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剛,袁文,王雪梅
(沈陽市安寧醫院精神科,遼寧 沈陽 110164)
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屬于世界第四大疾病之一。該病病因尚不明確,但與社會環境、家庭、生理及心理個性等因素密切相關[1]。由于抑郁癥屬于主觀性精神疾病,因此,多不為旁人關注與重視,導致諸多患者未能及時診治,存在大量漏診現象。在老年精神疾病中,老年期抑郁與老年期癡呆均屬于常見的兩種病型。其中老年抑郁的主觀痛苦程度顯著大于老年癡呆人群,且會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軀體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的心理適應能力與心理防御能力會隨之減退,當遇到精神挫折時,心理活動難以維持平衡,便會促使認知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與疾病轉歸[2-3]。若老年患者處于輕度認知缺損狀態時不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則可進展為不可逆的老年癡呆階段。故針對老年抑郁癥伴認知功能障礙進行早期篩查與干預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抑郁癥患者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就診的6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72.52±5.06)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41±1.76)年。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中抑郁癥診斷標準,認知功能障礙組符合《中國癡呆與認知功能障礙診治指南》[5]中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自殺自傷傾向嚴重,無法自理生活者;癡呆或腦血管意外造成的認知功能紊亂疾病者;溝通障礙者;存在以往認知功能異常史,如精神異常、腦卒中、腦外傷者;嗜酒或長期服用影響精神狀態類藥物者。
1.3 方法 根據患者臨床資料制定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吸煙飲酒史、血壓、婚姻狀態、是否獨居、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兒女關系等。
1.4 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6]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分為7個項目,包括焦慮、體質量、認識障礙、日夜變化、阻滯、睡眠障礙、絕望感。大部分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0分表示沒有;1分表示可疑或輕微;2分表示輕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重度。少數項目采用0~2分的3級評分法,0分表示沒有;1分表示可疑或輕微;2分表示有明顯癥狀。總分<7為正常;7~17分為可疑或輕微;18~24分則確診抑郁癥。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7]評估患者認知功能,內容包括7個方面,共30個題目,包括即刻記憶、延遲記憶、計算力及注意力、視空間、地點及時間定向力、語言,即回答錯誤為0分,回答正確為1分,總分0~30分,分數越高說明認知功能越好,0~9分為重度,10~20分為中度,21~26分為輕度,27~30分為認知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的數據,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的秩和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情況 60例患者中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32例,占比53.33%;無認知功能障礙者28例,占比46.67%。將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32例患者納入認知功能障礙組,將無認知功能障礙的28例患者納入無認知功能障礙組。
2.2 單因素分析 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態、是否獨居、經濟狀況、兒女關系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抑郁癥患者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單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將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自變量并為其賦值,經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得出,高齡、文化程度低、獨居均可能是影響老年抑郁癥患者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老年抑郁癥患者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多因素分析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是介于老年群體正常衰老與癡呆之間的一種狀態,患者雖不會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但對部分事物的認知及記憶會喪失。當老年患者患有抑郁癥后,在機體感知、記憶與思維等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引起認知功能受損。尤其抑郁程度較重患者,因過度的自負思想導致個人情緒極為消極,從而降低神經系統網絡運轉效率,削弱機體抵抗認知受損的緩沖能力,進而加重認知功能損傷[8]。因此,找出影響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及時進行干預,可促進患者疾病歸轉,對改善患者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將可能的影響因素納入自變量并為其賦值,經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文化程度低、獨居均是影響介入術療效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①高齡。患者隨年齡增長,機體各臟器組織機能會自然衰退,患者對抑郁癥所致的各神經組織受損的抑制力與耐受力減退,顯著增加老年患者認知功能的受損率。②文化程度低。由于多數老年患者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在生活勞動方面多為體力勞動,缺乏智力思維空間,腦細胞活動較弱,長期以往大腦會喪失較多敏感神經元,降低神經元儲備,大腦新皮質突觸密度松散,患者腦部代償能力減弱,老化加快,因此,抵抗抑郁癥損傷因素的能力較弱[9]。此外,部分老年患者為空巢老人,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如喪偶、家庭矛盾、擔心突然會出意外、無人養老等,日常多處于緊張狀態,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過度釋放可的松、兒茶酚胺等應激因子,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不平衡。且患者長時間獨居思維與活動受限,大腦功能無明顯活動,會加速神經系統的衰老[10]。因此,對于該部分患者應多給予關心,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在規范治療的基礎上改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增加社交活動,避免社會隔離,從而增強大腦活動,鍛煉腦神經功能,提高大腦抵抗抑郁癥損傷因素的能力,從而減輕對認知動能的損害。
綜上所述,高齡、文化程度低、獨居均可能增加老年抑郁癥患者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因此,應對這些因素做好相關干預工作,以預防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