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云杰
頸源性眩暈是交感神經紊亂、頸椎生物力學失衡、頸椎退行性病變等引起椎動脈受到壓迫、刺激,引起血管狹窄、痙攣而表現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特征的癥狀群,患者常見視物不清、嘔吐、惡心、頭暈等癥狀,嚴重時可突然跌倒[1]。保守治療是頸源性眩暈的常用治療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手法治療、頸椎牽引以及藥物治療、綜合治療等,當前手法復位治療的療效已經受到認可。而小針刀兼具針與刀的特點,近年來應用廣泛。為了明確小針刀聯合手法復位對頸源性眩暈治療的導向作用,本次研究主要以不同治療方法對頸源性眩暈的療效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本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頸源性眩暈患者100例,患者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及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0~65歲、平均(44.17±10.35)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0~65歲、平均(42.18±9.37)歲。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按照1992年頸椎病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具體如下:①以眩暈為始發癥狀,為主訴,或者眩暈是現在主要癥狀;②眩暈反復發作,呈陣發性、突發性,持續時間不定,發作期間有欲跌感或發生跌倒;③頸項不適,可伴有僵硬感,常伴失眠、嘔吐、惡心、耳聾等癥狀;④頸部有放射痛或壓痛,轉頸試驗陽性;⑤X線檢查可見頸椎生理曲度變化,或有關節不穩、頸椎退變、骨質增生等改變;⑥排除頭部外傷引起的眩暈、眼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暈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代謝、全身中毒引起的眩暈[2]。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③愿意接受手法復位和(或)小針刀治療,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檢查證實為眼病、外傷、腫瘤、出血、腦部炎癥、內耳疾病等引起的眩暈;②妊娠、哺乳期婦女,合并造血系統、心、肝、腎等嚴重基礎疾病;③臨床資料不全;④治療期間退出[3]。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手法治療:①放松頸部:患者取坐位,頭部中立,雙肩自然下垂,施術者站立在患者背后,將食指以及拇指放置在兩側胸鎖乳突肌前緣,采用撥法、指揉從起點到終點放松3 min,采用同樣的手法對前、中斜角肌前緣進行定位,撥動以放松。②頸部旋轉復位:以右側為例,采用左手拇指觸摸壓痛點固定,右前臂、右手抵住下頜部,患者將頭靠在施術者腹前上部,施術者牽引頸部,旋轉3次以盡量放松頸部肌肉,之后將頸部向上提牽,雙手相對用力,向右側旋轉頸椎,45°時使用短暫且有控制、有限度的突發巧力輕微增加旋轉度,此時多可聽到彈響聲。按照同樣的方法放松左側。對頸肩部斜方肌采用指揉、、按的方法放松,以提、拿肩部肌肉的方式結束。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小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位,低頭,將頸枕部充分暴露出來,施術者對進針點進行確定,采用觸診的方法在頸部、頸枕部位尋找壓痛點以及條索、結節等痛性反應物;常規消毒局麻,采用漢章牌4號針刀在無菌條件下松解,松解時針刀無需刺入骨面,但要徹底松解觸及的軟組織變硬的部位。刀口的方向要與肌纖維的走行相同,針刀進入不能過深,否則可能會造成延髓損傷,切勿粗暴操作,以免造成血管、神經受損。每周進行1次,當癥狀緩解不明顯時可重復2~3次。治療3周后判斷療效。
1.4.2 觀察指標①采用王楚懷編制的《頸源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4]觀察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功能評分。②觀察2組首次治療后立即見效的構成比,立即見效僅從眩暈癥狀改善情況上進行評估,患者自覺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時認為立即見效。③觀察2組總有效率。④采用彩超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的基底動脈、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
1.4.3 療效判斷標準痊愈:患者的眩暈等癥狀消失,無壓痛,頸椎可正常活動,仰頭、低頭、轉頸試驗陰性,學習、工作、生活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減輕,臨床體征顯著改善,學習、工作、生活基本恢復;有效:癥狀有一定減輕,體征有所好轉,學習、工作、生活受到的影響有一定減輕;無效:癥狀無緩解,體征無改善,學習、工作、生活影響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3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首次治療后立即見效占比比較首次治療后,觀察組立即見效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首次治療后立即見效占比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的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功能評分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彩超檢測結果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的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彩超檢測結果比較 (例,
旋轉復位是頸源性眩暈治療中比較常用的治療方法。頸椎失穩造成頸部的力學穩定結構喪失,頸椎、小關節位移而引起驚醒眩暈。旋轉復位的方法能對神經根與椎間盤的位置關系進行調整,讓頸椎關節解剖結構恢復正常,減輕椎動脈、神經根受到的壓迫以及刺激,促進神經根周圍炎癥消退、促進靜脈回流、加快組織水腫消退[5]。本次研究中頸源性眩暈患者經手法復位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在80%以上,其癥狀及功能評估量表評分明顯增高,且治療后兩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明顯降低,可見其治療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小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松解了頸肩部痙攣、緊張的肌肉。該方法的治療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恢復頸椎平衡,調節頸椎失穩,針刀松解、剝離椎周軟組織病灶內的攣縮、粘連以及疤痕,恢復椎周軟組織的力學平衡。②針刀松解頸部痙攣、緊張的肌肉,包括椎旁肌肉、斜方肌以及胸鎖乳突肌等,松解之后這些原本緊張的肌肉處于自然、柔軟的狀態,能減少頸椎本體感受器受到的刺激,糾正頸部本體感覺傳入紊亂;針刀松解軟組織病變以消除異常應力,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6]。③頸部是少陽經、陽明經、太陽經循行的部位,頸部筋脈拘攣將對經絡氣血運行造成影響,小針刀兼具針與刀的功能,其刺入組織松解時,得氣感要比普通針刺更強;小針刀選取頸部痙攣、緊張的肌肉以及條索狀反應的部位,這與針刺時取穴“阿是穴”的原則相符,能達到疏通經絡、解除局部組織痙攣的效果[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小針刀聯合手法復位治療頸源性眩暈的總有效率高于單獨應用手法復位的總有效率,提示聯合應用小針刀及手法復位能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體征,恢復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從首次治療后立即見效的構成比上看來,聯合治療的構成比更高,提示小針刀聯合手法復位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見效更快。從治療前后的癥狀與功能評分上來看,聯合治療的功能評分更高,進一步證實小針刀聯合手法復位治療頸源性眩暈能更明顯地改善患者的癥狀。本次研究同時使用彩超檢測治療前后患者的兩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彩超檢查顯示聯合治療后患者的兩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更低,提示聯合治療能更明顯地改善頸源性眩暈患者異常增高的血流速度。周浩等[8]發現中醫推拿配合小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的總有效率97.5%高于使用整脊手法配合頸椎牽引的75.0%。本次研究的結果基本與相關研究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小針刀聯合手法復位治療頸源性眩暈見效快,療效好,可降低基底動脈、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