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穎
無棣縣中醫醫院,山東 濱州 251900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起源于《黃帝內經》。早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人們就提到:“圣人不能治愈先存的疾病,只能治愈先病的人。”是中醫治療理論的基本定律。它具有三個主要含義:其一是疾病發生前的預防,強調健康方案并預防疾病的發生。第二,對已有疾病進行早期治療,預防現有疾病的變化,預防疾病”的思想是具有中醫特色的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預防,診斷自古以來的各種疾病的治療,治療和康復。特別是在小兒預防保健中,《小兒藥證直魂《幼科發揮》繼承并推廣了《黃帝內經》《傷寒論》的“預防治療”理念,對小兒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先病后治”的思想對兒科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與兒童自身的生理病理特征密不可分[1]。
《靈樞·天年》記錄“男人的第一胎是基于母親,父親是其后代”;開篇說:“人的一生是由父親生的,陽的變化是由母親形成的,陰的結合也是,陰陽的變化成為身體”。“堅強的父母將有一個堅強的孩子,而弱者的父母將有一個較弱的孩子。”兩者都表明人體的先天生命力來自父母的生命力,而孩子的先天體質受到父母的生命力的影響。指出胎兒的虛弱,胎兒的毒性等都是父母的賦造成的。在現代醫學中,許多孩子過敏。最典型的情況是他們的直系親屬有過敏反應,或者懷孕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沉迷于辛辣和燒烤的食物,這可能會引起皮膚疾病,例如產后的濕疹。
盡管父母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身體健康的強度,但是所獲得的照顧仍然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出生后的孩子具有“嬰兒陰,少年陽”的特征,并具有“嫩內臟,氣血不足”的特征,也就是說,孩子的內臟和六個內臟較脆弱。孩子出生了。不夠成熟或相對不足。具體表現為氣血不足,經絡不足,骨骼虛弱,內臟器官不足,外部保健功能不足,陰陽不足。在五個內部器官中,肺,脾臟和腎臟更為突出:兒童的“肺部往往不足”,其外部健康狀況較差,并且容易受到外部邪惡的傷害。肺氣依賴于脾臟的微妙營養[2]。
肺控制著整個身體的氣,它被皮毛所包圍。不良的空氣很容易從表面進入,產生上肢感覺,哮喘,肺炎等。脾胃是獲得性的基礎,主要運輸水和谷類。平紋細布,但小兒脾臟通常不足。如果飲食不適當和饑餓,可能會影響脾胃的運輸和轉化,引起嘔吐和腹瀉。兒童不僅容易患病,而且變化迅速。具體表現為“容易缺乏和變化,容易受涼和容易受熱”:由于兒童脆弱,在感染后容易誘發各種傾向,并且有證據。但是,當邪惡強大時,正義很容易受到傷害,但是它將很快成為缺乏癥候群,或者您可以同時看到缺陷和現實。在兒童中,陰,精和陽不飽。在發作期間,由于陰陽亢進,它們傾向于表現出陽虛,表現為冷綜合癥,并且傾向于表現為熱綜合癥。生病后,要特別注意五個內部器官的擴散。如果治療不當,輕度和重度疾病很容易發生,重度疾病將變得危險。因此,在兒科診所,應更加注意“預防疾病的發生和預防現有疾病的改變”。據說,在“預防疾病”的理論指導下,應注意脾胃。
調整孩子自己的飲食或給孩子服用脾胃藥,以免傷害孩子的脾胃,使其具有足夠的活力和旺盛的生長。同時,它可以防止肝,脾和胃疾病的傳播,增強抗病能力,并使其難以被惡魔攻擊。
總而言之,“預防治療”理論與兒童的生理特征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指導中醫的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目前,在中國醫療診所的臨床實踐中,“疾病控制”的具體方法主要反映在以下領域:(1)日常生活指導和情緒控制:兒童沒有更多的理由,也沒有更多的國內和外部原因。因此,為了“預防疾病”,最基本的方法是消除引起這種疾病的內部和外部因素。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工作日調整兒童的基本飲食和日常生活。早在《靈樞·本神》,它就說:“因此,明智的人的養生方案必須遵循四個季節,并適應寒冷和高溫……如果這樣的話,邪惡就不會來,邪惡就會長壽。”這是在提醒我們,入侵疾病的關鍵是“順思”,有時它適合冷熱。明代醫師張靜月曾說:“春季對肝臟和營養有反應,夏季對心臟和心臟有反應。它生長,長夏至脾,秋至肺,冬至腎。”解釋了人體的五個內部器官。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點時陰和陽的變化,才能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平衡并避免病原體,在我們的日常咨詢中,我們經常遇到許多患病的孩子,他們無法適應四點鐘的變化,導致身體健康虛弱。
元代兒科醫生曾世榮曾在《活幼心書》寫道:“如果您想在四點鐘時安全地養育孩子,您經常會感到饑餓和寒冷;我希望每個人都遵循這種方法,自然而然地應對所有疾病無關緊要。”這恰恰是古人提醒我們小時候的。人的日常生活應該合理而溫和。調節脾胃。脾胃是人們獲得性生活的基礎,如果脾胃強壯,則身體健康[3]。
腎臟損傷表明,過度的情緒變化可能會損害人體5個器官。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每天的壓力都在增加,情緒問題也在增加。雖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中國傳統醫學上情感健康發生聯系孩子情緒問題不被很多人注意,事實上,很多孩子在我們的診所,很多家長說孩子通常歇斯底里很容易發脾氣,很大部分是孩子很多想法和壓力不能說,被釋放,他表示只是性格憤怒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