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麗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現階段,腦梗塞已經成為臨床中常見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患者的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影響,降低生活質量[1]。雖然我國醫療技術的完善和發展,將腦梗塞死亡率降低,但是偏癱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依舊較高,為患者增加經濟負擔[2]。所以對于腦梗塞伴肢體偏癱患者來說,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并有效治療十分重要。基于此,本院對腦梗塞伴肢體偏癱患者護理時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方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自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患有腦梗塞伴肢體偏癱患者當做研究對象,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進行分組,分組34例。參照組男性和女性患者數量為20例和14例,年齡為42~87歲,平均(63.87±5.89)歲。研究組男性和女性患者數量為19例和15例,年齡為43~88歲,平均(64.75±5.13)歲。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家屬和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不具有任何精神類疾病,可以配合研究。基本資料進行對比,沒有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給予研究組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為:
(1)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進行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家屬和患者明確康復訓練對患者自身的重要性,以及康復訓練的內容和注意事項,確保可以配合護理人員完成護理工作。而在為患者心理護理時,需要讓患者接受康復訓練,給予開導和安慰,讓他們提升治療信心,信任醫護人員,提升依從性。
(2)被動訓練:被動訓練主要以按摩患者患肢為主,在按摩的時候應該保證有輕柔的手法。首先對患者的患肢輕輕地揉捏,從遠到近,從輕到重的按摩,將下肢和肩手當做重點按摩的位置。患者病情如果出現了好轉可以將其體位改變,讓患者呈仰臥位,并指導和幫助患者進行上下肢屈伸的訓練,每天訓練三次,每次每個關節至少活動10次。
(3)主動訓練:如果患者可以通過被動訓練階段,并且意識非常的清醒就可以進入到主動訓練當中,主要是讓患者進行抬腿、舉手等動作的訓練。在持續練習3天至5天之后可以幫助患者下床活動。最開始需要攙扶站立或下蹲,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恢復情況將訓練的強度增加。
(4)活動能力的指導:活動能力指患者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能力,如拿起毛巾和筷子等,并在患者逐漸恢復中讓他們自行洗臉和刷牙。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高抬腿和跨步的訓練,但是不要急于求成。在訓練時間超過一個月之后,觀察患者的活動能力,可以增加上下樓梯等運動的訓練。
1.3觀察指標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所應用的是本院自制評分表,其中包括軀體、心理和生活三方面能力,每一項滿分為5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在隨訪三個月后進行評估。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9.0軟件將輸入的數據進行處理,t進行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研究組軀體功能(42.31±2.14)分,心理功能(45.78±2.68)分,生活能力(40.32±2.42)分;參照組軀體功能(35.09±1.43)分,心理功能(36.98±1.75)分,生活能力(31.48±2.31)分,研究組患者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t=16.357、16.031、15.407;P=0.000)。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疾病,多發人群為老年人,在治療時治療難度比較大,而偏癱等并發癥的發生也會將治療難度增加,影響患者的生活,威脅身體健康,增加經濟負擔[3-4]。相關研究顯示在治療時應用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所出現的偏癱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5]。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是一種將患者當做中心的護理方式,在實際護理當中,護理人員會為患者進行被動、主動和活動三個階段的訓練,在訓練中逐漸改變訓練方式和程度,讓患者在訓練中可以恢復肢體功能,逐漸回歸到正常生活中[6-9]。在本次研究當中,對比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研究組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可見,在為腦梗塞伴肢體偏癱患者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時,可以幫助患者提升肢體能力,逐漸將生活質量提升,加快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為腦梗塞伴肢體偏癱患者護理時可以得到理想的護理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對患者的影響,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