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棟強,陳烈鉗,鄧廷志,陳景宇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廣東 惠州 516000)
鹿角形腎結石是指充滿腎盂且結石超過1個腎盞,對于部分性鹿角狀結石是在部分集合系統中填充,完全性鹿角狀結石是對整個腎集合系統填充。鹿角形腎結石治療具有長期無石,復發率低,并能有效保護殘存腎功能等特點[1]。目前,鹿角形結石腎的治療被視為泌尿外科的重點與難點之一,應用常規手術治療術中切口大,恢復慢,且增加二次手術的難度。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不斷更新,經皮腎鏡取石術、輸尿管軟鏡碎石取石術等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且聯合使用效果顯著。使用腎經聯合輸尿管軟鏡治療鹿角形腎結石時可在直視狀態下將碎石擊碎,手術創傷小,且結石清除率高[2]。本研究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鹿角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通過20F 經皮腎單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療鹿角形腎結石的效果,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鹿角形腎結石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41~69歲,平均(57.67±1.65)歲;結石位置:左側16例,右側14例;結石直徑3.8~6.2 cm,平均(5.09±1.21)cm;病理分型:完全性鹿角形結石13 例,不完全性鹿角形結石17 例。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認知正常;經臨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鹿角形腎結石。排除標準: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且控制不佳者;患有腎積水、局限性腎積水者;存在移植腎、孤立腎者;特殊體型者;盆腔粘連嚴重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行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通過20F經皮腎單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療,實施腰麻或者全麻操作,指導患者保持截石位體位,在輸尿管鏡(5F)下將患側的雙J管拔出,檢查輸尿管開口與管腔大小,以及輸尿管走形與黏膜情況,上行至腎盂,取超導滑絲留置。隨后,由導絲放置輸尿管軟鏡鞘(20F),使用電子輸尿管軟鏡由鞘進入腎盂,以觀察腎盂與腎盞的分布情況,尋找結石,使用激光粉碎結石,并使用取石套籃將大塊結石抓出。對各腎盞進行監視,預防殘留結石,在退鏡時,對輸尿管進行全面檢查,判斷輸尿管損傷情況。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體位,由腎造瘺通道將工作鞘置入,深鏡至通道,對腎盞進行檢查,沖出腎盂、腎盞中結石殘渣,殘余較大結石使用鈥激光粉碎,留置腎造瘺管與雙J管,在術后第2 天,對尿路平片(KUB)進行復查,并檢查碎石效果與雙J管位置。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血紅蛋白水平、術后住院時間、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描述性分析。
30例患者中,經下盞建立皮下腎通道29例(96.67%);一期結石清除26例(86.67%);手術時間60~121 min,平均(91.75±15.89)min;術中出血量45~90 mL,平均(68.83±5.57)mL;術后血紅蛋白水平3.5~9.1 g/L,平均(5.87±1.24)g/L;術后住院時間4~10 d,平均(6.89±1.24)d;術后不良反應2例(6.67%),表現為發熱,未發生無腹腔積液、腎臟穿孔等不良反應。
鹿角形結石為位于腎盂其分支進入腎盞的結石,包括完全性鹿角形結石與部分性鹿角形結石。目前,鹿角形腎結石患者首選治療方案為經皮腎鏡取石術。許健斌等[3]選取鹿角形結石患者行單通道經皮腎鏡治療發現,治療后結石殘留率為28.00%。馮威福等[4]提出,復雜性腎結石采用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清除率為75.00%。周逢海等[5]研究發現,行多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一期清除率為64.30%,二期清除率為85.70%。國內外學者達成了普遍共識[6],即逆行輸尿管軟鏡常用于治療直徑>2.0 cm 腎結石,且結石清除率較低。另外,多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在實施過程中,可引起患者較大的腎實質損傷,術中失血量較多,周圍臟器損傷風險較高,且術后康復時間長[7]。鹿角形結石一般行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但由于腎盞解剖學結構的特殊性,結石無法在單通道經皮腎鏡的治療過程中被一次性發現,清除效果不佳。微通道取石術治療結石清除率較高,但易產生腎實質損傷,導致相關手術并發癥發生[8]。
臨床治療鹿角形腎結石還常采用輸尿管鏡治療,但術中視野較小,注水速度較慢,且碎石激光的光線較細,碎石效率較低[9-10]。用于輸尿管軟鏡治療的導光纖維有輔助彎曲與主動彎曲功能,其彎曲角度可達到275°/185°,可在腎盞中靈巧進入,探查患者多數集合系統,且不存在視野盲區,在腎臟疾病診療中應用價值較高[11]。近年來,隨著鈥激光技術不斷發展與更新,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且配合輸尿管軟鏡治療腎盞腎盂結石效果顯著,被視為有效且安全的微創技術,其結石探尋率、碎石成功率及結石排凈率均較高,術中并發癥少,安全性高,應用前景良好[12-15]。
本研究結果表明,30 例患者均行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通過20F 經皮腎單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療。其中,經下盞建立皮下腎通道29例(96.67%),一期結石清除26例(86.67%);手術時間60~121 min,平均(91.75±15.89)min;術中出血量45~90 mL,平均(68.83±5.57)mL;術后血紅蛋白水平3.5~9.1 g/L,平均(5.87±1.24)g/L;術后住院時間4~10 d,平均(6.89±1.24)d;術后發生并發癥2例(6.67%),均表現為發熱,無腹腔積液、腎臟穿孔等并發癥。表明,鹿角形腎結石患者采用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治療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①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在治療復雜性腎結石時,可將大部分腎結石有效清除,提高取石速度;②相比于傳統經皮腎鏡,微創經皮腎鏡技術可最大程度降低腎實質損傷與手術并發癥;③術中運用中盞后組入路,不僅可減少術中出血,還可利用經皮腎鏡到達目標腎盂、腎盞與輸尿管上段,實施碎石取石;④輸尿管軟鏡具有彎曲功能,可有效處理鹿角形結石分支以及碎石過程中其他腎盂中散落的結石,進而提高腎結石清除率。
綜上所述,鹿角形腎結石患者采用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通過20F經皮腎單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