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名師必須在課堂上摔打出來。”這句話讓我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課堂是專業成長的主陣地。讓學生愛上自己的課并收獲快樂,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我一直努力學習、不斷實踐的方向。在一次次課堂打磨、一次次公開課和賽課中,我努力展現語文教學的魅力,獲得了學生的喜愛和同行的肯定、鼓勵。
從教二十年,我從未缺乏對教學研究的熱忱。一次次研課磨課,一次次自我否定與重構,在我的心中刻下了許多關于教研的印記,這些印記變成30多篇教研論文陸續發表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一路科研,一路花開,從嘗試撰寫教研論文到參與各級課題研究,從參與各級賽課到獲得自治區基礎教育成果獎,我深知,這抽穗拔節的專業成長,都根植于課堂教學實踐的深厚土壤。
堅持寫教育日記是我的日常習慣,也算是啟發學生動筆寫作、學好語文的一種言傳身教吧。因多年筆耕不輟,2014年5月,我終于圓了一個夢:出版了個人專著《說好秋天就回來》,書中記錄了我用愛贏得愛和傳遞愛的教育歷程。
連續17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深刻體會“教育是一場師生互相取暖的修行”的內涵。且思且行中,我發現學生的成長除了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面對中學生成長中的逆反心理和青春期問題,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我在語文教學研究之外的另一項重要研究課題。面對學生提出的“同學排斥我,怎么辦”“我暗戀一個女生該不該表白”“藏在心底三年的關于母親的舉動,我該不該攤牌”“一到考試就失眠,我該怎么辦”等各種問題,我不斷探究與應對。為了更好地用理論指導實踐,我用兩年多時間進行心理學理論學習,并于2016年考取國家級心理咨詢師資格。這些年,我收獲的感動,更多來自進行心理疏導后學生臉上露出的笑容。學生一個釋然的微笑、一個熱情的擁抱、一個真誠的鞠躬、一張感謝的卡片,以及考取大學的一個報喜電話,都讓我欣慰滿滿!
當然,個人成長離不開組織的悉心培養,真心感謝各級領導為我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讓我在學習與收獲中砥礪前行。2016年6月,我通過遴選成為廣西基礎教育名師深藍工程培養對象。四年里,每次研修都是一次全新的學習,讓我接受到一次次理念、心靈、情感上的洗禮。2018年1月,經上級遴選后我又成為玉林市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三年來,我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以名師工作室為平臺、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科研活動為主線,帶領工作室成員拔節成長:研討課、公開課、各級賽課成為工作室伙伴們工作的常態,閱讀、分享、反思成為工作室伙伴們學習的習慣。我們撰寫論文,研究課題,最終匯集成一份厚重的科研成果——《向陽花開——張梅名師工作室成長之路》。三年后,幾乎每一個工作室成員都成為各自學校里的學科帶頭人,在學校發揮著教育教學示范引領作用:李岳成為玉林市名師培養對象、玉林市師德宣講團成員,余松蓉成為玉林市“十三五”語文學科名師培養對象,楊文志、劉云燕評上了高級教師……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2018年,我的第二本專著《愛在教育的路上》順利出版;2019年,經過層層評選,我獲評自治區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職稱。所有的經歷與收獲讓我堅信:沒有特別的幸運,只有特別的努力;一份榮譽就是一份責任,每一次獲得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回首二十年的成長歷程,語文課堂探究、班級管理提升、學生心理輔導、論文撰寫與課題研究、名師工作室打造,都源于心中的一個“愛”字,愛學生、愛課堂、愛教育事業。正如歐陽修所言:“教學之法,本于人性。”人性者,愛與責任也。我將懷揣這份愛與責任,以溫暖的姿態行走在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