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云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是常規管理的延伸和發展,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強調通過各種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來實現對每一個工作環節的精確化和數據化,提高執行力和效率[1]。近年來,精細化管理逐漸應用于臨床管理中,其涵蓋臨床治療、臨床護理以及與之相關的管理工作,我院從2010年開始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模式,不僅提升了我院的競爭力,還促使我院朝著精細化管理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探究精細化管理在感染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為此選取2018、2019年兩個時間節點進行對比研究,其中2019年采用精細化管理后,我院感染科護理安全管理顯著提升,不僅獲得較高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還顯著降低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現對我院的研究過程以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的匯報和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為一個時間節點,該時間節點內感染科護理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選擇該期間內50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260例,女性患者240例,最小年齡為18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年齡為(45.32±2.87)歲,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為另一個時間節點,該時間節點內感染科護理采用精細化管理, 選擇該期間內50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2例,女性患者238例,最小年齡為16歲,最大年齡為77歲,平均年齡為(45.85±2.9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影響研究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2]。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即按照傳統的排班方法和相關的護理標準開展護理工作[3]。
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化管理,內容:第一建立精細化管理制度,在 “精細”、“全面”的原則知道,根據患者的情況,建立由護士長、醫師、護理人員為基礎的護理小組,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管理措施。同時護理人員應了解護理要點,提升護理技巧。 明確護理人員職責,使護理人員知曉護理任務,明確護理工作細則;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設計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護理要點,實施護理方案;為減輕護理人員負擔,要求每位護理人員應掌握3~4項護理技巧,使每個護理人員均有護理強項;因患者對病情掌握程度的不足,護理人員應在經患者接受治療與護理時,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幫助患者疾病知識和護理要點[4]。第二執行精細化護理管理措施,首先執行環節需建立嚴格的督查,督查內容包括:科室內的物品檢查,物品擺放整齊,及時補充,做到查漏補缺;對工作區域的環境和物品做好清潔,保持科室的舒適和干凈;對治療儀器定期護理,保障所有儀器均可正常使用。其次建立精細化管理排班制度,綜合分配護理人員,尤其是不能連續晚班,護理人員應做好交接,確保信息一致,避免發生患者得不到護理的情況。再次施行精細化管理培訓,為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醫院和科室應安排好培訓工作,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和職業素養。最后建立精細化管理考核制度;為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醫院和科室應制定精細化考核制度,細致劃分考核內容,公平評分,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保證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5]。
1.3指標判定 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記錄和分析,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三種情況,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并對研究中患者發生的不良事件情況進行記錄,包括有跌倒、壓瘡、院內感染,不良事件發生率=(跌倒+壓瘡+院內感染)/總例數×100%[6]。

2.1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4%,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2.4%,觀察組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比較 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500例患者中,跌倒的患者3例,壓瘡的患者7例,院內感染的患者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對照組500例患者,跌倒的 患者5例,壓瘡的患者18例,院內感染的患者2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精細化管理應用于臨床工作中能夠使臨床工作精益求精,顯著提供臨床工作的質量。精細化管理是根據管理對象的不同而制定區別化的工作內容,使各項工作趨向于專業化和精細化。在感染科的護理中,精細化管理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護理技能,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傳統護理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護理需求,精細化管理后能有效的改善護理質量,滿足人們日漸提高的護理要求,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