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徐晶
(北京航天長征飛行器研究所,北京 100076)
隨著航天軍工生產任務的迅速增加,產品外協成為企業提高生產能力的重要選擇。然而,隨著外協任務的增加,產品外協質量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部分產品與航天軍工產品實際的要求不符,要求難落實、交付不及時等頻頻出現,而這對航天軍工產品的生產任務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本文通過分析航天軍工產品外協加工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外協質量控制策略,以期提供參考。
在質量體系內外審的影響下,供方在審核上,更偏向和習慣對質量管理體系本身進行審核,例如,在審核中更關注材料的審查,包括質量手冊、文件、程序性材料等,而在具體的審查、考察活動上,需方對于供方的審核并沒有體現出較強的針對性,即沒有根據需方所關注的產品質量、產品生產過程、材料、生產環節和效率等方面展開審核,而是混同于供方的內審以及第三方外審,因此,對于供方的生產審核實際上是不徹底的,容易忽視供方在外協加工中的問題。
供方的生產能力往往是具有波動性的,由于航天軍工產品的具體要求、供方質量保證能力等因素的波動,供方所提供的產品質量并非具有完全的可保證性。但在監控和管理中,對供方的管理往往較為具體,更注重監控生產產品的過程,包括過程檢驗、產品質量檢驗等,而對于供方生產能力波動這一點,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生產中,技術人員、操作人員、供方設備及技術能力,都影響著其生產能力,但卻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一定的監控,從而導致航天軍工產品外協質量的控制不夠完善。
針對航天產品質量問題,對檢驗人員的素質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嚴格的檢驗固然能夠進一步保證產品的合格和質量,但實際上,在檢驗的實踐過程中,檢驗人員本身的主管因素和判斷對檢驗結果也具有直接的影響,甚至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檢驗結果的情況,因而對外協檢驗的管理不能僅僅依靠提高檢驗人員本身職業水平。
供方作為生產者,同樣需要一定的激勵機制實現對生產和質量提高的積極性,尤其是通過標桿、激勵等機制,能夠鼓勵不同的外協加工企業進行互相學習、公平競爭等,間接地保障產品外協質量。而在實際中,這種激勵評估的機制是比較缺乏的,供方本身并沒有較多地受到激勵、擴大發展的空間,因此,其生產水平、質量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針對當前對于供方審核的針對性不強這一問題,應當對審核機制進行調整完善,轉變審核的重點和關注點,加強對產品生產工藝的要求、質量標準的建立、技術和生產工作人員的審核。尤其是針對生產過程,需方需要明確自己的具體要求,尤其是針對關鍵生產過程的要求,從而進行更加準確的評估,對供方的生產能力、效率、質量和技術水平等進行具體的針對性審核。
對供方的監控、審查的重點,應該落實在對供方的生產能力的監控上。首先,需方應該明確對供方生產能力監控的重要性,并且同供方共同建立有效的一致性機制和監控手段。對供方生產能力的監控,實質上也是對產品質量的保證的監控,因此,針對生產能力和質量波動的審查應當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標準、程序、材料等的監測,制定明確的標準。
針對外協檢驗管理中的誤區,需方需要完善相關內容。對于外泄的檢驗管理應當包含入廠檢驗以及過程檢驗,例如,需方要對供方進行一定的強制性檢驗以及抽樣檢驗等,審核供方產品本身的質量,加強對產品、過程的監管,而非單單是檢驗人員的水平。
此外,一部分產品具有特殊工序外協,因此,在驗收產品的時候,應當封存一部分有效合格樣品,建立起一個質量平臺作為標準,并以此為質量爭議的判斷依據。
設立和完善對供方的獎勵機制,是促進合理公平競爭、提高供方生產提質積極性的有效方法。針對目前激勵評估機制較為缺乏的現狀,應當按照內容和時間期限來設立完善獎勵機制,包括對質量、效率、技術水平等。不同的內容所涉及的獎勵時限是有所區別的,如對于質量,可以設置年度質量獎項,對供方的生產產品質量進行評估和獎勵,以此作為激勵。再如,還可以設立分級制度,對供方的產品質量、過程效率、技術水平進行一定的級別管理,通過等級設置,一方面,對供方的生產能力作比較基礎的保證;另一方面,通過獎勵如獎金、發展機會等,提高供方生產力和生產質量的積極性。
通過采取相應的完善措施,能夠更好地解決在航天軍工產品外協加工中存在的一些質量問題、監管問題,從而加強對產品外協質量的控制,不僅使供方能夠更好地進行產品生產、技術提高,也有利于需方在核心技術、過程方面的投入,提高相關生產效率。在加強和完善了對供方的審核、管理并作出相應的激勵時,航天軍工企業能夠更好地進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