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發展學生語言、鍛煉學生思維、豐富學生體驗、鍛煉學生記憶力。非連續性文本的找重點,借助思維導圖梳理人物關系;比較,將書中的某些方面的內容進行比較梳理,幫助學生細讀文本,將思維條理化;推論,利用文中提供的線索一步步合理推測;評價,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多種聯結,綜合判斷后,評價文本中提供的觀點,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等方面展開探究,滲透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習作策略。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習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111-02
【本文著錄格式】莊秀寬.整本書閱讀滲透非連續性文本習作教學有效策略探究——以《城南舊事》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07):111-11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筆者曾看到魏小娜博士在《美國“非連續性文本”讀寫實踐及啟示》中寫道:“非連續性文本最突出的功能是服務于讀者。可以清晰感受到鮮明的讀者意識和服務意識。事實上,正是鮮明的讀者意識和服務意識,催生了生動活潑,親切感人的非連續性文本寫作策略。”
探究整本書閱讀滲透非連續性文本習作教學有效策略是筆者致力的事兒。
筆者在整本書閱讀書目中找到經典讀本——《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該小說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于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因版本不同,有的目錄也不同,以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童書系列——林海音兒童文學精品集《城南舊事》”為例:“城南舊事”分別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童年·冬陽·駱駝隊》共六篇組成。在這本短篇小說集里,《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和《驢打滾兒》四篇都可以單獨存在,它們都自有完整的世界,但加上了后面兩篇,全書就作為一本長篇小說看待。
葉圣陶指出,至于寫作,最好在實用方面下功夫,為適應生活上的需要而寫作。筆者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結合本班學情引導學生進行《城南舊事》整本書閱讀,并比較同異處,找關系耦合點,以《城南舊事》為例談整本書閱讀滲透非連續性文本習作教學有效策略探究。
一、找重點,借助思維導圖梳理人物關系
提高閱讀效率除了需要加快眼睛攝取信息的速度還需要快速理解,理解是加工處理眼睛獲取的文字信息的過程。只有經過這一步,書本上的內容才會變成自己的。快速理解實際操作,就是在閱讀的同時將文章的脈絡梳理清楚,明白作者的創作思路,這正是理的過程。快速理解書中內容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問,也就是說整本書講的是什么。
《城南舊事》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是英子,以作者七歲至十三歲時在北京的生活為寫作背景,全書以“英子”的視角出發,看那些城南生活中的千姿百態,大人們之間的悲歡離合。有“惠安館”中秀貞與女兒妞兒骨肉分離,有躲在荒園里的偷東西的男子,有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有失去了兩個孩子的宋媽,以及逝去的父親……每篇的情節都是崎嶇起伏的,但每篇卻都以故事主人公的離開而收尾,直到父親的去世。離開的不僅是英子的父親,還有英子天真彩色的童年。
至于梳理英子與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我想借助思維導圖就非常直觀明了——這就需要運用到非連續性文本的“找重點”——找出書中的重點人物——英子,將英子這個重點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楚,這是一種常用的閱讀策略,也是非連續性文本寫作的有效訓練。
在給學生的導讀里,我們要激發學生思考:故事里出現了哪些人物?筆者引導學生畫出關系圖,再閱讀整本書,孩子們就輕而易舉多了,然后表格詮釋五個離別故事,梳理小說整本書的結構。引導學生關注后記寫到每一個故事的主角到最后都離“我”而去。梳理離別時間、離別地點、離別主角、離別方式,也就是梳理《城南舊事》小說整本書的結構。
人物形象塑造是文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接下去引導學生抓住最核心的東西,讓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特點等方面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了解了小說中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特點;多角度猜評故事中人物,從而不斷進入新的境界,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二、抓比較,發揮生本優勢理解作品真諦
“比較”既可以是書本中的不同章節、不同角色之間的比較,又可以是同一章節中不同人物的比較……
如抓住《城南舊事》里的這樣一段話——“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蹲在草地里的那個人說:‘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了,他說‘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根據這段話,聯結幾個故事情節,我們可以設計一張閱讀單比較一下他們所表達的不同。如:小說目錄、小說主要人物姓名、人物特點、人物說話時的神態、英子的回應。
這樣既強調了作品的整體感知,同時最大程度發揮了生本優勢,讓學生理解作品真諦,有效提升了對生命的認識。
三、用推論,進行互文本或超越文本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學段閱讀目標第三點: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述效果。所謂“推想”就是猜測推斷,這種推想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文本中有些內容不是直接寫出來的,而是指導學生運用非連續性文本“推論”的策略對信息作出解釋。
如推論《城南舊事》其一《惠安館傳奇》里的“秀貞”到底是真瘋、假瘋還是裝瘋……
可以讓孩子細讀文本根據自己的理解推論站隊——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生活實際,進行互文本或超越文本閱讀,同時思考自己的立場、證據和推理,保證證據和推理的準確性和清晰性,實現對文本意義的重構。
四、促評價,提出見解構建結構填充內容
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把文本中找到的信息與其他的知識相聯系,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聯結,綜合判斷后,評價文本中提供的觀點,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好的見解就是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而學生需要運用已有的相關知識,學習如何組織和運用已有的相關知識 ,屬于閱讀的較高層次。
筆者看著六七歲的英子一點一點長大,腦海中也不禁浮現的便是這句話——離別使人成長,就引導學生深層次反思——“離別何嘗不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環境。”所以引導學生再思考——在《城南舊事》中的離別,并不是每一篇故事的終點,而是通往將來的道路,并引導學生聯結“在現實生活中,無論自身愿意與否,我們總會經歷離別的傷痛,或是親人,或是朋友。只有真正理解了離別的含義,才算得上真正經歷了離別,那樣才會成長。”就如文中的英子,即使在每篇故事的最后心中都有萬般的惆悵與不舍,同時卻也趨向成熟,才會有最后那個面對父親去世也依然堅強,承擔起照顧家人責任的小大人。所以從《城南舊事》中,看到的不僅是離別的惆悵,更多的是體會到了離別給予人心的成長。基于此,可列張表格(閱讀單)進行寫作指導——離別之人:那火車,倆人(秀貞、妞兒)一塊兒,唉!(小偷)他的頭低著,眼睛望著地下,手被白繩子捆上了,一個巡警牽著。蘭姨娘跟德先叔同進了馬車,隔著窗子還跟我們招手。說完她(宋媽)就盤腿坐在驢背上,那姿勢真叫絕!“大小姐……叫你趕快去,你爸爸已經……”“我”的表現:病了十幾天后,搬到新家……我放開蒙在臉上的手了。我將來長大了是要寫一本書的,但絕不是像媽媽說的那么寫。我要的是:“我們看海去。”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天剛蒙蒙亮,我就醒了,聽見窗外沙沙的聲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趕快起床下地跑窗邊向外看……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相關知識做出評價提出自己的見解。
挖掘具有深層含義的、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整本書的細節,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區分書上的和自己的觀點之后,形成自己的思路就可以構建結構填充內容,完成一本屬于自己的書,事實上這正是主動閱讀要達到的境界。誠如張祖慶老師所言,在整本書閱讀中融和非連續性文本的寫作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善于尋找兩者的耦合點,精心設計,開發出更多有意義的非連續性文本寫作樣式。
參考文獻
[1]張祖慶,戴一苗.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與測評[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莊秀寬,女,1979年生,福建泉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整本書習作方法教學、審美視域下的古詩詞教學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