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數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和較強的基礎性和工具性.現今的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常與學生的專業、生活脫節,并不具有實踐意義.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力求在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專業情境,將數學與專業知識有效整合、將理論與實踐適度整合,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現五年制高職數學體現職業導向的目的.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高職數學;專業情境
數學是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必修課程,它與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有所區別,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和較強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同時它是核心專業課的基石,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要有“數學知識為專業服務”的基本理念.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來看,存在五年制高職數學的教學與學生的職業背景和專業需求脫節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在高職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去尋找既體現職業教育特點又符合五年制高職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
一、專業情境教學模式的研究背景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情境教學模式的研究背景
《面向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數學教學,既要滿足他們的文化基礎需求,也要突出為他們的專業教學服務.當前職業教育的數學改革的關鍵是讓課堂教學設計迎合教學改革的潮流,既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也要符合各個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專業情境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數學教學內容和專業課教學內容自成體系,缺乏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教師不能有效結合教材中出現的與專業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仍以數學理論為主;高職數學課上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學輔助手段缺乏,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和信心.如何改變現行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數學與專業有機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二、專業情境的創設和組織形式
(一)以與學生專業有關的故事和數學史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專業特點,將有趣的數學故事和科學家探索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并結合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知識領域、數學知識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講解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時,結合財會專業編制個人向公司借款還款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二)利用學生專業的生活場景創設情境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數學用到現實中.”所以我們教師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專業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把情境生活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如在烹飪班講解編制計劃原理時,結合學生在實踐操作課中有關菜品制作過程中遇到的時間優化問題,引入最優方案.這樣的情境創設能讓學生感覺既真實又實用,也能讓學生通過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結合實踐應用到專業中去.
(三)結合數學與專業知識及實踐的聯系創設情境
數學作為五年制高職數學的基礎課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計算、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及空間想象能力,更能為學習專業課打下基礎.教師要根據學生專業課的特點,把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境.如講解正弦型函數時,此知識點在電子電工專業領域應用廣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示波器,對正弦型函數圖像及性質進行講解.
(四)通過動手實踐創設情境
在高職數學課堂中,動手操作課比專業實訓課少了很多,但有些數學公式及定理光靠教師講解學生經常不能理解,但實際操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引入相關實驗,引導學生在有效的動手操作中、觀察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講解三角函數最值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鉗工實訓中用料最省的內容設計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五)結合學生專業背景開展的項目學習創設情境
高職學校的項目學習不同于高中的項目學習,它更側重于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例如,在講解線性規劃知識時,財會班可以開展“運動會開銷款項結算”項目學習,學生以小組形式對運動會中的服裝、道具、食品、交通等費用進行核算,結合線性規劃的最優解找出最優方案,做成報表.這種項目學習不僅把數學知識應用到了專業學習中,也提高了就業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專業情境教學活動的基本原則及實施策略
(一)在專業情境教學中主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適應性原則
在適應性原則下,教師要適應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基礎,同時,在教學中要適應學習內容和課堂教學目標.
2.問題性原則
在問題性原則下,教師要根據高職學生實際水平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學中圍繞問題的產生、解決和拓展而展開.
3.興趣性原則
在興趣性原則下,教師要結合專業知識,選擇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
4.引導自主學習原則
在引導自主學習原則下,教師要結合專業情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啟發式”教學方法,以“探究式”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5.實踐性原則
在實踐性原則下,教師要通過數學在專業上的應用,加強對學生的應用操作和能力的培養.
6.積極評價原則
在積極評價原則下,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習慣和結果,讓學生樹立信心和目標.
(二)專業情境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1.專業情境的創設要有創造性,與學生的專業有機結合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找到合適情境,并聯系生活實際、專業特點引進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
2.專業情境的創設要適時、適人、適教材
教師在創設專業情境時,要結合社會和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創設的情境必須滿足學科性與生活性、基礎性與發展性、知識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情境設置一定要適時、適人、適教材.
3.專業情境的創設要在關注學生能力基礎上進行專業的滲透
不同專業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基本能力著手,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情境,及時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和發展性.這樣,創設的專業情境才可以發揮更好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4.專業情境的創設要適當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穿插其他教學方法,讓學生將獨立思考與協作交流相結合,將動腦、動手、動嘴聯系在一起,優化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圖文聲像并茂,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把一些在教學時講不清道不明的知識點清楚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營造更好的課堂氛圍.
四、專業情境教學的效果及意義
專業情境教學有效激發了高職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了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提升了學生課堂學習中的自主性.教師在備課時通過精心創造、設計各種教學情境,在調動學生求知欲的同時,設置與專業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專業情境教學,增加了學生的體驗,利用專業知識與數學知識的綜合重組,明確了學生學習目的,促進了知識技能的遷移.學生通過在“做中學”的體驗,聯系專業,增加了學生職業認同感,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專業情境教學,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了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專業情境教學,改變了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的單向性,促進了師生角色的轉變.
五、專業情境教學活動的反思
1.教師必須在熟悉每個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實施專業情境教學
基于高職生的特點,教師在設置情境時立足點不要太高,目標不要太大,要以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力為第一要素.對數學缺乏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特別關心,記錄好他們的課堂表現,轉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夯實他們的數學基礎.
2.專業情境教學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學校應建立交流平臺
數學教師通過互相交流情境創設的經驗和教訓,能更好地了解如何創設有效的專業情境,針對不同專業采用哪種情境教學模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教師在充分了解各專業與數學知識的聯系后,編制與各專業相對應的校本教材或校本資料
結合眾多教師(數學教師、專業教師)的力量設計出適合對應專業的情境素材,形成資源庫,教師通過選擇最適合的專業情境,使得數學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4.適時、適度運用專業情境教學
教師要根據每節課、每部分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模式,避免沒有教學意義的情境,不要為了情境教學而情境教學.在情境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真實反映,并能根據教學情況有效地組織管理、適當調整教學活動,使情境教學的優勢得到更好的體現.
5.專業情境教學要有吸引力、實效性和發展性
情境的創設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要,也要緊扣教學知識和技能,創設有利于學生后續學習、適合學生發展的專業情境.
綜上所述,在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抽象的思維能力和嚴密的思維方法,更要教會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輔助學習專業課,為學生以后就業以及就業后的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密切聯系學生的專業知識,在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中開展專業情境教學,切實做到文化課服務于專業課,幫助學生獲取職業生涯的敲門磚,為學生的前進帶來十足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鄭勇,陶三發,譚子剛 情境·探究·建構:課堂教學的最優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研究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2(1):51-55.
[3]歐陽河.職業教育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曲正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J].教育發展研究,2006(1):18-22.
[5]呂傳漢,汪秉彝.論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6(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