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娜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92
腦卒中患者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疾病的產生與心理狀態、身體機能衰減等因素相關,會造成運用、語言、視覺等方面障礙,對晚年生活產生較大影響[1]。同時該病有著較大的治療難度,一般預后不良,還有著極高的死亡率。相關研究發現,給予患者全面、科學的護理措施,對改善其整體狀況有著較大幫助。基于此,我院在臨床中采用了三合一心理干預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起始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研究對象是該時期我院收治的90例中老年腦卒中患者,平均分組時采用奇偶數列法,兩組各45例。研究組55~76(64.85±4.75)歲,女患和男患占比20:25;對照組58~79(64.91±4.64)歲,女患和男患占比21:24。兩組中老年患者基線資料通過比對,發現有著極小的差異(P>0.05),滿足對比要求。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護理干預,內容包括健康宣教、病情監測、用藥指導、注意事項告知等。
研究組患者與此同時,采取三合一心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行為心理干預 一般患者在患病后會過度依賴家屬,缺少自理能力鍛煉機會,也就降低恢復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其行為進行干預,對于簡單的日常行為,要鼓勵患者獨立完成,同時引導患者保持正確的態度,堅持每天進行訓練,以便快速改善生活能力。
1.2.2認知心理干預 與患者進行主動的溝通,溝通方式像朋友一樣,保持良好的關系,充分尊重患者,并多站在其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安慰和支持,對其病情表示同情,同時找到心理癥結[2]。如果患者因為對疾病不了解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需要做好知識宣教,讓其對疾病有充分認識,放平心態,勇敢面對疾病[3];如果患者因為生理功能障礙而出現煩躁、抑郁等情緒,需要強調康復訓練的作用,以便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消除抵觸情緒,更加主動、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4]。
1.2.3人本主義心理干預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給予患者人文關懷,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內心想法,時刻為其考慮,幫助重建康復信心[5];并強調自我滿足、自我需求對病情轉歸的影響,進而加強自我管理,逐漸減輕病理狀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焦慮、生活自理能力。①抑郁:評價工具為抑郁自評量表(SDS),指標包括有無易生氣、無故想哭、體重減輕、坐臥不安等情況,總分超過73說明有嚴重的抑郁,低于53分說明不抑郁。②焦慮:評價工具為焦慮自評量表(SAS),指標包括有無手腳麻木、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容易疲勞等情況,總分超過70說明有嚴重的焦慮,低于50分說明不焦慮。③生活自理能力:評價工具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指標包括服藥、做飯、打電話、洗衣、做家務、乘車等,分值最高64分、最低16分,生活自理能力好得分高。
護理前,研究組SDS評分為(68.43±2.15)、對照組為(67.07±2.68),研究組患者SAS評分為(69.16±3.58)、對照組為(69.85±3.74),研究組ADL評分為(41.82±3.67)、對照組為(41.27±3.84),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研究組SDS評分為(35.37±3.18)、低于對照組的(46.84±3.52),研究組患者SAS評分為(34.89±3.46)、低于對照組的(44.05±3.58),研究組ADL評分為(55.84±3.69)、高于對照組的(49.25±3.37),組間差異顯著(P<0.05),統計學意義成立。
腦卒中的產生,會對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生命健康,以及家庭生活帶來嚴重影響[6],該病的預后效果除了與治療有著直接關系,心理因素也有著一定影響,因此患病后要通過護理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除心理問題,提升康復效果[7]。三合一體心理干預屬于新興護理方式[8],充分結合行為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知識,從人本主義、行為、認知三個方面展開,給予患者更好的護理體驗,使患者在多方面共同干預下改善心理狀態。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取了三合一心理干預護理,與單純進行傳統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比較,SDS評分、SAS評分更低,ADL評分更高,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證實,三合一體心理干預能對患者錯誤的認知進行糾正,自覺形成有利于康復的行為,并獲得身心滿足,最終緩解其抑郁、焦慮癥狀,促進生活自理能力恢復。
總而言之,三合一心理干預護理應用后能明顯提升中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護理質量,有大力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