根據強度、密度、剛度、耐腐蝕性、塑性、表面疏水性、穩定性和經濟性等因素的考慮。常見的機械臂材料有鋁合金、不銹鋼、鈦合金,在本設計中,主要選擇采用鋁合金,不僅能滿足材料質量輕的要求,而且價格便宜,同時,密度高,可塑性強。
在做好各種材料選擇的基礎上,對該機械模型開展運動控制仿真試驗,以確保其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在設置參數時,機械臂關節角度的初始值是0.09,關節角速度初始值是0,關節角度期望運動的指令是0.1sint。而在設置好參數的基礎上,利用模糊RBF神經網絡控制參數設置,采用滑模函數和高斯函數對其模糊FRB神經網絡控制算法進行了分析,為確保控制精度得到保障,隱性層數為31,并對水下機械臂模型控制時,將MATLAB與SIMULINK進行聯合仿真,得到的5個關節響應數據基本相同,對設計的技術參數指標進行了驗證,發現設計的強度和經濟性均與實際需求相符。
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滿足智能化制造的需要,還開發了基于DNC網絡的數控加工平臺,同時,利用基于windows的IDE操作系統,對整個機械臂的操作過程進行了人機交互界面設計,這樣機械臂在水下的運行情況,均能通過人機界面展示出來,同時,在傳感手臂上設置的數據采集模塊,能對整個機械臂的運行數據進行采集,確保整個任務管理模塊能及時地掌握機械臂的運行動態,從而在水下進行智能化采集。因此,需要在實際設計中,切實加強智能技術與機械設計的有效結合,并采用關節驅動電機,使機械臂的關節驅動質量和舵機驅動滿足節能運行的需要。
綜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智能制造時代的機械設計技術提出了幾點思考,需要我們緊密結合實際工作的需要,切實加強智能機械設計技術的應用,著力提升設計的智能化和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