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劍華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水平,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快發展,根據當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動政府治理精準化要求,使人力資源服務實現機制創新、深度應用的新階段。把人力資源服務納入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運用人力資源服務大數據平臺拓展數字經濟新空間,助力人力資源服務發展,由政府搭臺,保障數據安全,全面匯集各類用戶數據信息,建立數據共享的人力資源服務一體化系統平臺,融合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打造服務鏈條完善的線上服務,助力推動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廣泛應用,中國網民規模龐大且逐年攀升,通過互聯網提供人力資源服務需求增加,人力資源服務發展趨勢逐步從線下服務走向線上服務。當前,不同地區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線上人力資源服務軟件呈現分散化,無法提供更加便利、優質的線上人力資源服務,人力資源服務軟件開發水平落后于實際需求,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化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行業規模不斷發展,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服務產品不斷豐富,形成大量人力資源服務業務數據。然而,當前各項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化數據管理采用簡單的數據庫管理,并沒有深度挖掘數據資源,使數據在人力資源服務工作中無法發揮更大作用,顯然不適應當前發展需求。
當前,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業務軟件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需求而開發的,各軟件相對獨立,業務模塊化,數據互聯共享能力較弱,容易形成“信息數據孤島”,也不能通過充分利用地區間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共享數據,幫助提高人力資源服務質量。
傳統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不能適應當前工作要求,在提升業務管理效率上不夠明顯,軟件使用人員往往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錄入工作。信息錄入完成后,軟件對數據的管理比較簡單,僅可以提供數據簡單計算、統計與查詢等相對基礎性功能,數據管理應用、智能分析等能力偏弱。業務軟件不能減輕人力資源服務供給方工作人員負擔,工作人員無法將精力投入到更高效的管理與服務上,無法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
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業務逐步實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但仍存在部分人力資源服務業務信息化管理缺位或管理水平不高。例如:勞動力供求信息不通暢導致招工難、求職難,而用人單位、求職者難以集中獲取勞動力市場信息,且所獲取勞動力市場信息也不是動態變化,招聘、求職信息更新不及時、針對性不強;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對接缺乏平臺,培訓工作不能按需開展,不利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缺乏信息化監管。
人力資源服務業務軟件更多提供較為基礎性的應用功能,軟件功能單一、操作不夠簡便、集成化水平不高、往往是一款軟件提供一項服務,不能吸引人力資源服務需求方使用軟件,導致軟件推廣困難,服務惠及面不夠廣泛。
整合現有軟件資源,搭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實現人力資源服務一體化系統平臺“兩服務”“雙管理”功能,完善并改進“求職服務”“用工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管理”“人力資源服務業管理”四大核心功能,既能為用人單位、求職者、培訓機構提供便利服務,提升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水平,又有利于政府規范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更全面地了解地區人力資源存量和發展趨勢,幫助政府更加準確掌握就業數據、更為合理地規劃產業發展,制定精準的人才發展政策。
1.讓更多人享受求職服務。通過行業主管部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政府辦事服務窗口、媒介等渠道向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高校及職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等群體推廣平臺求職服務功能。鼓勵求職者完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教育培訓和技能掌握情況、工作資歷和經驗、待遇和工作環境需求等情況。平臺對個人信息數據進行測評,實行量化評分,既有利于求職者享受更專業的就業指導、就業政策咨詢等服務,也有利于地區挖掘并標識優秀人才,便于服務人才工作開展。
2.改進求職者獲取招聘信息方式。求職者通過平臺,享受比較便捷的企業固定用工、兼職及靈活就業等各類崗位需求信息查詢服務。平臺增設崗位條件對比功能便于求職者自主選擇崗位。求職者可自行設置求職意愿,并通過身份信息選擇參與相應類別(如高層次人才、高校及職校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低保戶等)的線上和線下精準招聘活動。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崗位條件,向求職者推送適合崗位,求職者可在線向用人單位發起求職申請,對于成功應聘并辦理入職的求職者,系統自動將其移出有求職意愿名單。
3.拓展服務功能,提供更多優質服務。除了向求職者提供職業介紹服務以外,求職者可以通過平臺申請以下公共服務:就業失業登記服務(例如:申請就業創業登記、失業登記等),公共就業服務(例如:就業指導、申請就業援助等),自主創業服務(例如:創業指導、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申請創業補貼等),就業培訓服務(例如:發布培訓需求、申請培訓補貼等),就業維權服務(例如:申請調解、仲裁等),人才認定服務(例如:高層次人才認定等),惠民補貼申請(例如:申領失業金、生活補貼、技能提升補貼等)。
提供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惠民政策辦事指引,分專題設置服務欄目,不斷優化公共服務產品供給,逐步納入更多惠民的服務產品。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政策找人”服務,及時向用戶精準推送惠民補助政策,為有需求的用戶推送服務。
1.完善平臺功能,吸引更多用人單位使用平臺。通過行業主管部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廣平臺用工服務功能。用工服務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用人單位可以較低成本使用平臺用工服務功能。通過完善用工服務功能,吸引用人單位使用平臺信息化用工服務:一是幫助用人單位規范用工,實現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例如:用人單位依托平臺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庫,便于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行為表現、績效水平、能力表現記錄;實現用人單位對員工日常精細管理,測評員工的工作態度、敬業度、忠誠度;辦理員工入職、在職、離職電子化管理、簽訂電子合同,薪酬福利管理等手續;二是為用人單位人力資源規劃提供數據支持,根據經營管理指標、用工規模發展趨勢,分析預測用工需求。將機關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派遣工、公益性崗位、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見習崗位等職位納入平臺用工服務管理,平臺可根據設崗條件,將招聘信息推送給相關求職者,促進招聘的公平公正。
2.改進用人單位獲取招聘信息方式。要進一步提升求職者與崗位匹配的效率。企業發布外部招聘信息后,平臺通過人崗匹配大數據分析,向企業推送有求職意愿的求職者,用人單位可以向求職者發送邀約,經求職者同意后直接進入招聘程序,平臺協助甄選與測評求職者、提供視頻邀約面試服務。用人單位完成崗位招聘,在平臺簽訂電子合同并辦理員工入職手續后,平臺智能刪減該崗位招聘信息。
3.提供“共享員工”服務。對有需要使用“共享員工”的企業提供“共享員工”服務,企業可以在平臺發布“共享員工”供求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對接服務,既促進求職者增加收入,又能幫助企業解決短期階段性“用工難”問題,降低用工成本。
4.增加政策法規推送服務。通過平臺宣傳人力資源服務惠企政策、勞動關系相關法規,提供惠企政策辦事指南。通過平臺大數據比對,篩選出符合補助政策的用人單位,平臺向用人單位推送政策。提供惠企政策補助在線申請辦理、線上反饋、辦理進度查詢等服務。
實現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依托職業技能培訓。完善現有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化管理,增加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對接服務。為求職者、用人單位、培訓機構、行業主管部門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對接服務。平臺為有培訓意愿的求職者、在崗職工推送職業技能培訓開班信息,發放電子培訓券,為其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便利。開展產業發展急需工種培訓,緩解地方產業用工供需結構性矛盾,助力企業發展。解決職業培訓學校招生難困境,平臺匯總培訓需求情況,為培訓機構開班提供參考,培訓機構能夠按照需求設置培訓專業,安排專業人才教師、教輔人員,提升培訓課程質量,促進地區職業教育培訓行業發展。為退役軍人部門、民政部門、殘聯等行業主管部門組織開展特殊群體培訓提供便捷服務,提供平臺審批管理權限,經相關部門審批同意開班后,培訓機構可以發布職業培訓課程安排、師資情況等信息。
依托平臺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業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地方政府掌握更加全面人力資源服務信息,拓展服務功能。
1.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日常監管列入平臺管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托平臺線上辦理人力資源服務行政許可,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業務進行日常監管。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用人單位、求職者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供需對接服務,用人單位、求職者可以自主選擇多樣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項目,平臺為人力資源服務做好備案。
2.拓寬人力資源服務維度,吸納更多服務產品進平臺。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吸納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及服務產品進入平臺,結合地區產業和勞動力市場需求,開設“服務產品超市”,優選人力資源服務產品,為用工單位提供人力資源服務外包,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根據用人單位、求職者需求開展針對性服務,例如:開展人力資源供求信息的搜集、勞動用工管理、職工社保業務管理、就業和創業指導服務、人力資源培訓、人才搜尋、人才測評、勞動關系法務咨詢、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等服務。
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業務管理水平,加強人力資源服務平臺數據采集與共享、信息真實性驗證、數據分析、數據監管等數據管理手段。
設置數據采集端口,完善數據采集導入功能,實現跨部門數據實時交換共享,減少手工錄入,保持數據動態更新。依托人力資源服務一體化系統平臺,實現省、市、縣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機構、鄉鎮勞動保障所、村居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等各級機構數據互認聯動、互聯共享,著力實現范圍更為廣泛的數據融合。通過互聯網提供便捷服務,逐步實現跨地區業務通辦,簡化程序。建立平臺用戶數據共享規范體系,擬訂用戶掌握信息權限,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按用戶權限分享信息數據。
加強平臺大數據共享,完善對用戶信息核實驗證、申請補助條件審核。例如,通過平臺共享數據核實驗證求職者學歷、職業資格、技能等級、培訓等信息,對驗證真實信息加以標識,幫助企業降低用人風險;為用人單位、求職者申請政策補助提供智能審核或輔助審核,減輕基層工作人員人工審核壓力,使其有更多精力為用人單位、求職者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并參與業務監管,同時也能讓用人單位、求職者簡化提交申報材料,讓他們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
積極探索平臺監管技術,形成大數據智能化監管格局,做到對用戶平臺活動全過程監督。實現監管手段多樣化,接受投訴舉報等其他輔助監管手段,對違法、失信主體,應受到相應懲戒處罰,通過限制或停止使用平臺,信用記錄納入信用信息平臺,并向社會公布失信主體名單。通過加強監管,促使用戶誠信使用平臺。
人力資源服務一體化系統平臺將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機構現有業務軟件進行優化整合,面向用戶服務,采用大數據技術管理人力資源服務數據,對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提高實時交互式的查詢效率,進一步扎實推進數據分析工作。通過大數據算法,提升數據智能分析能力,開展數據統計和綜合分析,研判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供需走勢。推動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化、現代化發展,通過重點分析平臺用工服務與求職服務功能模塊大數據,為政府人力資源發展決策與公共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1.依托用工服務數據,幫助政府加強對企業用工需求信息歸集,促進用工信息備案、薪酬調查、失業動態監測等工作開展。通過掌握用人單位招聘崗位任職資格數據,分析地區勞動力市場需求情況,了解地區招聘行業分布、崗位類型、技能要求、工資收入水平等數據;智能分析各行業薪酬情況,計算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為就業與收入分配領域改革提供數據支撐;有助于政府提升就業信息分析能力,及時準確掌握地區用工就業動態情況并預防失業,可以有針對性制定失業調控及保障政策;有助于保障合法用工,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為區域經濟持續穩健發展作出貢獻。
2.依托求職服務數據,地方政府可以動態掌握城鎮新增就業、失業率等統計指標,有利于分析行政區域內勞動力市場供給情況,了解行政區域內富余人力資源存量;有利于政府建立地區人力資源數據庫,打造人才地圖,掌握區域人才分布結構;有利于深挖市場人才需求,更加廣泛地為求職者提供就業服務,幫助人力資本實現增值;有助于政府建設以人為本、惠企惠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精準實施人力資源服務以及人才政策制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