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張東戈,鄭蕾
(陸軍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7)
伴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展和戰爭方式、戰爭形態的改變,后勤和裝備保障也隨之有了新發展。傳統的后裝保障要求、保障方式、保障管理在技術發展和軍事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都發生了新的重要變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基于智能技術的后裝保障,駛上了軍隊建設的快車道。
與傳統作戰模式相比,信息化支撐下的聯合作戰進程中,部隊單位作戰面積上的平均火力強度更大,后裝保障的需求數量更加龐大、品種更加多樣、保障地點更加多變、保障效率要求更高,依靠傳統模式組織后裝保障,已經日益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
當今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全面推進我軍后裝保障智能化建設,努力實現部隊后裝保障“需求實時感知、資源可視掌控、決心及時正確、補給精確高效”,對促進戰斗力生成、獲取戰場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后裝保障領域已經廣泛應用,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于軍事物流,智能無人機也已經運用實施特殊地點物資投送等。隨著我軍戰斗力生成模式的不斷轉變,跨域作戰、應急作戰、多點作戰對于后裝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障需求預測要求趨于更加準確。部隊接到預先號令后,后裝部門往往根據以往經驗和習慣,簡單測算人員數量及任務時長,由此制定保障內容和數量,并在此基礎上按照傳統周轉比例適當上浮保障數量用于統籌調劑。這種保障測算模式下,保障需求不準確。
這樣的保障需求預測在作戰地域狹窄,機動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比較適用,但是在作戰地域廣闊的情況下,就開始變得不再適用。例如,這種方法未充分考慮戰場環境特點、人員類型差異等因素,預測結果往往與實際作戰需求有較大偏差。比如不同氣候區和地域海拔對物資裝備的條件需求往往有很大差異。亞熱區平原地區部隊前往寒區高海拔地域執行任務,如果仍按駐地標準規格組織保障,到達任務區后物資裝備性能可能不滿足使用條件,將會嚴重影響戰斗力。而后裝保障如果不區分前線作戰、后方指揮、作戰保障等人員類型,周轉比例“一刀切”,往往會導致實際需求大的單位保障吃緊,實際需求小的單位資源過剩。
(2)保障組織方式要求趨于更加靈活。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尤其是跨域作戰任務內容多變,導致后裝保障需求變化快、需求數量品種多而類型雜,必須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統籌力量組織保障才能滿足作戰任務需求。現實狀況是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出發前采取“搬家式”物資準備,攜帶后續所需絕大部分物資,畢其功于一役,沒有分階段分區域保障的計劃,這會影響開進速度且消耗大量人力和運輸資源。作戰行動開始后,各方保障力量往往全部往上靠,如果缺乏統一籌劃,導致秩序混亂、保障通道受阻,將嚴重影響后裝保障效能。此時經常出現前期資源緊缺、后期資源泛濫的情況。在保障過程中,如果基本完全依靠自身有限的力量組織后裝保障,而不是充分利用地方國防動員力量的優勢,讓保障力量高負荷運轉,將導致保障需求達成率不高。
(3)保障底數掌握要求趨于更加準確。現代戰爭中,后裝保障必須做到先到位、后收場、全程用。保障部門必須準確掌握物資裝備底數和實時狀態,才能確保能夠及時調度供應到位并且運行使用狀態良好。當前保障部門對保障底數的掌握并不能完全做到實時準確。一方面,我軍不同類別的保障物資往往歸屬不同業務部門管轄,業務部門間相對獨立,業務軟件版本參數不兼容,導致物資數據相對分散,影響全盤統籌調整調度,無法做到全透明管理;另一方面,國防動員體系建設過程中,雖然建立了地方企業代儲應急物資等相關機制,但由于軍民融合程度不夠高,部隊對于國防動員重點儲備物資底數掌握不完全、不徹底,一定程度上影響緊急調用供應的效果。
面對保障需求預測不準確、保障組織方式不靈活、保障底數掌握不準確等問題,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供解決方案。人工智能技術支撐下的后裝智能化建設,不僅僅是能夠讓指揮員算得過來,還能測得準確,更能夠配得恰當。
搞好后裝保障智能化建設,重點是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優”字上做文章,不搞“大鍋飯”、“一桿尺”。做好資源統籌,確保增量資源的投向投量合理準確,存量資源特別是閑置資源能夠得到統籌調劑,是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方法原則。保障服務于行動任務,而任務是組織保障的主線,要搞好后裝保障智能化建設,就需要充分考慮任務的特征、路線以及階段進展。根據任務特征組織籌措準備,根據任務路線組織高效配給,根據任務階段組織應急調配,后裝保障才能做到精細、高效、優質。
(1)根據任務特征,智能化組織保障。后裝保障可以通過智能化手段結合任務特點和性質進行準確需求預測,進而根據預測結果組織針對性保障。根據目標區域的自然環境、部隊機動距離、執行任務時長以及任務性質的不同,后裝保障可以結合以往經驗和需求預測情況,及時調整物資裝備的類別和數量,做到差異化保障。例如高寒地區作戰對于裝備及油料物資的耐寒抗凍性能要求較高,作戰準備時就可以智能化地推薦選擇基礎性能穩定、經過實地嚴寒測試的裝備,并測算出相應型號、數量、規格的燃油防凍液等物資。應急作戰及反恐處突行動機動性強,部隊在固定地點長時間停留的可能性較小,智能化后裝保障系統則會推薦輕便、易攜帶、耐儲存的物資;而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部隊到達任務區后直接就地展開,一般不再進行長距離調動,智能化后裝保障系統可以推薦利用當地資源進行長期保障,如攜帶水源凈化機器及洗衣車、淋浴車等。
(2)根據任務路線智能化組織保障。現代戰爭往往具有突發性,進程節奏快,準備時間間隔短。后裝保障需要統籌運用聯合保障力量,圍繞任務路線分階段分區域組織定點保障和伴隨保障。后裝保障部門需要根據參謀機關制定的開進路線和行動方案制定保障方案,統籌任務路線周邊優勢保障力量,優化保障補給方案,充分利用聯勤保障部隊倉庫、地方國防動員部門等單位,采取預先溝通下達需求訂單的方式,節約行動準備時間。依托任務路線保障點,組織后裝保障的前提,是軍地保障部門能夠通過智能化信息技術平臺實現保障力量高度集成,依托現有物資器材倉庫、關鍵鐵路站點、高速公路網所在樞紐城市等建立聯合勤務保障點。一方面保障點根據供應能力確定保障范疇,將實時數據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向部隊公開,提供“訂單式”預定保障,另一方面保障點要提升自身保障能力,可以通過物資預先按建制等級模塊化儲備、租用地方物流力量等方式,提高前送和分發效率。
(3)根據任務階段智能化組織保障。后裝保障智能化建設的核心環節,在于優化使用后裝保障力量。而保障力量的動態運用需要緊密結合任務階段進行,依據任務態勢變化,確定保障緊急程度。同時結合物聯網管理軟件中的物資倉儲在運情況,調整后裝保障力量運用的規模和方式方法。尤其是作戰目的發生改變時,后裝保障需求會產生大幅變動,這就需要迅速調整調動后裝物資和投送力量。以奪島應急作戰為例,作戰過程分為戰略展開、軍事威懾行動、聯合火力打擊、局部登島作戰和防衛作戰等6個階段。在組織后裝保障時,可以結合各作戰階段的行動特點和作戰需求,為前方火力打擊集群和支援作戰集群等配屬相應等級保障力量。
為了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需求,我軍高度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并逐步將其應用于軍事斗陣準備的各領域。在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技術方面,云計算技術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在自動化技術方面,物聯網示范工程正積極推進;在數據處理方面,大數據技術已經應用于處理情報偵察信息等軍事大數據;在智能技術方面,各類智能武器裝備已逐步投入實用。目前后裝保障智能化建設已具備較為完備的技術基礎,下一階段應重點加強信息技術在系統平臺開發、軍民融合數據統籌、國防動員力量運用等方面的應用。
(1)發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數據處理技術,提高后裝保障需求預測的準確性。通過采集外軍作戰案例數據、研究我軍近年參與國內外軍事演練演習情況、搜集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情況等途徑獲取的信息,往往比較碎片化,缺乏內在邏輯,需要通過數據研判和邏輯分析,快速查找有用的信息,進行多方面整理融合和深度挖掘,以客觀反映客觀特征和規律,快速形成有效的決策信息。收到部隊遂行任務的預先號令后,決策者通過智能化軟件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依據任務目標、地域環境、任務持續時間、武器裝備水平、后裝保障力量狀況等因素,借助推演平臺仿真計算,以較為準確地預測出部隊后裝保障需求的時間、地點、種類、數量等數據,由此迅速制定精確高效的后裝保障方案,統籌運用后裝保障力量,做好物資裝備供應。到達任務地域展開行動后,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情報,實現戰場態勢實時感知和同步認知。根據物資消耗、傷亡情況等情況研判分析供需變化,恰當調用后裝保障備用資源,確保能夠提供高效、供需一致、貫穿全程、質量可靠的后裝保障。
(2)運用信息技術推動后裝保障資源專用的大數據中心建設。當前部隊實戰化演訓和執行任務的強度大幅提高,后裝保障需求逐年增大,過去靠人工、靠經驗的管理模式已經開始不能完全滿足平時的建管需要,無法支撐戰時精確保障和輔助決策,急需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建設一個后裝保障資源專用大數據中心,加強平戰可用的后裝保障數據采集和運用,確保部隊推進到哪里,保障資源就快速高效補給到哪里。在軍內倉庫和國防動員儲備物資倉庫管理中可以引入物聯網,通過在物資裝備上增加電子標簽、集裝箱上增加條碼、運輸車輛加裝傳感器、管理和運輸人員派發專屬射頻身份卡等標識的方式,在物資裝備出入倉庫、經過高速收費關卡等重要時機,信息可以通過專用設備掃描條形碼或自動獲取電子標簽內容等方式被記錄。后裝保障部門可以根據系統管理軟件和衛星定位系統,真實掌握倉庫的倉儲情況、在運情況以及保障資源的品種、數量、質量、產能、分布等信息,實現全時在線采集、實時更新數據、適時軍地關聯、隨時查詢計算,為決策者高效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3)采取智能化集成物流方式提升后裝保障資源運輸效率。我軍后裝保障資源的運輸主要依靠軍車公路運載、軍列鐵路輸送兩種方式,運輸速度慢,效率較低。安排運輸時往往訂單導向制,即同一個站點的每一個訂單安排發運一次,除碰巧遇上發運目的地相同的訂單外,一般情況下即使訂單中物資數量規模極小,也會安排單獨發運,極大的浪費了人力物力。在后裝保障資源運輸方面,通過智能技術的支撐,可以打破各軍兵種各站點間訂單信息的壁壘,實現后裝資源發送運輸透明化,以發運目的地為導向,采取智能化手段對復雜交錯的發運訂單進行處理,合并相同目的地的發運訂單,避免重復工作。同時在發運非敏感物資裝備時,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物流公司等力量組織運輸,依托軍事物聯網體系和云計算技術,科學規劃運輸線路、優化選取投送方式,合理選擇物流力量,提升后裝保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損耗。
現代戰爭作戰進程快,發展變化快,而離開了有效的后裝保障支撐,作戰將無以為繼。普通傳統方式在適應現代戰爭形態要求方面,尚需要改進,而改進的方法,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用于后裝保障。智能技術用于后裝保障,是一個新事物,它需要有技術的支撐、系統的支撐,更需要有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的配合。后裝保障智能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它需要有大量的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僅僅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未來還有很多課題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