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
1994年,我從某大學法學系畢業,通過全市統一考試,順利被招錄到街道法律服務中心,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
在廣泛地接觸了基層群眾后,當時普遍存在的用工環境之惡劣、勞資矛盾之尖銳等現象,讓我驚詫而又困惑:一方面,企業拖欠工資、不足額支付加班工資、不簽勞動合同、非法解雇拒付補償的問題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工人動輒以跳樓、堵廠門、堵馬路、罷工相脅迫的情形屢見不鮮,令企業及政府叫苦不迭。面對如此的雙重困境,我迫切地想盡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
2006年7月份,我遇到一個比較極端的因工致殘的案件。一個15歲的小男孩在一家“黑工廠”做事,在工作中發生了工傷,鑒定為八級傷殘。企業負責人支付了3000元入院押金后就失聯了,丟下無用工證明的小男孩不管不問。當小男孩的父親來到法律服務中心求助時,他的精神已接近崩潰的邊緣。因無力交納高昂的醫藥費,醫院無奈之下已停止用藥。現在,我成了父子倆的救命稻草。
說實話,我當時心里也沒底,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于是,我帶著他們先到勞動部門了解企業登記情況,查詢到傷者陳述的工作地址確實有一家小工廠,投資人也作了登記,但傷者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們之間的用工關系。我抱著試試的心態趕到醫院查閱入院記錄,功夫不負有心人,入院記錄記載送傷者入院的人赫然就是投資人,而且入院的時間和受傷的原因也與傷者的陳述可以相互映證。終于形成證據鏈了,但接下來我們又遇到了新難題:傷者父子的文化水平很低,根本不能獨立提起訴訟,之前接觸過幾個律師,但對方都要求先交代理費。我在單位同事的協助下,開始翻閱司法所、法律服務中心的有關文件。終于在司法所的職責方案中找到一條工作職責:為困難群眾提供免費法律援助。文字很簡短,表述很模糊,也沒有任何援助案例,但這十幾個字仍讓我如獲至寶——這條規定無疑是對為傷者提供法律援助最有力的支持,也是我們工作的原始動力。
就這樣,我拿著司法所開具的公函,以援助律師的身份擔任傷者的委托代理人,為他提起了訴訟。在完整的證據鏈面前,企業老板無可爭辯,法院支持了我們的全部訴求。
此案件是當時街道第一宗由政府部門實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最終結果讓我感受到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層的必要性、重要性,讓我更清晰、深刻地認識到,法律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塊基石,它是守護百姓平安、尊嚴的最后防線,作為一名基層法律工作者堅定地履行職責,利用法律維護百姓的健康、安全、尊嚴,責無旁貸!
2007年1月,我主動向單位領導自薦負責街道法律援助的這項工作。萬事開頭難,當時的基層政府部門、企業、群眾整體法律意識淡薄,推進的難度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阻力首先來自于當時的勞動部門的部分工作人員,他們認為勞動者知道得越多,投訴就越多,我們就是幫勞動者來找麻煩的,甚至懷疑我們這么主動熱心,是為了向當事人收取好處。企業也對我們很反感,覺得有我們給勞動者撐腰,他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視法律如兒戲,面對勞動糾紛時完全按自己主觀意志辦事,隨心所欲,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一些企業甚至將我列入了他們的“黑名單”。
選擇所愛,愛所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法律,是每一個公民的護身符,是人性、公理、正義的具體體現。2008年《勞動合同法》頒布后,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他們知法懂法也會用法,企業拖欠工資、隨意罰款、辱罵體罰等違規違法行為已不復存在,員工動輒跳樓、自殘、堵路、聚眾維權的情形已經徹底成了陳年舊事——對于一名法律工作者來說,這是最欣慰的事。
我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為奮斗的人生而驕傲。我們也會一直秉承公平、公正、公益的理念,繼續努力奮斗,為社會、為群眾存留一份信念、守護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