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延林
中風為古代四大難證,是由諸種因素導致氣血逆亂、瘀血內阻于頭,臨床癥狀可見突然昏倒、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1]。我國傳統中醫理論對腦卒中后痙攣伴有疼痛的病證在《黃帝內經》中便有記載,認為與氣血失調、經脈不通有關,與“束骨而利關節”的喪失引起筋脈攣縮。現代研究表明[2],75%的中風恢復期患者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后遺癥,其中常見肢體痙攣伴疼痛。肢體功能障礙導致筋肉痙攣、氣血不暢,或因不正確活動和牽拉導致肢體疼痛,直接影響患者后期康復效果。中醫治療以祛風通絡、活血行血、柔肝解郁的方法為主。益肝止痙針法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以肝腎論治為基礎,補肝腎之陰,濡養筋脈關節,針對腦卒中病機特點確立的針刺療法。本次研究分析頭針結合益肝止痙針法治療腦梗死后肢體痙攣伴疼痛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康復科2019年2月—2020年5月治療的腦梗死后肢體痙攣伴疼痛患者9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每組48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6例,年齡35~78歲,平均(58.6±2.6)歲;病程14~23 d,平均(18.8±3.5)d;改良Ashworth分級(MAS):I+級22例,II級18例。III級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7例;年齡36~77歲,平均(57.5±2.8)歲;病程10~25 d,平均(18.6±2.7)d;MAS分級:I+級23例,II級19例,III級6例。2組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腦卒中診斷標準[3],在情緒激動或體力活動后發病,伴有血壓升高、反復嘔吐、頭痛,病情進展較快,存在意識障礙、神經系統局灶癥狀、偏癱等,患者多有高血壓病史,經顱腦MRI或CT檢查證實,符合中國康復醫學對痙攣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4],多為急性起病,有誘因導致發病,存在先兆癥狀,主癥:神志不清、偏癱、感覺障礙、語塞、口舌歪斜;次癥:眩暈、頭痛、目偏不瞬、瞳神變化、共濟失調;當患者存在1個主癥+2個次癥,或2個主癥,即可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后肢體痙攣伴疼痛診斷標準[5],肌張力為MAS分級I+~IV級,肢體并伴有疼痛,患者均處于腦卒中后恢復期,經患者家屬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功能不全,生命體征不穩定患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關節已經發生攣縮、肌肉明顯萎縮,已經發生肝臟衰竭,不愿意接受針灸治療患者。
1.4 治療方法2組均采用基礎康復治療,包括偏癱推拿、肢體綜合訓練、上下肢功能訓練,每天1次,每次30 min。對照組采用頭針結合傳統取穴法治療。①體針:采用傳統取穴法治療,取陽明經和少陽經上腧穴為主,選穴患側肩髃、尺澤、合谷、外關、曲池、伏兔、豐隆、血海、足三里、陽陵泉、委中,用毫針刺入,其中委中與尺澤,提插瀉法1 min,輕插重提,其余穴位得氣后行平補平瀉1 min,每隔10 min行針一次,留針25 min。②頭針:選穴病灶側顳三針,平刺13~25 mm,得氣后行平補平瀉1 min,每隔10 min行針一次,留針25 min。出針時注意壓迫針孔防止出血,針刺治療結束后行基礎康復治療,治療6周。觀察組采用頭針結合益肝止痙針法治療。①體針:選雙側的肝俞與腎俞、患側陽陵泉、太溪,采用益肝止痙針法治療,用毫針刺入,肝俞穴斜刺13~25 mm、腎俞穴斜刺25~40 mm、陽陵泉直刺25~40 mm、太溪穴直刺13~25 mm,針刺以患者局部感覺酸麻脹痛為度,得氣后采用提插捻轉補法持續1 min,重插輕提30 s,再捻轉補法30 s。②頭針:選穴病灶側顳三針,平刺13~25 mm,得氣后行平補平瀉1 min,每隔10 min行針一次,留針25 min。出針時注意壓迫針孔防止出血,針刺治療結束后行基礎康復治療,治療6周。
1.5 觀察指標
1.5.1 疼痛程度應用模擬視覺疼痛(VAS)量表評分進行評價,0分為無痛感,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等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
1.5.2 肢體痙攣程度應用改良Ashworth分級(MAS)標準評價:無肌張力增高情況,被動活動患側在整個范圍內無阻力為0級,記0分;肌張力存在輕度增加,受累部位被動屈伸一半呈現最小阻力,會存在釋放和卡頓感為I級,記1分;肌張力稍微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中存在輕微卡頓感,在后半程有輕微阻力為I+級,記2分;肌張力明顯增加,在被動活動大部分時有明顯增加情況,受累部位被動移動為II級,記3分;肌張力增加為中等程度,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內存在阻力,活動困難為III級,記4分;單側肢體明顯僵硬,阻力很大,肌張力增高,被動活動困難為IV級,記5分;MAS分級>I級為肢體痙攣[6]。
1.5.3 療效評價依據治療前后MAS分級進行療效評價。痊愈:MAS分級降低3級,肌張力明顯恢復甚至已經恢復正常;顯效:MAS分級降低2級,肌張力有所下降;有效:改良Ashworth分級降低1級,肌張力略有下降;無效:MAS分級無變化[7]。
1.5.4 日常生活能力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量表[8],總分0~100分,其中>60分為存在生活基本自理能力,分數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2.1 疼痛程度2組治療前的VAS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3、6周后的VAS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例,
2.2 肢體痙攣程度2組治療前的MAS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3、6周后的MAS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MAS評分比較 (例,
2.3 臨床療效治療6周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MBI評分2組治療前的MBI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3、6周后的的MBI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MBI評分比較 (例,
腦卒中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認為與肝腎陰虛、風痰瘀阻有關。腦卒中導致的患側肢體痙攣在病后3周左右,表現以肢體痙攣引起的功能障礙,中醫認為腦卒中后肢體痙攣屬于“中風抽筋”范疇,病因病機主要以肝腎陰虛為本,繼而肝陽化風,風火痰瘀滯留,致血行不暢,筋脈失養,肢體強硬拘攣為標,不通則痛,治療上應以行氣活血、滋補肝腎之陰、濡養筋骨為主。針對腦卒中后痙攣的治療應從康復醫學和針灸相結合出發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素問》中有云:“手屈不能伸者,病在筋,諸筋皆屬于關節,關節屈伸皆筋為之。”可見腦卒中后痙攣以肝腎陰虛為主,病在筋,中醫理論上以治筋為主,臟腑從肝腎[9]。益肝止痙針法選穴為太陽經的腎俞、肝俞(二穴為肝腎的背俞穴)、太溪、陽陵泉作為主穴,既可補養肝腎,又可行太陽之氣,達到活血行氣的功效,陽陵泉穴為治療筋病的主穴,對肢體痙攣有很好的療效,腎經上的太溪穴針刺可滋養腎陰,可濡養關節。益肝止痙針法能夠起到補肝腎,以肝腎論治,濡養筋骨的作用,使肢體痙攣癥狀得以改善。針灸能夠對抗血管強烈持久收縮,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過程,改善側支循環,從而抑制血管內皮進一步損傷,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恢復,保護腦組織。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頭針結合益肝止痙針法治療,對照組采用頭針結合傳統取穴針灸治療,從陽明經和少陽經取穴,結果顯示:2組治療前的VAS評分、MAS評分和MBI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3、6周后的的VAS評分、MAS評分和MBI評分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6周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較之頭針結合傳統取穴針灸治療,頭針結合益肝止痙針法治療在緩解肢體疼痛和痙攣程度方面更有裨益,療效更為理想。分析原因為:痙攣性偏癱在中醫理論中歸屬“瘺證”“偏枯”的范疇,傳統取穴針刺法多治痿獨取陽明為主,部分穴位其優勢在肌群,但未考慮到肢體的痙攣情況,甚至可能加重偏癱痙攣狀況,任何刺激和疼痛均可引起伸肌、屈肌的回縮反應,表現為肌肉痙攣。而益肝止痙針法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肌張力增高和疼痛情況,促進患側肢體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提高,其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傳統取穴法。
綜上所述,腦梗死后肢體痙攣伴疼痛患者采用頭針結合益肝止痙針法治療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