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齊齊哈爾建華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現階段,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老年人的身體功能出現比較明顯的衰退,各類疾病的發病幾率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某些老年人因為疾病的原因需要進行開胸手術,所以注重做好老年患者的開胸手術麻醉選擇和操作工作,成為當前臨床麻醉研究領域的著重關注的焦點問題。[2]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更為簡單方便,涉及的范圍更廣,同時對于患者的生理擾亂比較輕,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優勢,因此在當前的開胸手術麻醉過程中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全麻進一步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能夠呈現出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成效顯著,更安全可靠,因此受到歡迎和認可。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重點選取到我院進行治療的68例老年開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方法對其進行麻醉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選取我們醫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2月時間范圍之內所接收的68例老年開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34例。[3]在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8例,年齡范圍在62~83歲之間,平均年齡是67.45歲,在參與本次研究之前,所有患者都知情同意并把握相關注意事項,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沒有明顯的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P>0.05,可以對比分析。
1.2方法 針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全麻的方式,而針對觀察組患者是采取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主要體現為:患者手術之前30min,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肌注魯米那O.1 g、阿托品O.3~O.5mg,到達手術室之后,要嚴格按照操作方法接通監護儀,對其血壓,脈搏以及心率等相關情況進行嚴格細致的監測,并監測其血氧飽和度等,患者取側臥位,根據手術切口操作范圍選擇胸椎6-7或者胸7-8間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入硬膜外導管,給予試驗量后觀察五分鐘,給予全量。[4]在手術的過程中,每隔一個小時都要通過硬膜外導管追加1次相對應的麻藥,每次的用藥劑量為首次用藥劑量的1/3。待硬膜外麻醉起效后,有針對性地結合患者的循環抑制情況,進行全麻誘導行氣管插管,然后通過麻醉機對其進行呼吸控制。采用丙泊酚持續泵注鎮靜, 瑞芬太尼靜脈泵注鎮痛,然后結合患者的麻醉深度,對于泵入速度進行調整,結合其肌肉松弛程度追加阿曲庫銨10~15 mg維持術中肌松,關胸結束之后要在第一時間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靜滴,在患者出現自主呼吸的時候進一步拮抗肌松劑,患者意識恢復拔除氣管導管之后,采用氟馬西尼拮抗咪唑安定作用,然后針對麻醉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分析。[5]
1.3觀察標準 對兩組患者進行完相對應的麻醉之后,對患者所呈現出的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幾率等相關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各類數據,全部錄入到spss26.0軟件包中進行分析處理,各項指標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P<0.05代表相關數據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觀察組的34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有比較明顯的療效,其治療總有效率,麻醉效果好轉程度達到了94.11%,有1人出現一定程度的并發癥,并發癥發生幾率為2.9%,在對照組的34例患者當中,只有27例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好轉,其治療總有效率、麻醉良好率為79.41%,有5例患者出現一定程度的并發癥,并發癥發生幾率為14.7%,(P<0.05)。
針對開胸手術的老年患者來說,在手術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創傷,對患者會產生比較嚴重的損害,產生十分強烈的應激反應,因為手術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手術之后有十分嚴重的疼痛的問題,因此針對這樣的情況,怎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減輕患者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應激反應,促進疼痛程度有效減輕,促進其身體各方面功能和血液保持在循環穩定的狀態,確保患者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這是需要著重關注的焦點問題。因為老年患者對麻醉藥物的耐受性比較差,用丙泊酚等全麻誘導,進一步聯合應用硬膜外阻滯,可確保手術區的傳入神經和交感沖經得以阻滯,降低應激反應和疼痛程度,麻醉過程更平穩,改善術后鎮痛,利于咳嗽排痰,防范呼吸道感染等,效果十分顯著。
由上文所述,在對于老年開胸手術患者麻醉過程中,有效采取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方法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有效減少對于手術過程的干擾,使患者手術之后的并發癥發生幾率得到顯著地降低,因此這種方法有更為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更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實踐中不斷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