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雪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1)
魯藝音樂文化最開始出現于抗戰階段,這一階段剛好是各種民族矛盾迸發的重要階段,群眾對于政治與文化的訴求大都是借助于特定音樂形式而表達出來的,并且基于此有效發展成為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時代主題的音樂文化①。自我國有文字記錄以來,音樂符號就一直出現在我國歷史畫卷之中,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本就有不一樣的自然風光、語言方言以及風土人情,民族聲樂演唱也是一樣,對于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言,民族音樂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民族聲樂演唱則是讓這些民族音樂文化得以有效傳承下去的關鍵,而我國民族音樂作品種類十分豐富,尤其是魯藝音樂文化,其在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之中起著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為我國民族聲樂演唱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②,而為了能夠將其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同時將其有效傳承下去,本文就此展開了探索。
民族聲樂主要是指借鑒西方科學的演唱技巧,同時結合我國語言與音樂元素而創作出來的一種科學且獨特的演唱方式。魯藝音樂文化在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專業之中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學科內容,而且也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地位。民族聲樂歷史進程主要是以以下幾個階段為主:
第一階段為誕生階段,主要是1938-1948年這一階段,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就逐漸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萌芽與發展階段。早在這之前,我國抗日戰爭上就已經出現了《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等一系列極具歷史意義以及民族特色的作品。在1942年5月毛澤東發表講話之后,延安魯藝歌曲創作也正式打開了大門,這為廣大魯藝師生指明了前進與發展的方向,并且還在這一階段創作了較多的抗日歌曲。
第二階段為探索階段,主要是1949到文革之前,這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家積極探索、歸納與研究豐富的民族聲樂演唱學科,而且在這一階段,還創作出來了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劇《星星之火》,至今經久不衰,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紅色歌曲在我國的影響力。
第三階段為發展階段,主要是1966-1976年間,這一階段我國民族聲樂歌唱家不斷經過實踐來傳承與創新魯藝音樂文化,并且還在這一過程中積極借鑒了夕陽唱法來發展我國民族聲樂學科,《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斗》均是這一階段出現的歌曲。
第四階段就是創新階段,這一階段是1978改革開放一直到至今,在這一階段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相較于之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成熟,歌曲演唱人員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與思考,并且還出現了《遮不住的青山》、《我和我的祖國》等極具時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③。
魯藝音樂文化本身就是在我國較為特殊的歷史階段發展而成的,是我國的重要財富與思想,要想讓其得到更為良好的發展,自然需要及時創新魯藝音樂文化傳承方式,在實踐期間巧妙借助于民族聲樂演唱來有效傳承與發展魯藝音樂文化。總之,民族聲樂演唱對于魯藝音樂文化具有良好的傳承與促進作用:
民族聲樂演唱對于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作用,首先就體現在其能夠有效促進延安精神得以弘揚和傳承這一點上。延安精神作為我國重要精神財富以及革命精神,對于人們有著良好的熏陶與教育作用,將其有效傳承下去對于國家發展而言意義非常。魯藝音樂文化本身就誕生于較為特殊的階段,這促使其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革命價值,魯藝音樂文化在早期階段是缺少優越環境的,甚至是處在十分艱難困苦的環境下萌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他們在傳承與發展魯藝音樂文化上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一直都有貢獻自己的智慧。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寶貴的品質,刻苦求學的毅力,而這些都很好地折射在魯藝音樂文化,所以從這一點來分析,魯藝音樂文化本身內涵與思想是十分深厚的。民族聲樂演唱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歌唱與表達方式,在演唱期間通常會與樂器有效結合應用,才能發揮出其價值,這種情況下要有效傳承魯藝音樂文化,自然也需要基于此才能讓其得到良好的發展與提升。
民族聲樂演唱對于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作用還體現在其能夠很好地促進音樂教學模式得以創新發展。雖然魯藝音樂文化產生背景十分特殊,甚至還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是較為特殊的一種特色音樂,可是在魯藝音樂文化教學以及實踐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并不是完全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而展開的,反而是在立足于魯藝音樂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結合時代發展來創新,通過創新民族聲樂演唱方式來進一步推動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此,在應用魯藝音樂文化進行民族聲樂演唱的時候,相關人員一定要準確把握好魯藝音樂文化發展特色,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深入精細分析魯藝音樂文化歷史脈絡,這樣才能讓魯藝音樂文化在靈活且多變的教學模式下汲取經驗和教訓,這對于魯藝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④。
不可否認,魯藝音樂文化本身就具有較為明顯的歷史特色以及深厚的革命情節,其作為我國音樂文化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于現代音樂文化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為此,在傳承與發展魯藝音樂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充分意識到民族聲樂演唱在其中的重要性,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實踐期間創新運用魯藝音樂文化,這樣就能進一步促進魯藝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發展。對此,我們可以在實踐期間注重以下幾點:
民族聲樂演唱方式本身就十分的科學且系統,學習民族聲樂的演唱人員不僅要展開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了解好氣息支撐與歌唱位置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需要做好語言、咬字等多方面的訓練,這整個過程均可謂是長期性的過程,需要經過大量的刻苦練習才能實現。
就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來分析,其借鑒的音樂種類較多,像是民歌、曲藝、戲曲等等,這種情況下演唱人員自然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以及書籍,借此來不斷提高自身音樂文化素養,這對于民族聲樂作品演唱而言意義非常。在教授魯藝音樂作品的時候同樣也需要如此,具體而言,就是在教學期間及時了解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情感變化以及創作背景等多方面內容,然后再要求其對于這一首作品的了解來發表自己的感悟,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魯藝音樂文化有效傳遞給學生。而在創新運用這一點上,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要充分利用先進且科學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來進行創新,具體而言,就是在傳承傳統音樂演唱激發的基礎上及時改進與創新,這樣才能從促使魯藝音樂文化得以有效傳承和發展。
以《黃水謠》為例,演唱人員在演唱的時候即可借助于科學且恰當的民族聲樂演唱方式來對整體聲音進行圓潤化處理,這樣就能讓整個高音處理因此而變得越發的飽滿,同時還能將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有效傳承下去⑤。
文學藝術是服務于人民大眾的,不管是音樂還是美術藝術很早之前就已經是服務于群眾的有力武器。從魯藝階段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來分析的話,其大多是以激發群眾抗日激情的作品為主,像是《游擊隊之歌》、《黃河大合唱》、《南泥灣》等,而且其中很多作品均可應用民族聲樂演唱的方式來對其進行詮釋。民族聲樂演唱人員在每次演唱之前,一定要準確把握好作品所蘊含的思想以及情感,在工作過程中將自身感受與音樂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真正以情帶聲,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民族聲樂演唱對于魯藝音樂文化具有良好的傳承促進作用,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魯藝音樂文化與民族聲樂演唱的有效結合來進一步拓展音樂人才培養路徑,這樣才能進一步優化民族聲樂演唱,讓其在魯藝音樂文化中的傳承作用有效發揮出來。為此,相關院校在教育教學實踐期間一定要準確意識到魯藝音樂文化傳承的價值,在實踐期間全方位拓展音樂文化人才培養路徑,通過這一手段來有效促進魯藝音樂文化得以有效的發展和提升。
綜上所述,魯藝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歷史底蘊,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構成,是我國重要財富,將其運用于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課堂上,能夠豐富聲樂演唱,也能夠對魯藝音樂文化起到良好的傳承效果。為此,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相關人員一定要注重對于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運用,巧妙借助魯藝音樂文化來豐富聲樂演唱,同時還能進一步促進魯藝音樂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注釋:
①李雯靚.民族聲樂演唱對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運用[J].劇作家,2020(04):123-126.
②劉輝.傳承美、表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美——對中國聲樂發展建設的思考[J].中國音樂,2018(01):7-14+193.
③伍喆.對中國民族唱法風格多元化與演唱的探究[D].烏魯木齊:新疆藝術學院,2019.
④肖軼軒.民族聲樂的傳承與創新——以龔琳娜的演唱為例[D].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⑤張文珠.民族聲樂對我國傳統演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J].當代音樂,2017(2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