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英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母乳的營養價值較高,能為新生兒補充天然營養物質,促進新生兒發育。堅持母乳可以拉近母嬰距離,讓雙方更親密。常規護理僅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指導,方法較片面,產科護理管理中推動母乳喂養指導路徑后,產婦了解喂養新生兒的方式,不再盲目喂養或對不能正常喂養感到焦急。產婦的自我養護能力也逐漸變好,母乳喂養成功率變高,詳見下述。
1.1一般資料 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院產科分娩的63例產婦,按隨機方式分兩組,33例參照組,30例觀察組。全部為年齡均值在(28.41±1.32)歲的初產婦,包括:39例順產、24例剖宮產。兩組基線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參照組 為產婦提供健康宣教、喂養指導、注意事項等。
1.2.2觀察組 ①護士長要挑選專門負責產婦母乳喂養的護理人員,定期為她們提供母乳喂養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解決不同母乳喂養問題的能力[1]。②為每位產婦建立母乳喂養檔案,用自制心理調查問卷評估產婦狀態,找到產婦心理問題點,從母乳喂養優勢等入手,轉變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態度,不再過度擔憂母乳相關問題[2]。③先針對產婦遇到的母乳喂養問題積極與產婦交流,用行動幫助產婦成功完成母乳喂養。像出現乳頭凹陷,新生兒無法吮吸的情況,要用熱毛巾濕敷,再適當用力牽引乳頭,讓其恢復正常形態,再用揉、擠等方式排空乳汁,減輕乳房不良感受,防止乳汁硬結。再乳房情況緩解后再引導產婦抱住新生兒吮吸乳頭。期間多用鼓勵性語言,讓產婦勇敢喂養[3]。④根據產婦提出的問題,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方法。像喂養后乳頭會扁平嗎?若扁平該怎樣改善?護理人員要告知產婦合理使用毛巾熱敷,用適當的力度按揉乳房,促進少量乳汁擠出,就能出現立乳反射。還要教會產婦使用吸奶器,以改善漲奶、儲備乳汁等情況。每次操作都要先按摩乳房,避免乳頭皮膚開裂[4]。⑤還要教會產婦進行乳房養護,喂養時動作要輕柔,用清水擦拭乳房后再喂養新生兒,喂養后要清潔乳房,并將多余乳汁排空等。⑥還可以組織多名產婦參加母乳喂養座談會、講座等,擴大母乳喂養宣傳力度,增加母乳喂養經驗。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中的母乳喂養、奶粉喂養例數,根據母乳喂養例數生成母乳喂養成功率。
1.4統計學分析 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檢驗水準α=0.05,統計學意義需(P<0.05)。
指導后,參照組中母乳喂養23例、奶粉喂養10例,成功率為69.70%;觀察組中母乳喂養27例、奶粉喂養3例,成功率為90.00%,觀察組的母乳喂養成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55,P=0.047)。
母乳喂養能提高新生兒免疫力,促進發育。產科護理管理中推動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讓護理局面變得優質,產婦從中懂得較多喂養知識和自我護理內容,喂養新生兒的過程不再慌亂[5-6]。觀察組中的喂養指導路徑根據產婦不同情況開展,滿足產婦的多種需求,更好的解決新生兒喂養問題,擴大母乳喂養落實效果。
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讓產婦不再依靠新生兒吮吸乳頭,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喂養方式,改善乳頭、喂養情況,讓產婦更懂得喂養和照顧自己。觀察組中的內容可以提高產婦應對不良情況的能力,幫助產婦正確收集乳汁[7-9]。新生兒每天都能吮吸或喝到新鮮的乳汁,身體發育更有保障。母嬰間距離被拉近,產婦不再覺得母乳喂養困難,也不再盲目擠奶等,能溫柔的對待自己和新生兒[10]。
觀察組中的內容應在產科護理管理中推進,可提高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喂養的專業性,避開不良操作,用具體措施解決喂養問題,讓乳房正常分泌乳汁,穩定母體激素水平。產婦在喂養新生兒的過程中得到正確引導,自信心、勇氣等均得到提升,不再因為某些不良因素就恐慌、焦慮,身體恢復速度也變快,新生兒喂養不再困擾產婦。觀察組用更專業的內容改變母乳喂養局面,提高產科護理管理優質性,母乳喂養成功率變高,能減少奶粉的應用頻率。由此可見,指導后,觀察組的母乳喂養成功率比參照組高,(X2=3.955,P=0.047)統計學意義明顯。說明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能提高產科護理管理效力。
如上所述,在產科護理管理中推動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能幫助產婦掌握更多新生兒喂養知識,提高產婦自我護理能力,讓母乳喂養成功率變高,突出母乳喂養指導路徑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