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濤 羋吉強 車成洲
濟南市章丘區中醫醫院,山東 濟南 250204
膝關節軟骨損傷是臨床常見的膝關節損傷類型,不含淋巴組織、神經和血管,無法自行修復。一旦受傷,很難恢復。因此,膝關節軟骨損傷是骨科治療的主要難點之一。目前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有關節鏡下清創、微骨折、同種異體或自體骨軟骨移植等。關節鏡下微骨折是一種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操作簡單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對膝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效果顯著[1-2]。本研究選擇 2019年1月-2020年12月80例老年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隨機分組。常規組選擇關節鏡下清理手術,研究組選擇關節鏡微骨折術,分析了關節鏡微骨折術治療老年膝關節軟骨損傷的療效臨床效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 2019年1月-2020年12月80例老年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隨機分組。研究組40例,年齡62~78歲,平均(67.78±4.12)歲。男女分別有23例和17例。 常規組40例,年齡61~79歲,平均(67.71±4.21)歲。男女分別有25例和15例。
兩組一般資料可比。
1.2方法 常規組選擇關節鏡下清理手術。采用關節鏡下清理術:在關節鏡輔助下清理膝關節軟骨損傷區,去除松散軟骨及其周圍病變組織,清理損傷邊緣和下部骨面。應特別注意關節腔的清理,并確保碎片得到清理。
研究組采用關節鏡下微骨折治療:患者仰臥位,硬膜外麻醉,在關節鏡輔助下,從膝關節前內側、外側入路綜合觀察軟骨損傷的程度、部位和大小。根據結果,選擇最合適的手術入路處理軟骨病變。用刮匙等器械清理損傷區,形成一個以正常軟骨為堤防、周圍有垂直邊緣的水池;有效去除鈣化軟骨層后,用微骨折錐垂直穿透受損骨質,間隔2~3mm進行穿刺,穿刺深度約3mm,有效清除關節腔內液體后即可完成手術。術后要對患處進行間歇性冷敷,同時做好抗感染治療[3]。
1.3指標 分析手術的平均時間、術后住院的日數、治療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χ2檢驗,計量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膝關節功能分析比對 治療前兩組疼痛程度、膝關節功能相似,P>0.05;治療后研究組疼痛程度1.52±0.21分低于常規組2.52±0.41分,膝關節功能87.56±5.16分低于常規組74.56±1.25分,P<0.05。
2.2兩組手術的平均時間、術后住院的日數分析比對 研究組手術的平均時間、術后住院的日數46.12±1.25min、6.41±1.51d低于常規組78.27±2.56min、8.26±2.21d,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比對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總發生率是4%(有2例出現關節腔積液)低于常規組的20%(有4例出現關節粘連、3例骨質破壞和3例滑膜增厚),P<0.05。
膝關節軟骨損傷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尤其是運動員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由于軟骨組織再生能力很差,不能進行有效的自我修復,一旦軟骨受損,可能會造成關節不穩、疼痛和僵硬,加速關節退變速度,最終誘發骨性關節炎[4]。因此,尋求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核磁共振和關節鏡的應用有利于早期發現疾病,診斷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而有針對性地有效控制疾病,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關節鏡等微創技術的發展,微骨折得到了優化[5-6]。關節鏡下微骨折修復軟骨損傷較清創更有效。在關節鏡的幫助下,鈣化的軟骨可以被完全移除,并在受損的軟骨下鉆數個小孔。它能促進血液和骨髓細胞的滲出,形成有效的凝塊,替代受損的軟骨,安全有效。在關節鏡下微骨折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1)患者軟骨損傷面積應在2cm2~5cm2之間;(2)外傷、剝脫性骨軟化等造成股骨滑車、股骨髁全層軟骨局限性損傷的情況,嚴格按照關節鏡下微骨折的指征選擇患者,既能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又能保證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和臨床應用價值[7-8]。
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疼痛程度低于常規組,膝關節功能高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手術的平均時間、術后住院的日數低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膝關節軟骨解剖結構特殊,損傷后修復狀態延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微骨折是治療膝關節軟骨損傷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在軟骨缺損處打孔,降低骨內壓力,進而使骨關節炎發生病理改變,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
綜上所述,老年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實施關節鏡微骨折術效果確切,可減少并發癥,改善關節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