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方
(江蘇省賈汪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0)
我國正在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進,職業教育作為高素質職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得到了高度重視,國家從政策、資金、人力等等方面給予了扶持和引導,這也是中職教育發展的全新契機。中職教師應該主動樹立全新教學理念,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尋找學生思維培養的最佳途徑。《機械基礎》課程對機電專業學生的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為廣泛,理論與實踐融合,這就導致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知識存在顯著困難。教師在教學中未能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空間,而是將重點集中于完成教學進度,最終導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生成與發展緩慢。
濃厚的興趣與積極的動機是促進學生創造力發展的最有效的心理學方式,當學生對《機械基礎》課程產生興趣后,他們將會保持愉悅心情并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對學生興趣培養保持重視,主動創設生動活潑且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的教學選擇與學生的興趣生成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對中職院校學生特點展開深入分析,結合教學內容展開興趣培養滲透。例如緒論課能夠將章節的框架結構、研究重點、發展方向、實際應用簡明扼要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對課程形成整體認知,緒論課對下一步教學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筆者在《機械基礎》緒論課教學中重點介紹機械領域的最新成果、科技動態及我國發展現狀,數控機床、機械設備、智能機械等內容的展示與介紹幫助學生拓展了視野并提升了興趣。
在《機械基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新知識講解應該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容并鞏固認知,逐步完成新知識的有序建構。教師在講解分析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生動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合理的假設,同時適當增加知識的懸念,確保學生始終保持較高興趣與探索欲望。例如筆者在蝸桿傳動教學中首先向學生提出齒輪傳動的傳動比計算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大小齒輪的傳統特點,隨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齒輪傳統存在尺寸較大和材料浪費問題,那么是否能夠設計結構緊湊、傳統平衡、精準傳動的傳動結構呢?”學生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對設計優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紛紛在教師給定的條件下展開探索研究。
小節鞏固是知識建構的重要環節,教師設置懸念并激發學生興趣能夠保證課堂繼續保持積極氛圍,學生將會對未來的知識學習充滿向往,這對于《機械基礎》課程的效果優化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例如在摩擦輪傳動教學完成后,筆者在總結環節如是說“摩擦輪傳動與帶傳動有哪些聯系?我們該如何分辨選擇?且聽下回分解”,這種傳統小說的結尾方式迅速讓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紛紛會心大笑,這也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問題懸念激活了學生的知識新奇感,繼續有目的地學習和鞏固。
建構主義理論知識學習需要以學習者為根本,其他人無法替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依靠自身知識經驗完成知識建構,主動獲取知識、檢驗技能、解決問題,實現學生自主意識的全面發展,為學生能力的提升構建積極環境。例如在軸的結構設計教學中,筆者首先對設計要求及設計思想進行分析解讀,隨后學生展開自主設計,只要符合設計要求及設計思想就可以認定合格。在學生完成設計并紛紛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后,教師對學生的設計結果進行評價與分析。在低速軸徑的估算時,很多學生面對經驗公式不敢輕易取值并尋求教師幫助,這時筆者告訴學生這幾個數值均來自于實踐經驗,我們可以根據設計需求合理選擇。在工作實際之中,我們既要考慮到設計目標,又要圍繞工作條件及使用材料等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設計方案。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需求展開深入分析,精細設計教學環節與教學流程,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并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教師應該讓所有學生清醒認識到,創造活動廣泛存在于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創造天賦,機械也將因此而變得更加誘人。
教師在教學情境構建時,應該積極圍繞機械基礎相關內容展開重點研究,激活學生的多元思維,使學生能夠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疑問與設想,進而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為學生能力的全面開發奠定基礎。例如在《公差與配合》的教學之中,教師首先結合具體項目實際為學生營造情境,引導學生如何能夠獲得更加精準的尺寸。學生在分析討論的同時尋找相關影響因素,諸如保證操作準確性、提升量具精度、多次測量等,在討論和實踐后,師生共同得到結論,實際生產中并不存在完全沒有誤差的零件,這也為公差概念的引入做好了鋪墊。學生能夠將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問題討論與分析,使創造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得到同步提升。
傳統《機械基礎》教學的主導權由教師掌握,學生按照教師要求被動參與學習,這就使得學生在問題分析與解決過程中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影響到教學有效性。啟發式教學的運用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線索和機遇,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圍繞某些重點難點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在教師有意識的啟發下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大腦始終處于非常興奮狀態,這使得學生更容易迸發創造的思維火花。例如在鉸鏈四桿機構中曲柄存在條件的教學之中,教師為學生演示了曲柄與連桿兩次共線情況,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學生通過討論交流逐漸尋找到了正確答案。啟發與教學的融合能夠為《機械基礎》教學開辟更加廣闊的教學空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獲得了深度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學生之間也能夠更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思維的碰撞是創造性思維誕生的根源,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將會得到更好的培養。
很多中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被動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針對學生的情況引導他們做出調整和改變。例如每次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往往會選用提問方式幫助學生回顧復習自己學習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以組為單位總結上節課內容,其他同學共同提出問題,負責講解的小組回答問題。這種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氛圍因此變得更加活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創造性思維不足的短板得到有效彌補。《機械基礎》課程與生產實踐的關聯密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通過直觀感知強化理性認知,深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例如筆者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參觀學習,認真觀察各類機械設備并分析其工作原理,教師的適時講解讓學生留下了更加深刻印象。此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任務,例如在鉸鏈四桿結構教學完成后,筆者安排學生在課后獨立制作機構,在學生完成制作后進行展示比賽,看哪個學生做得最好。這種方式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他們對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等形成了深刻認識。學生更好地參與創造性活動才能夠實現知識興趣的提升,才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時運用知識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實踐型人才。因此,中職《機械基礎》的教學必須圍繞這一中心展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