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一位退伍老兵,一顆仁愛之心,一份崇高事業。三句話勾勒出“最美志愿者”張志勇的半生。2002年,退伍從商的張志勇帶著對彩云之南的美好期待前往西雙版納,沒想到,這趟旅程意外為他叩響了公益之門,讓他走上了“幫困助學”的慈善之路。為了讓窮困地區的孩子們有學上、有衣穿,他傾囊相助。身邊許多人不理解,但他內心始終堅定著和雷鋒一樣的信念:“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
2014年6月,“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正式成立。越來越多與張志勇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加入這支隊伍,把愛心傳遞到云南、甘肅、新疆、西藏等地。19年來,張志勇始終奔走在公益的路上,無論是雨林深處還是雪山腳下,他的腳步從未停歇……
“上海阿爸”的萬縷牽掛
張志勇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生活在一個熱鬧的七口之家。他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品格與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在他的記憶里,父母樂善好施,經常幫助災民和流浪漢;每每鄰居遇到困難,父母總會伸出援手。上小學時,因為家庭成員眾多,經濟條件不好,學校為張志勇減免了部分學費。他興高采烈地拿著錢回家,卻受到母親嚴厲批評:“我們家雖然孩子多,但日子還過得下去,不能白占國家的便宜。”
1976年,17歲的張志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一名光榮的海軍艦艇戰士。然而,四年之后,一次意外受傷讓他不得不帶著傷病離開部隊。退役時,張志勇主動放棄評殘名額,將享受優待的機會讓給戰友。“我家庭條件相對好一些,他比我更需要這樣的保障。”軍旅生涯讓張志勇對“無私奉獻,舍己為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今,他的微信頭像是他在雷鋒像前敬禮的照片,他說他想做一個像雷鋒一樣“心里永遠裝著別人”的人。
退伍后,張志勇被分到一家國有商店工作。捧著“鐵飯碗”的他沒有安于現狀,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他決定“下海”創業。短短幾年時間,他就把自己的外貿公司經營得風生水起。從商期間,他積極參加社會募捐,經常把公司的外貿服裝捐給貧困山區的人們。“人總要為社會做點什么,否則成功了也沒有意義。”就這樣,他在心里種下一顆公益的種子。
2002年,有了一些積蓄的張志勇為自己計劃了一次旅行。懷著對彩云之南的美好向往到達首站西雙版納后,眼前的景象卻和他的期待相差甚遠——沒有想象中的繁榮興旺,許多家庭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孩子們坐在如“危房”般的教室里讀書。
在勐海縣的一所學校,張志勇遇到一對失去雙親、由失明的奶奶撫養的姐弟。姐姐學習很好,但由于家庭貧困,正打算輟學務農供弟弟讀書。不忍看著姐弟倆失學,張志勇捐助給他們幾百元。一位教師告訴他,這筆錢相當于這個家庭一年的收入。接下來的一路上,他經常是這個給三百,那個給五百,直到把錢發完,他的旅程也隨之結束了。
回到上海后,張志勇心中始終牽掛著云南的孩子們。沒過幾個月,他接到了云南一位教師的求助電話,想讓他幫忙勸導一名輟學生回校讀書。這次,他決定要深入鄉村“幫困助學”。他賣了自己的車和店鋪,用十萬元購買了衣服、文具等物資,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公益之路。
在偏遠山村,張志勇挨戶走訪、勸導,一年間就讓百余名學生重返校園。當地人對張志勇也越來越信任,不知何時起,孩子們對他的稱謂從“老師”“叔叔”變成了“上海阿爸”。誰家的孩子病了,他出錢出力聯系醫院治療;誰家學生不想讀書了,他苦口婆心地勸說;誰家女兒要嫁人了,他要先考察對方人品好不好……
十余年間,為了幫助鄉村兒童,張志勇散盡家財,甚至連準備給兒子結婚用的房子也賣了。錢不夠,他就去打零工、當保安。可一己之力畢竟有限,他的慈善捐助面臨停滯。家人朋友一度不理解他,勸他不要再繼續做了,但他想到孩子們喜笑顏開的面龐和逐漸敞開的心扉,下定決心要繼續堅守在大山深處,為貧困山區的兒童爭取更美好的未來。
就在張志勇深感無奈之際,他的故事開始被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同他一起幫助貧困學生。2014年6月,“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正式成立,本著“以智為首,以志為先,以勇為本”的扶貧助學理念,幫助山區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助力鄉村教育發展。
助學更要鑄人
在張志勇的想象中,貧困山區的孩子會比城市孩子更渴望上學,然而現實卻與他的預期大相徑庭——村寨里孩子的學習態度普遍不積極,寒門難以培養出“貴子”。通過對當地的摸排走訪,他發現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的學生不在少數,一些家長把十來歲的孩子領回家務農,還有的甚至把未成年的女兒嫁出去以節省開支、換取彩禮。
震驚和心痛之余,張志勇意識到,邊陲村寨落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封閉的環境和落后的觀念。與內陸其他農村地區不同,當地人很少會到外地打工,他們不愿離開家鄉,也缺乏靠知識獲取財富的意識,有一些人甚至會走上走私、販毒的犯罪道路。有一年,公安部門到一所學校檢查,發現有10個學生毒品檢測呈陽性。張志勇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到學校了解情況才知道,當地大部分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有限,對孩子疏于管教,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孤兒更是無人看管,很容易走向墮落。受教育程度低、貧窮、故步自封,當地人的生活陷入了惡性循環。
想改變這種面貌,就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服務社成立后,張志勇遠赴勐海、紅河等邊遠山區考察,對每個貧困家庭都做了詳細的記錄。對于某些在“邊緣線”上的孩子,他還安排了志愿者定期回訪、監督。為了讓每一筆助學資金都用在刀刃上,他制定了公正透明的幫扶制度,調查、走訪、核實、制表、記錄、回訪……“用好每一分錢、對每個人都負責”是他肩上挑起的公益責任。
比起直接給貧困學生資金支持,張志勇更傾向于供其需、解其難,讓學生們感受從四方匯聚而來的愛,從而更好地回報社會。為避免學生和家長因資助產生不勞而獲的想法,張志勇積極為貧困家庭探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給他們捐助農作物種子、雞苗等,還幫他們聯系企業來收購,鼓勵村民用自己的雙手掙錢。“救急不救窮,扶貧先扶志。最根本的還是要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走出困境。”張志勇如是說。
村寨里不僅村民的教育意識薄弱,還彌漫著各種不良之風。張志勇好幾次發現有家長用學生的助學金喝酒、賭博,他怒火中燒,疾言厲色地批評了家長。這件事引發了他更多思考——想要真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還需改變當地人的觀念、提升家長素質。恰逢一個村民因為不認識借條上的字被騙了幾百元,張志勇借此在村子里開起了“掃盲班”。一個多月下來,每個學員都能認識幾百個漢字。更重要的是,通過張志勇的講授,村民們了解了外面多彩的世界,知道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也愿意讓他們的孩子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隨著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鄉村教育條件相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教學模式依舊單一。利用自己多年來積攢的資源,張志勇積極探索提升鄉村教學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徑。在云南、甘肅、新疆和西藏,他為鄉村學校改建校舍、建設電腦教室和圖書室,讓鄉村學生也能體驗現代化教學。
為激發鄉村孩子的學習動力,張志勇努力為鄉村學校構建多元教學平臺。在云南瀘西縣山黑小學,賽默飛的公益項目“小小科學家”進行得如火如荼。各色顏料在不同物質中呈現出美麗的圖案,也在學生們的心中畫上了一道彩虹。“科學盒子”里的十個小實驗可能只是城市學生眼中的“小把戲”,卻足以讓鄉村學生瞠目結舌,感受科學的神奇。越來越多的項目在鄉村學校落地,孩子們也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讓山村孩子的未來可期
19年的公益慈善歷程,張志勇個人長期資助的學生就有500余名,各項公益捐助活動惠及貧困學生近5萬人。這些學生中有孤兒、失親兒童、患病兒童、烈士子女等,“不落下一個孩子”是張志勇內心最深沉的愛。
三年前,張志勇走訪時認識了一個因腿部疾病而無法站立的哈尼族女孩瑤芬。疾病的苦痛讓瑤芬無法安心學習,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其他孩子一樣,可以走路去上學。張志勇既心疼又欣慰,暗下決心“一定要圓孩子一個上學夢”。他聯系了上海新華醫院對瑤芬進行手術治療。從募集資金到住院安排,張志勇始終親力親為。小瑤芬康復后回到了家鄉,實現了“走路上學”的愿望。去年,張志勇特意到瑤芬的學校看望她,那個因為疾病一度自卑怯懦的女孩如今已經是一個品學兼優、樂觀向上的小學生,而且有了新的愿望——走向外面的世界。
生于普通農民家庭的傣族學生巖溫,是另一個讓張志勇倍感欣慰的學生。多年拮據的生活沒有影響巖溫的學習,經過不懈努力,他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學,但一年4000元的學費讓他打起了退堂鼓。聽聞巖溫的情況,張志勇主動包攬了他大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還經常鼓勵他努力學習改變人生。畢業那年,巖溫考研、考公務員雙雙失利,面對父母每天“回鄉找工作”的催促,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有些迷茫無助。張志勇鼓勵他不要氣餒,還幫他做通了家長工作。
巖溫在昆明一邊打工一邊復習,轉年就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學緬甸語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后,他加入了中國石油集團緬甸石油與天然氣管道項目,現在已然是一名優秀的石油工作者,同時也是張志勇團隊的志愿者。他永遠忘不了張志勇說的那句“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一定要走出去看看”。他希望用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的鄉村孩子走出山村,讓每個孩子都看到未來的希望。
像巖溫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張志勇希望他們都能找到學習和生活的意義。“我不要求他們懷有多大理想,能清清白白做人,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行。”張志勇早年間資助的一個學生,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在自家的農田建起了自動化溫室大棚,專門種植一些緊俏的蔬菜和水果,銷量不錯。幾年時間,他家一改往日的貧困景象,奔向了小康之路。他還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分享給村民,大家紛紛效仿,現在整個村寨都是漂亮的玻璃溫棚,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張志勇深知,這些改變彰顯的就是教育的力量。想讓鄉村真正“覺醒”,還要走更遠的路、改變更多的人。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以“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為指導,在滇西南打造出一套可復制的公益慈善模式,動員當地個體商戶、企業集團、愛心人士等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鄉村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多元發展。
隨著教育扶貧和改革力度的加大,鄉村孩子的義務教育得到了有效保障。張志勇準備把下一階段的公益幫扶重點放在后義務教育階段,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通過更高等的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家鄉落后的面貌。張志勇說,這份事業他會一直做下去。“做有溫度的公益,為鄉村兒童筑夢未來”是張志勇公益團隊的愿景和使命。他們正心懷大愛,在公益路上一往無前。
采訪手記
謙卑,奉獻,熱愛,堅忍……這些是“公益人”身上共有的品質。即使公益路上滿含辛酸與無奈, 但他們心底的“善”卻從未改變。張志勇“幫困助學”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愛心、關心和責任心,我們期盼著這份愛能傳遞到每一個孩子的心里,讓貧困地區的教育也能夠溫暖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