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天
對于文言文,很多學生都有一種“讀不通、讀不懂”的感覺,甚至有一些恐懼的情緒。教師要認真進行文言文的教學,通過朗讀、理解和運用,讓學生學習文言文,讀懂文言文,從而避免產生畏難情緒,親近優秀傳統文化。
那么,小學生究竟該怎么學習文言文呢?
一、讀節奏讀韻味,讀意境讀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始終是一個重要的部分。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說是進入更深層次文言文學習的必經之路,也是對之后的理解步驟的必要鋪墊。
1.讀字詞,品節奏
文言文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文體形式,富有音韻美、節奏美。與白話文不一樣,文言文更加抑揚頓挫,更加舒緩悠揚。在預習或課堂伊始,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朗讀課文,還應該給予一些方法的指導。
2.讀意境,品情感
讀出文言文的意境,指的是讀出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通過朗讀感受故事中的情景,畫面中的美景,寓言中的道理。將自己的情感體驗代入到文言文中,將自己的體驗融入文章中。在某些時刻,逐字逐句的翻譯、解釋,并不一定比得上真情投入的朗讀。
3.讀文體,品文化
文化指的是文言文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優秀的中華典籍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感悟。其中蘊含的個人的優秀品質、君子的相處之道、小故事中的深刻道理等等,都值得代代相傳。
二、多途徑全方位,初步理解學文言
1.注釋的關注,幫助學生理解
課文下方的注釋,可以幫助學生讀通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司馬光》一文的注釋中有一個“甕”字,在當今社會,這樣的容器已經比較少見,學生有一種隔膜感。初步理解時,可以結合課文下方的注釋,“口小肚大的容器”,那么就能理解到位了。原來,是一個孩子爬上了甕的邊緣,并且跌入其中。這為后文讀懂“智救甕中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疑問的提出,引導學生思考
在分析課文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引導學生理清故事梗概。再提出交流的問題:“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感悟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并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哪個地方寫出了司馬光的機智。學生的思路就很明晰,在課文中尋找細節,尋找答案,由此延展到全文的學習。讓疑問成為學生學習的燈塔,可以讓學生朝著問題的引領方向進行學習和感悟。
3.故事的講述,提升學生的表達
用自己的話講述文章內容,是課后練習題的要求,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提出疑問的過程中,我經常要求學生簡單概述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文章雖然不長,但是其中有很多動詞都用得十分巧妙。例如,一個“跌”字,展現了驚險的場面,在講述時,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詞語展開想象,將人物的心理轉化為語言,加入講述故事的過程,那么故事的講述就會更加有趣。短小的一則文言文,通過學生的講述,變成了精彩的故事。
三、深度探究文本,細品內涵學文言
1.歸納人物特質
在文言文小故事中,人物性格鮮明,各有特質。運用對比法歸納角色特質,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人物乃至人物背后的精神特質。通過展開想象,體會“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時的危急,深入分析司馬光的當機立斷。
2.體悟蘊藏內涵
學生通過朗讀,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但這只是比較淺層面的學習,讀懂文言文,還需要去深入思考,根據故事情節,模擬正確的做法,對于司馬光的做法,可以邊讀邊議,各抒己見:學習文章后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結合你的實際生活說一說。思維的火花就在這些看似平常的發言中產生。有的學生提出疑問:文中,其他的孩子用了別的辦法呼救,他們的方法是否及時有效?與司馬光的相比如何?生活中碰到這樣緊急的情況應該怎么做?如何將這一課中學到的優秀品質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四、拓展非語言因素,余音繞梁學文言
作為小學階段學習的文章中相對比較特殊的文體,文言文應該讓學生在樂于接受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一定要化繁為簡,在教學中學會學習,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從古圣先賢的智慧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