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靜 陳 蕾 涂鳳琴
在臨床的當前發展過程中,呃逆是脾胃疾病中的常見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喉嚨不斷出現呃呃連聲的癥狀,而且其聲音較短,患者并不能憑借自身能力停止癥狀。頑固性呃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均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加之患者具有較大的身心壓力,患者病情容易惡化,甚至會出現死亡,需要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根據相關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給予患者針刺治療,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1]。本研究以此為基礎,應用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道,對其療效展開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頑固性呃逆患者10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44~78歲,年齡中位數(57.56±2.34)歲。試驗組中男性和女性均為25例;年齡45~76歲,年齡中位數(58.04±3.04)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可進行比較。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在得到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開展相關工作,可排除患者具有精神病史和其他重大疾病的可能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應用吸氣后屏氣的方法,指導患者先進行深呼吸,隨后屏足氣,再將其慢慢吐出,不斷重復上述步驟,同時將含水屏氣方法進行應用,指導患者含住大口水溶液,從而停止呼吸,在保證患者實現最大程度的屏氣干預后,讓患者吞下水,在水下咽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水能夠緩慢流淌,避免出現嗆入氣管的情況,并將上述的操作進行重復,一直到患者的病情得到顯著緩解為止。與此同時,應用腎上皮質激素,并服用相應的鎮咳藥物。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針刺方法,主要選取足三里、三陰交、內關、關元、中脘、膈俞等,幫助患者選取仰臥位,給予患者常規針刺,每天針刺1次。并從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出發,給予患者針對性針刺治療。如果患者存在胃火上逆的情況,則需要給予提插瀉法,主要是在患者的中脘穴進行針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操作不給予留針處理;如果患者存在寒邪動膈病癥,則需要給予患者平補平瀉法,主要是在重要穴位進行深度入針,并給予其留針處理,留針時間控制在20 min左右,保證每隔10 min給予一次運針處理。具體的針灸方法可以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入手,氣逆肝郁患者針刺內庭穴和涌泉穴,而氣虛患者則針刺氣海穴,保證將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
1.3 觀察指標應用本院自制的治療成效評價分析表,主要分為顯著、有效和無效3級。其中顯效表示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呃逆癥狀得以消失,患者在1周內無病情反復發作的情況;有效則為患者的呃逆癥狀得到改善,而且其改善程度較為顯著;無效則表現出患者治療前后對應的呃逆癥狀無顯著改善,甚至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排除無效率為本研究的總有效率。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8.00%,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效果更好。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從臨床的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對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治療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此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從西醫理論來看,頑固性呃逆是一種膈肌痙攣癥狀,主要是以中樞、膈或是迷走神經等部位受到刺激后而產生。因此對其展開治療,通常應用將腎上腺皮質激素、麻醉劑、中樞興奮藥物等,這種治療方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治療目的,將患者的癥狀進行一定改善,但是此方法,具有較多不良反應,難以有效實現治療的效果,對臨床發展造成了限制作用。從中醫學理論入手,此病屬于“膈肌痙攣”的范疇,導致此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為膈肌所表現出的不自覺的收縮情況[3]。從中醫學角度出發,這種頑固性呃逆,也就是通俗的“打嗝”問題。患者在呃逆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氣逆,并且自上而來,在咽喉部發出呃呃的聲音,并且具有連續性,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控制,患者聲音較為急促,而且癥狀較短。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患者發生了頑固性呃逆病癥,則表示患者很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紊亂的情況,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容易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臨床對頑固性呃逆展開治療,認為其關鍵便是降呃和胃,對患者的氣機進行調節。呃逆也是頑固性呃逆的重要表現,患者表現出反復發作的情況,而且不會具有晝夜之分,對患者生活作息和飲食等均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躁動不止和焦慮不安等情況。患者心神不寧,嚴重降低了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就頑固性呃逆患者來說,如果患者癥狀相對較輕,則患者可在短時間內進行自我恢復,但是針對呃逆癥狀存在3 d以上的患者,或是呃逆問題發生頻率較高的,則需要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呃逆會導致患者出現多個器官位置的病變,像腦血管疾病,腸道和胃部等病變,加之影響患者情緒,導致患者出現焦躁、不安等癥狀,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病情不斷發展,患者便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癥。患者在出現呃逆癥狀時,也會對其睡眠質量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患者在出現飲食中斷的問題時,便會導致患者的呼吸受到阻礙,從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4]。在這種情況下,臨床針對頑固性呃逆患者,便需要保證治療工作的有效性,能夠從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出發,根據其具體病癥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科學性的治療計劃。
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導致患者出現頑固性呃逆問題的主要因素為患者身體虛弱,存在心情意志不堅的情況,加之飲食不規律,便很容易導致此癥狀的發生。因此對患者展開中醫治療,需要以舒肝養胃,和胃健脾和理氣調血為主。足三里穴是胃部以下的關鍵穴位,針刺此穴位可實現降呃逆和胃的功效。而三陰交則是三陰經氣的交會穴,針刺可起到補血、安神的功效[5]。關元穴則可實現培元固本的功效。針刺膈俞穴降逆和胃,可實現止吐效果。上述諸穴合用,便可實現對患者呃逆癥狀的改善,充分起到和胃健脾、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功效[6]。此外,還需要注意對治療手法進行選擇,需要從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出發,根據中醫辨證類型,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干預,包括胃火上逆和寒邪動膈2種類型,對于前者,需要應用平補平瀉法,促進溫中驅寒效果的充分發揮,但是需要保證治療手法的快捷性,并進行慢捻,避免使用提插法。而后者則需要應用提插法,并從中脘穴入針,結合捻轉和提插2種方法,實現寬胸瀉火的功效[7,8]。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患者可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4.00%,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僅為78.00%,表明針刺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可在臨床中進行積極推廣,促進臨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