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東
黑龍江省農墾齊齊哈爾管理局中心醫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尤其在北上廣深、香港、臺灣等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結直腸癌在全部腫瘤的占比已經躍居第一、第二位[1]。所幸,與其他惡性腫瘤相比,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只要接受規范化的治療措施,約有50%以上的患者可以達成臨床治愈的目的。外科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早期患者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對中晚期患者則需要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放療、化療,以及靶向治療[2]。本次研究共涉及兩種手術方式,即開腹完整系膜切除術和頭側中間入路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術,以下為兩種術式應用于結直腸患者的實際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66例結直腸癌作為研究對象,66例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根據手術方案進行分組,將其中33例行開腹完整系膜切除術的患者視為對照組,將其余33例行頭側中間入路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術的患者視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40~58歲,平均(49.25±3.16)歲;觀察組:男22例,女11例,年齡40~60歲,平均(49.96±3.24)歲;兩組患者基本情況相近,差異(P性別=0.6088,P年齡=0.3709)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開腹完整系膜切除術(對照組):①常規切口打開腹腔,行直腸系膜切除術,完成分離、腸段吻合等操作;②行結腸系膜切除術,完成結扎、清掃、分離、切除病灶、吻合處理等操作。頭側中間入路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術(觀察組):①采用5孔腹腔鏡操作法,將右下腹切口作為主操作孔;②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與腸系下靜脈之間作切口,準確進入融合筋膜間隙,以銳性分離為主,至結腸后間隙,在橫向保證結腸細膜信封樣結構的完整性,并在縱向方面確保血管在根部離斷,以及結腸系膜完整的扇形切除;③完成淋巴結清掃,包括對回結腸、右結腸、結腸中血管根部淋巴結的徹底清掃,以及根部離斷胃網膜右動靜脈清掃第6組淋巴結,等等;④確認病灶徹底切除,完成吻合處理。
1.3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②術后并發癥。
2.1手術指標 觀察組(33例)術中出血量(122.03±20.37)ml、術后腸道排氣時間(2.81±0.23)d;對照組(33例)術中出血量(165.59±22.78)ml、術后腸道排氣時間(3.82±0.46)d;組間對比顯示,觀察組兩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t1=10.7617,t2=14.8267,P1=0.0000,P2=0.0000,有統計學意義。
2.2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33例)共出現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共計2例,對照組(33例)發生腹腔膿腫2例,膽瘺1例,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3例,共計9例;組間對比顯示,觀察組總發生率(6.06%)明顯低于對照組(27.27%),χ2=5.3455,P3=0.0207,有統計學意義。
結直腸癌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普遍認為與生活環境、工作壓力、飲食習慣、長期吸煙、家族遺傳等因素存在相關性,且并非單一因素作祟,而是多種因素相互協同所致[3]。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與病情進展有關,一般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出現各種消化道及全身癥狀,例如腹痛、貧血、消化不良、乏力、消瘦、水腫、低熱等。
本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癥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1=0.0000,P2=0.0000,P3=0.0207),說明觀察組手術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有保障;彭云濤等人的研究方向及結論均與本研一致[4]。將以上結果歸納總結可知:從技術層面來看,觀察組術式可以順利達成治療目的,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手術安全性方面,觀察組術式涉及高位結扎,的確會增加腸系膜上靜脈和上動脈自主神經叢損傷的風險,但只要手術過程的操作足夠細致、謹慎,這些風險都是可以規避的,因此整體安全性要高于對照組術式;此外,觀察組術式具明顯的視野清晰及微創優勢,尤其在臟、壁層筋膜間隙分離時,腹腔鏡發揮了良好的放大及照明功能。
綜上所述,頭側中間入路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術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適合作為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優先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