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娟 任勝洪
1.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0080;2.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重慶 400080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外周血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紅細胞壓積減少的現象[1-3]。由于鐵元素缺乏所致的貧血即為缺鐵性貧血。小兒缺鐵性貧血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4]。根據年齡不同,貧血在診斷標準有所區別。新生兒血紅蛋白容量在145g/L以下,1-4個月兒童在90g/L以下,4-6個月兒童在100g/L以下,6個月-7歲兒童在110g/L以下,7-14歲兒童在120g/L以下則視為貧血。海拔與血紅蛋白標準呈正比關系,海拔有1000米的升高血紅蛋白容量標準則在原基礎上增加約百分之四[5]。缺鐵性貧血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貧血患兒可出現神經系統、皮膚粘膜、呼吸循環系統極易泌尿生殖內分泌系統的相關癥狀,包括頭暈、消化不良以及急性腎衰竭等[6]。長期可導致嬰幼兒發育遲緩,同時可造成嬰幼兒智力低下,從而導致國民素質低下。小兒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很多,應采取綜合措施積極進行防治,本文對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致病因素及防治措施作如下概述。
1.1母親鐵攝入不夠,先天鐵儲備不足 母親孕前及孕期鐵的攝入不足,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后3個月最多,故早產、雙胎或多胎以及低出生體重使胎兒鐵儲備不足。
1.2食物中的鐵供給不足 這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嬰兒期寶寶的主食,如母乳或配方乳中鐵含量不夠,嬰兒滿6月齡時未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1.3寶寶生長發育過快 小兒生長發育較快,若攝入的鐵不能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又未及時補充,則易發生缺鐵性貧血。6個月左右極易引起缺鐵性貧血[7],特別是超重的胖娃娃。
1.4吸收不良 不合理搭配食物可影響鐵的吸收,長期腹瀉等疾病也影響身體對鐵的吸收利用。
1.5消化道隱形出血造成鐵的大量丟失 腸道畸形可以發生隱形出血,以及鉤蟲等寄生蟲病也可以引起腸道隱形出血。
輕中度鐵缺乏時,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開始下降,可出現輕度貧血,患兒可表現為臉色不好,甚至出現反應較慢,記憶力減退,易怒,此時,鐵缺乏可能已經開始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認知能力和行為發育。嚴重鐵缺乏,臨床上有中度到重度貧血的表現,面色蒼白,同時寶寶的運動功能也會下降。長期的鐵缺乏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8]。會造成兒童個子矮小,體弱,智力減退等。
3.1加強對父母的健康教育工作 應從孕期開始預防缺鐵性貧血,妊娠期婦女應注意膳食中鐵的攝入,以保證胎兒能從母體中獲取足夠的儲存鐵[9-10]。讓父母認識到小兒貧血的危害以及遠期影響,重視孕期補鐵的作用,聽從醫生的建議,積極進行早期預防干預。
3.2母乳喂養 對于新生兒應主要采取母乳喂養,相關研究顯示母乳喂養能夠提高嬰幼兒身體抵抗力,為其補充鐵元素,有效降低了小兒貧血的發生率[11]。堅持6個月齡純母乳喂養。6個月齡開始添加輔食并繼續母乳喂養至24個月齡。
3.36月齡起添加輔食。從含鐵豐富的泥糊狀物食物開始,由稀到稠,從一種到多種。但是要注意適量補充,防止過度補充造成營養過剩而出現營養性貧血。
3.4合理搭配孩子飲食。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及鐵吸收率高的食物,同促進鐵的吸收。
3.5糾正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幼兒、兒童不宜攝入抑制鐵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等。
3.6預防腹瀉及感冒的發生:研究表明,腹瀉、感冒等疾病增加貧血風險,而貧血會導致患兒容易發生腹瀉、感冒等情況,因此,一定要做好對腹瀉和感冒等疾病的預防工作。
3.7預防腸道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孩子與家長都應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習慣,清潔餐具。
3.8加強對幼兒的體格鍛煉,增強幼兒體格,降低發生疾病的風險。
3.9另外,如果小兒患病之后,還要積極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
4.1輕度貧血患兒首選通過調整食物來改善貧血。
4.2中重度貧血患兒在食物改善的基礎上,嚴格遵醫囑用營養補充劑或藥物,不要自行停藥或更改服用劑量。
4.3遵醫囑復診
4.4定期監測復查血常規
當前,我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病率較高,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并對兒童的遠期健康也造成較大的影響。以預防為主,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改變兒童不良的飲食和衛生習慣,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降低小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提高國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