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羅小娟,金 晨,劉芙蓉,黃雀蘭,于千惠,喬春夕,陳佩珊,廖丹婕,陳小勇
(深圳市兒童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8)
醫患溝通能力和人文素質是醫學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重視職業素質的培養,已經明確寫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等各類國家醫學教育標準中。盡管其重要性無可爭議,但是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和人文素質如何培養,尚未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培養路徑,如何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與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有機結合,仍然是個挑戰。
基于兒科疾病的特點和各種社會因素,兒科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及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1]。深圳市兒童醫院作為高等醫學院校兒科臨床學院和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兒科醫學生實習、專業型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探索和實踐兒科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及人文素質的多元化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現總結如下。
醫學生從學校課堂進入醫院實踐基地進行實習和培訓,在接觸患者之前,要強化崗前職業素養和醫患溝通能力培訓。要讓醫學生清楚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基本行為規范和標準,以及醫院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認識到醫患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最核心的關系,能否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關系到診斷的正確性、治療效果以及患者滿意度。并鼓勵其盡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臨床工作和學習,并參與制訂職業發展規劃。(1)專題授課:院領導結合辦院宗旨和自身經歷開展主題授課,包括醫院文化、工作經驗和人生感悟分享、人際溝通與問診技巧、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為讓醫學生盡快融入臨床醫生角色,培養職業素養,特邀市衛生系統“勞動模范”分享“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兒科醫生”,詮釋仁心仁術、德藝雙馨的職業精神和行為規范,樹立模范。(2)授袍宣誓:通過舉辦莊嚴神圣的醫學生宣誓儀式,并授予象征純潔、仁愛、奉獻的白大褂,指導和幫助醫學生理解一名醫者所肩負的神圣職責和使命,踐行“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醫學職業精神。(3)就診體驗:醫學生至少需陪同一位患兒體驗整個診療過程,一方面能了解醫院的就醫環境、指引標識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能以患者角度體驗醫患溝通,體會患者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理解患者的焦慮和不易,在實際工作中能做到換位思考,一切以患者為中心,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
構建科學合理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以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和醫患溝通能力為目標,根據醫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分為一般基礎性課程和專業性課程[2]。基礎性課程包括醫療法律法規、職業道德教育、醫學倫理、患者知情同意及隱私保護、醫患溝通要素及技巧、服務禮儀培訓等;專業性課程包括兒科醫學專業特色與醫學人文、兒科常見疾病溝通案例與技巧、兒童危重疾病溝通案例與技巧等。醫學人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與醫學專業課程和技能培訓有機整合和深度融合。課程體系以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案例為主線,理論結合實踐進行兒科醫學人文教育和醫患溝通能力培訓。培訓形式,除傳統授課方式外,創新體驗式模擬課程,開展以問題為導向(PBL)和基于案例(CBL)等新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如情景模擬訓練采用醫學人文和臨床溝通的真實案例,涉及如何接診患者、如何介紹病情、如何告知壞消息、如何與護士溝通、如何實現多部門多學科合作等,覆蓋醫患溝通、醫護溝通、學科間溝通等情景。通過不同的情景模擬實踐,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形式,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同時教師也能了解學生在溝通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案和方法,并給予個性化干預和指導,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臨床醫學專業教育,離不開臨床實踐和床邊教學。醫學生進入臨床實踐基地實習開始,才真正參與臨床實踐并與患者直接接觸溝通。床旁教學為臨床教師示范、對患者進行整體治療提供了機會,一方面可以將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并提升臨床技能水平,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融專業教學與人文教育為一體的教育平臺。鼓勵每位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并多接觸患者,最大化利用住院和門診患者所提供的學習機會,強化臨床實踐和床邊教學環節的人文教育,將職業人文素質和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滲透到診療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如采集病史、體格檢查、病情告知、治療方案制訂等。其中“病情告知”是重點內容,包括初步診斷,擬進一步檢查、治療方案、醫療費用、疾病預后、并發癥和預防措施等,如需實施手術、特殊治療或者特殊檢查,應告知醫療風險和替代方案等,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鼓勵醫學生參與一線值班和管理患者,當病情出現變化、治療方案調整變更、實施有創檢查、急危重癥轉歸、貴重和自費藥品使用、欠費治療等情況,需主動與患者和其家屬及時溝通。總之,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持續的醫療實踐和床邊教學,才能不斷提高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培養醫學生以人為本、敬畏生命的理念,增強醫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感,培養優質服務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及人文關懷能力。
有效的檢查和評價能促進學習積極性,因此有必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職業人文素質和醫患溝通能力進行評價。在目前尚無明確具體的評價工具前提下,采取多維度形成性評價并注重反饋和跟蹤的評價策略尤為重要。考核評價內容兼顧專業知識、臨床技能、醫患溝通等醫學人文職業素質,常用的評價方法包括微型臨床評估練習(Mini-CEX)、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教師直接觀察等[3-4]。其中Mini-CEX是臨床教學中常用的形成性評價方法,作為一種在臨床實際情景開展的直接觀察的評價技巧,在評價醫學生是否掌握某一具體臨床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關注其醫患溝通、職業形象、團隊合作等職業素養,并通過反饋和跟蹤來幫助醫學生不斷提高和成長。同時在各項臨床技能操作考核中增加醫患溝通等職業素養評分要點,將醫學人文素質考核具體化、量化在各個實踐操作步驟中,也可模擬臨床問題進行專項溝通技能考核,制訂合理、量化的評分指標。通過多元化、過程性整體評價方法,旨在“以考促學”。
臨床教師既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也是教書育人的教師,肩負著醫療和教育雙重職責。其醫德醫風、師德教風和行為示范對醫學生具有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所以,臨床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職業行為,并應成為正面的榜樣。醫院定期組織臨床教師進行人文素質培訓,開展有關職業素養、醫學人文和醫患溝通方面的討論和交流分享[5]。如新冠肺炎期間,來自多學科的臨床教師結合一線抗疫的真實經歷和感悟,生動講述病例討論、團隊合作、人文關懷等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強化“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醫者責任,完美展現醫者仁心、擔當奉獻的醫學職業精神。將臨床業務能力強、熱愛教學工作、品德高尚、醫護患三方口碑好的臨床教師組成醫學人文素質教學骨干團隊,定期開展醫患溝通和醫學人文素質方面的集體備課等。同時加強對臨床教師醫學人文素養和人文知識傳授情況的考評,以促進教師自覺提高其人文素質水平,真正發揮行為示范的正面榜樣作用。
醫院文化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6]。醫院以建院宗旨和愿景為依托,不斷進行環境改造和就醫流程優化,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文服務項目,真正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醫院管理重視醫學人文建設,關注醫療過程中的“所有人”,包括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開創“醫院+政府+社會”三方合力推動醫務社工服務模式,在住院病區每一樓層都建立了“V-Care關愛空間”,開展住院患兒及其家長情緒舒緩、危機介入、心理支援、醫療游戲、床前陪伴、健康講座、繪本朗讀、親子游戲、藝術課堂、醫患生日會十大類服務。自2014年7月運營至今累計接待逾20萬個家庭,開展1萬多場患兒關愛活動和醫患和諧服務。同時開展重癥及慢病患兒及家屬支援服務,改善白血病等癌癥兒童的福利,提升重癥患兒及其家庭戰勝疾病的信心。成立“深圳貧困兒童醫療救助愛心聯盟”,建立貧困早產兒救助項目等,募集醫療救助款5 000多萬元,1 800多戶家庭獲得醫療救助。另外,建立“V-care首善·愛醫吧”為醫護人員提供溫馨舒適的休憩空間,開展手工DIY、茶話會、插花等主題休閑和舒緩減壓活動,并開展音樂治療、園藝治療、敘事治療、正念培訓等專業減壓和心理輔導服務,幫助其在緊張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增強醫護團隊凝聚力,更好地服務患兒。
醫院通過以上兒科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及人文素質多元化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近年來,醫學生畢業考試和規培結業考核中醫患溝通和人文素質考核通過率100%,醫學生實習、專業型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率達95%以上。經委托培養單位和用人單位的回訪調查顯示,對培訓對象的崗位勝任力和醫學人文素質較為滿意。市公立醫院患兒家長滿意度調查和第三方測評結果顯示,我院患兒家長滿意度逐年升高,兒科醫生醫患溝通和醫德醫風類投訴占醫院全年總投訴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1。

表1 患方滿意度和醫德醫風類投訴統計
醫學是一門關乎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學科,是科學和人文相結合的學科,醫患溝通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是醫學專業教育的永恒課題。從醫學院新生到具備職業素質的成熟醫生,是一個不斷練習技能和增長經驗的漫長的職業化過程,需要經歷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繼續醫學教育)。在職業化過程的不同階段,其社會心理與道德水平、判斷力和反思能力的發展速度不盡相同,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案應與其成長階段相適應,確保醫學生能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中通過觀察正面的榜樣并不斷實踐和反思,不斷提高崗位勝任力,進而獲得實踐智慧和積極的職業價值觀,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