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 2020年公益輿情形勢分析及趨勢
2020年,注定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樣也是中國公益史上值得被銘記的一年?;仡櫛灰咔榛\罩的一年,中國公益行業在輿論場的肯定、贊譽、批評、質疑甚至反轉中砥礪前行。
近日,善達輿情梳理出了2020年26個公益輿情熱點事件,總結不同輿情爆發的特點和傳播規律,客觀呈現公益行業中存在的問題,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
數讀輿情
2020年公益輿情與疫情交織明顯,公益一度成為輿論焦點,突發事件帶給社會組織巨大考驗,新技術成就公益傳播爆款。
全年輿情態勢中,“疫情”無疑是最大關鍵詞。與疫情相關熱點11 件,占比42.31%。上半年公益輿論場非?;钴S,共有15個熱點事件,占全年熱點事件的57.69%。全年事件熱度值60分以上的事件共12件,9件發生在上半年。
全年負面事件6件,爭議事件3件,占比34.62%。負面/爭議事件的輿情主體包括社會組織、政府和企業,其中社會組織5件,政府3件,企業1件,企業家1件。4個負面/爭議事件源自網友在微博發布質疑或舉報,有2件由媒體報道引發。
從月度熱點事件來看
1月,“湖北及武漢紅十字會捐贈物資使用情況被質疑”事件輿情熱度全年最高。
2月,共有4個熱點事件,為全年熱點事件最多月份,輿論聚焦社會組織在抗疫中行動,也對社會組織抗疫行動形成監督。
3月,國外疫情暴發,社會組織對外援助被關注。
4月,輿論轉向疫后經濟恢復,抗疫助農成熱點。
5月,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政策規范類輿情走高。
6月,大額抗疫捐贈和“公益人劉韜涉嫌性騷擾”成為行業輿論關注焦點。
7月,中國公益元老商玉生的去世引發行業輿論追思。
8月,散裝衛生巾事件讓輿論熱議女性“月經貧困”,同時提升了貧困地區女童衛生健康公益項目的輿論關注度,一方面帶來捐贈激增,另一方面網友也對項目進行顯微鏡式的觀察,提出更為嚴苛的要求。
9月,兩大公益行業活動亮相公眾輿論場。
10月,韓紅組織的明星公益活動在微博平臺引發熱議。行業輿論熱議《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內容。
11月,貧困縣脫貧摘帽成為輿論焦點。
12月,公益輿情整體走低,茅臺集團大額捐贈被中小股東起訴成為熱點。
2020年公益熱點事件領域分布
從領域來看,公益捐贈仍是輿論場關注的焦點。一方面企業或個人大額捐贈仍是吸睛話題,另一方面公眾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也是輿論長期關注重點領域。新冠疫情是2020年上半年輿論場核心事件,圍繞疫情相關的捐贈更是備受輿論關注。
公益活動和政策法治事件并列第二,公益活動中與疫情相關的占到3件,“謝謝你為湖北下單”公益直播活動熱度最高,遠遠超過“99公益日”和“第八屆慈展會”。多部行業相關政策法規出臺備受輿論關注,《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的公告》和《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被行業討論。
抗疫志愿行動在全國戰“疫”中表現突出,受輿論肯定。常態社會議題中,僅“衛生健康”領域,輿論關注到公益行動。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尚無公益項目獲得輿論的高度關注。
輿情特點
“內卷”是2020年的十大流行語之一,其含義是,當社會和個人的發展碰到了天花板,人們盡管向內用力,努力變換花樣,卻難以取得跨越式的發展。這種現象似乎成為公益行業的真實寫照。
1.新冠戰“疫”中的公益行動價值和專業性被關注,志愿行動成亮點
社會組織作為戰“疫”行動的重要參與方,特別是直接參與到國家組織的抗疫行動的公益機構,在應急事件中的表現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疫情初期,在多重因素下,輿論對公益機構的質疑和批評不斷。慈善機構的透明度、樞紐型慈善組織應對重大災難事件的能力均需提升。另一方面,媒體、網友也開始更多地關注公益行動價值和專業性。
疫情防控中,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做出了重大貢獻?!癗CP生命支援網絡”和“‘iWiu京鄂專業志愿者行動”提供的心理咨詢、照顧特殊人群,社會個人緊急救援等服務,其價值被輿論認可。
2.善款使用、大額捐贈的合規和合法性引輿論聚焦
“貴州43斤女大學生吳花燕募捐”事件中,輿論期待公益慈善行業重塑公信力,合規合法并經得起時間、公眾和法律的檢驗。同時呼吁,針對包括個人救助眾籌在內的互聯網募捐,出臺更多政策法規和實施細則。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捐贈方面出現合規性爭議?!巴跏蕟T工捐贈清華大學2億股萬科股票”成為史上捐贈額最高的高校捐贈,又因前萬科員工實名舉報,陷入捐贈程序是否合規的爭議;12月份,茅臺8億捐款被中小股東舉報,涉嫌程序不合規。
綜上,無論是善款使用還是大額捐贈,均需完善治理和相關捐贈制度。
3.政策法規備受關注,輿論認為新規更利于公益行業發展
2020年,多項行業相關政策法規發布,受到輿論關注。其中包括《民法典》《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的公告》和《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等等。
其中,《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的公告》觸發不同觀點。部分輿論認為新規寬嚴相濟,解決了不少困擾公益行業發展的“心病”;也有部分輿論認為,新規不利于遭受疫情沖擊的小型社會組織發展,將“雪上加霜”。
輿論對《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內容普遍持肯定態度。公益行業也發出“關于《慈善法》執法檢查后啟動修法程序的建議”的呼吁。
4.公益活動仍是輿論熱點,“小朱配琦”模式席卷流量
社交媒體時代,演藝明星自帶粉絲的傳播力遠超公益機構。如“‘謝謝你為湖北下單公益直播專場”的聲量遠超“99公益日”。又如“‘韓紅愛心·百人援滇醫療援助公益行動”因韓紅夸贊王一博沖上熱搜。
“騰訊‘99公益日”和“第八屆中國慈展會舉行”傳播量稍遜?!膀v訊‘99公益日”詞頻中“愛心”和“好事”提及較多,輿論肯定了其對公益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但也對其可能引發的馬太效應表示擔憂。第八屆慈展會在輿論中呈現了公益慈善組織扶貧成效。
八大趨勢
有哪些趨勢會影響公益行業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善達輿情總結了2021 年公益行業八大趨勢。
1. 志愿服務事業將持續受到關注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志愿服務的重要作用。未來一段時期,由于疫情的很大不確定性,仍需要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深度參與。而且,社會治理的現代化也需要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激發志愿服務的效能?!案骷夵h委和政府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給予更多支持,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苯Y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指示,可以預見,未來志愿服務創新模式將受到輿論的持續關注,志愿制度化建設將進一步提速,志愿服務體系也進一步完善。
2. 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展空間大
與全國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的一樣,社會組織將成為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建設性力量,在組織引領、資源配置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鄙鐣M織如何參與鄉村振興,是公益行業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也關系到慈善公益事業在新時代下能否有新的發展?;谏鐣M織在全國扶貧行動中的成績受到輿論肯定,可以預見,這將是輿論持續關注的一個焦點。
3. 政社關系仍需改善
新冠疫情中暴露出來的慈善組織信任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反映出目前我國公益行業的政社關系已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對慈善事業的要求。行業對《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的關注和熱議,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以改善政社關系的呼聲?!?9 公益日”前夕,某地方政府聯動“市直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各縣區主管縣區長、扶貧辦,退伍軍人事務局”組團迎戰一年一度的“99 公益日”的做法,更是引發行業關于是否“以權謀捐”的輿論討論。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邊界何在?新時代下的慈善領域的政社關系應該是怎樣的?都將會是公益輿論場上關注的熱點之一。
4. 公益人尤其需要注重形象和影響力
輿論無論是對“公益人劉韜涉嫌性騷擾”事件的關注,還是對公益元老商玉生的去世的追思,一反一正,其實都是對公益從業者形象的關注。公益行業是一榮不俱榮,一損俱損。一個人的失范很可能會影響整個行業,致使慈善事業的公信力為之下降。社會組織需要建立相關機制,加強對機構負責人的管理,以免其個人形象毀掉機構的聲譽,甚至拉低整個行業的正面印象。
5.公益項目管理要重有效性和專業性, 企業需提升捐贈的規范性和專業性
“貴州43 斤女大學生吳花燕募捐”事件受輿論批評,這背后其實是對行業內某些社會組織重籌款輕項目的“籌款主義”的不滿和質疑,不少機構飄飄然于籌款的數字,而對項目的執行及受益人的服務疏于管理,從而導致問題頻發,并殃及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因此,社會組織應該從籌款主義回歸公益本質,及關注項目本身及受助人的改變,在專業性和有效性上提升自己,才能真正獲得社會認可和輿論好評。公眾、股東對企業大額捐贈的質疑、起訴所引發的輿論爭議,也將倒逼企業規范捐贈制度和完善捐贈流程,而對企業捐贈專業性和捐贈效果的考量則會成為下一個關注點。
6. 公益行業應該重視公益的“啟蒙教育”,加強社會議題的專業探討
輿論對公益行業 /社會組織或質疑、或舉報、或誤解,一方面源于公益行業治理和管理不規范,另一方面源自慈善法規和公益常識的普及不足,公眾對公益行業和公益事業的混淆,社會組織辨識度不高等等。公益需要行業組織共同普及行業常識。
同時,“散裝衛生巾事件”所引發的“月經貧困”討論,也說明了社會議題的關注還有待挖掘,社會組織在各類社會議題中的專業發聲不足。而現有的很多公益項目還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深入關注到某些人群的特殊需求并給以解決。
公益多元參與主體的跨界合作日益增多,社會組織也需要注意在各類資源和流量的加持中,公益被標簽化、符號化,而弱化議題本身。把握好社會議題的邊界和獨立認知,不被各種輿論勢力所裹挾。
7. 新技術賦能,“彎道超車”機會多
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播媒介和傳播形式更加豐富多元,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各自占據輿論場的半壁江山,視頻化傳播成為新趨勢。新技術賦能下,公眾在各類平臺參與公益的熱情持續增長,公益多元發起方也愈加活躍。
2020年熱點事件中,高熱度的正面事件大多由企業、媒體、明星發起。央視聯合電商平臺舉辦的“謝謝你為湖北下單”公益直播系列,公眾積極參與采購,輿論點贊“直播+公益”模式,還自發二次創造出多個熱點傳播話題。
截至2020年6月,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經達到110分鐘。視頻化內容的強“在場感”更加利于公益與公眾產生共情,但要警惕輿論場中的苦情公益、擺拍公益等內容,加深公眾對公益的誤解和抵觸。
8. 慈善事業法治化,規范化發展將加速
2016 年實施的《慈善法》標志著中國扶危濟困慈善活動走上法治軌道。但是,不管是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對慈善領域法規政策的認知水平,還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現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慈善事業法治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將慈善事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大格局之中,為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與根本遵循。2020年相關政策法規的發布,進一步推動公益慈善生態的良性發展。而屢次出現的互聯網公益個案募捐亂象,企業捐贈的輿論爭議也勢必推動相關配套法規的細化和完善。
讓慈善在陽光下運行,是一道不可回避的命題。我們相信,接下來我國慈善事業法治化、規范化的進程將進一步加速,也將成為輿論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