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春 黃宇琴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不勞動,兒童的活力就會走向衰竭。”勞動的意義,貴在讓人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勞動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如何以其為基點撬動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樹德、增智、強體和育美?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五小學校秉承“生活即閱讀,閱讀即生活”的課程理念,引導學生“讀”好勞動這本“百科全書”。
// 共融:理念的浸潤與創想 //
勞動,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基礎課”。要實現勞動教育潤物無聲、育人無痕,需要確保學生融入勞動教育的氛圍。為此,龍泉五小以站好陣地和閱讀推進兩種方式帶給學生浸潤與創想。
站好陣地,樹立勞動意識。學校站好國旗下主題教育活動、班會課、少先隊活動課三個陣地,把“勞動最光榮”的旗幟高高舉起,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社會的事情盡力做,讓學生樹立勞動意識、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
閱讀推進,感受勞動美好。低段學生,閱讀《阿德的心愿》《小熊三兄弟的家》《花婆婆》等讀物,認識勞動的重要與美好;中高段學生,結合《摔跤吧!爸爸》《聚焦》《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合伙人》等影視、書刊資源,進行職業啟蒙。
// 共生:課程的體驗與創行 //
學校構建了包括“靈淑生活”課程、“創客體驗”課程、“四蔬五菁”課程、“酸棗樹”課程、“傳統文化”課程的勞動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在生活勞動體驗中習得勞動技能。具體而言,從內容、意義、關系三個方面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重構。
內容的重構
鑒于學生很少接觸農作物或參與農務勞動,學校在童耕園開發了“四蔬五菁”課程,即“農務勞作體驗”課程體系,每門課程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由孩子們投票命名),如五彩繽紛(多肉種植)、花團錦簇(花圃打理)、五靈藥坊(中草藥種植)、琳瑯滿目(時令蔬菜種植)等,帶領學生們走進月月有播種、月月有收獲、四季瓜果香、日日綠滿園的田園生活。
關系的重構
學校有一項榮獲國家專利的課程創意——“靈淑創客”,這是一門基于雙性化人格理論和傳統社會性別觀念,根據性別角色特征開發并實施的課程。雙性化人格理論認為,雙性化人格個體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優點,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高的自尊,更受同伴歡迎。為此,學校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觀念,強調個人品質與情感態度的形成,認為不論是傳統觀念中屬于女性角色的愛心、溫和、善解人意,還是被劃歸為男性角色的堅強、獨立、善于分析,都應成為現代社會男女生共同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了“靈創課程”實施構想,希望通過“靈創課程”,讓女孩在具備溫柔、細致等氣質的同時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勇于決策,幫助男孩兼具堅強、獨立、善于分析、溫柔、細致等氣質,在生活實踐中去讀懂人的發展,實現人的成長。
意義的重構
將勞動教育融入傳統文化課程是學校“閱生活”課程一直的堅守。
以“春節”主題為例,學校建構了“文”“美”“味”“俗”四個活動板塊:春之文——收集、吟誦、創作與春節相關的文學作品,感受文字表達的智慧之美;春之美——探尋、制作、分享春節飾品,體悟傳統美學;春之味——探尋春節飲食文化、參與制作春節美食,是從文化到實踐的系列探索;春之俗——參與年俗活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暑假的“歷夏”課程,包括三大板塊:“閱書”——讀讀夏日清涼書,通過“在枕頭堆起來的基地閱讀”“大聲朗誦給寵物和毛絨玩具聽”“和好朋友一起閱讀”等活動,將閱讀生活化,將生活與閱讀美好相融;“閱人”——看看夏日忙碌人,引導孩子與父母、社會從業人員、學姐學長對話,關注身邊的人,感受生命的價值;“閱事”——做做夏日清涼事,引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了解夏天的動植物、開展夏日的調查活動。
中秋節,學校開展了“皎皎天上月·遠遠中秋節”校園中秋課程活動。其中,“閱書”環節從《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一書的導讀開始,用文字開啟認知,用詩詞、舞蹈、燈謎等傳承與展現“文字”,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閱事”環節,在簽到、領取物資、搭建帳篷、制作燈籠等一系列流程中,讓學生鍛煉處理復雜事物和人際交往的能力;“閱人”環節,與家人、同學、師長相伴,感受親情、友情、師生情,激發對生命的熱愛。
// 共美:邊界的拓寬與創造? //
結合小學科學課相關內容,學校開發植物觀察分類、無土栽培基質等活動課程,將愛綠、植綠、護綠與科學實驗、勞動教育相結合,通過“酸棗樹”課程群的形式讓所有學科全員參與。“酸棗樹”課程群起源于勞動空間的改造。一次會上,各科教師各抒己見,就如何打破學科壁壘、進行勞動空間的革命展開爭論。中場休息時,會場外草坪上散落的酸棗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酸棗樹的話匣子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打開了——老教師感慨這棵樹不同尋常的來歷,娓娓道來曾和它一起經歷的歲月;科學教師述說當初如何帶著學生給它澆水、修枝;生活教師想到了酸棗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美術教師發現酸棗核的“五眼”與龍泉五小名稱有緣,可以衍生好多文創產品……一個跨領域交融、互動多元的課程群就此誕生,我們將其命名為“學校有棵酸棗樹”。
孩子們的加入,讓“學校有棵酸棗樹”課程變得更有活力。孩子們投票選出了勞動課程活動區、手工坊創意涂鴉區、平臺互動區、作品展示墻、二十四節氣文化墻;藝術組通過童畫、書法、篆刻、絲印版畫無聲描繪著酸棗樹的故事;科學組通過松土、施肥、修枝、收果等過程,陪伴酸棗樹茁壯成長;各學段圍繞“學校有棵酸棗樹”開展“入學禮”“十歲禮”“畢業禮”等活動……交融、互動、多元的教育生態體系由此構建。
從課堂育人到開放育人,從知識育人到實踐育人,從書本育人到生活育人,這就是龍泉五小共融、共生、共美的勞動育人實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