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平 周震 王彬 梁美光 吳平平 王彬
福建省寧德市醫院,福建 寧德 355200
腦血管病現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腦梗死后并發抑郁是其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有調查表明,其患病率在25~70%。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心情低落、興趣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其常可伴隨思維和行為的異常改變,并且能直接影響腦梗死患者的認知功能,大幅度降低患者的康復速度及生存質量[1]。據WHO預測,在未來半世紀內,抑郁癥將成為危害公共健康最嚴重的問題[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后抑郁患者54例,采取康復訓練與創造性故事療法聯合干預,探究其效果,現詳細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恢復期抑郁者54例,所選患者均符合《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頭CT或MRI確診,同時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制定的抑郁癥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與試驗組27例。隨機將患者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28:24,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57.12±3.48)歲,病程14天~6個月,平均病程(1.37±0.48)個月。試驗組男女比29:23,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7.49±3.51)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1.41±0.49)個月。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善;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對照組予基礎治療和常規康復訓練。 (1)基礎治療包括西藥和常規針刺。西藥參照2007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3],給予二級預防,主要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調脂穩斑、改善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等,共治療6周。
(2)常規康復訓練: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訓練項目,主要包括認知訓練、物理治療、作業治療等,具體措施參照陳氏《卒中單元實施手冊》[4]。康復訓練每次30分/天,每天1次,每周6次,持續6周。
1.2.2試驗組:對照組加創造性故事療法。 方法如下:其一,場地與用物。準備好油性筆、黑板等工具,囑咐所有患者保持一定距離,并提醒他們攜帶老花鏡、助聽器等輔助工具;然后佩戴上寫有自己名字的胸牌(一對一可省略胸牌),以促進雙方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在專業網站中下載圖片,以引導患者講述故事。其二,實施流程。醫護人員囑咐患者自我介紹,回顧上次活動。將下載圖片展示給患者,讓患者選取圖片講述,并與其他的老人進行分享。其三,設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環節,讓患者講述圖片內故事。間隔一段時間讓患者復述所講故事。其四,表揚講述故事患者,并感謝參與患者,鼓勵其參與下次活動。
1.3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評估。
計數資料以百分率(n,%)表示,比較經x檢驗,以P<0.05提示有統計學差異。
2.1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在干預前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試驗組干預前:21.18±1.73,干預后12.08±2.13;對照組干預前:21.37±1.98,干預后18.04±2.95;P<0.05,有統計學差異。
2.2兩組干預前后漢密斯頓抑郁量表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漢密斯頓抑郁量表評分在干預前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漢密斯頓抑郁量表評分:試驗組干預前:24.38±1.83,干預后21.08±2.03;對照組干預前:24.55±1.68,干預后19.04±2.45;P<0.05,有統計學差異。
2.3兩組干預前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在干預前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試驗組干預前:59.18±3.73,干預后22.08±3.13;對照組干預前:58.87±3.98,干預后34.04±2.95;P<0.05,有統計學差異。
腦梗死恢復期進行康復訓練對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的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5]。然而,單一康復訓練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較慢,對抑郁患者改善不明顯。
創造性故事療法通過營造良好的講故事氛圍,讓患者依據圖片內容描述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內故事情節,鼓勵患者與患者間相互交流,促進其溝通能力提升,同時還可以改善其負面情緒[6]。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漢密斯頓抑郁量、漢密斯頓抑郁量評分,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且不增加不良反應。提示創造性故事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更有利于患者腦梗死后患者抑郁情況。
綜上所述,腦梗死恢復期后抑郁患者經康復訓練與創造性故事療法聯合干預可改善患者抑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