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鷹
十幾年前,我曾受朋友之托為一位年輕作者徐麗萍的書寫序言。那天,捧起徐麗萍大作《生命的分叉路》一書的稿樣,我的心情很沉重,久久無法拜讀。因為朋友說徐麗萍是一位年僅26歲的肺癌晚期患者,而且是一位漂亮的女大學生。我從來不敢看涉及癌癥的文章、圖片、電視片等,因為我本人患有40多年風濕性心臟病,出現心房顫動也有兩年多了,心功能已經非常不好。脆弱的心臟使我無法承受任何受刺激的事情,連親友去世我都不敢去參加告別儀式,寧可在心中保留他們生前健康的音容笑貌。
感謝徐麗萍,讀著她的作品我的心境逐漸趨于平靜,安寧,這些鮮活的文字宛如盛開的生命花朵,教會了我堅強和勇敢,給了我直面人生的膽魄。
這本書是徐麗萍博客文章的集錦,也收進了一些日記體散文。我注意到大多數博客文章都標有日期,乃至當天的分分秒秒,電腦忠實地記錄了她寫作的“現在時”,名副其實地實現了“把握當下”。
我想我們對作者最大的尊重是拋開對癌癥病人的同情心,以純粹的文學標準去評價這部作品,單就她的文學水平來說也是屬于上乘之作。她的文字之優美,知識之廣博,文學感覺之細膩,生活感受之豐富,令人不相信如此厚重的篇章是出自一位年僅26歲的寫作新手。更加可貴的是她開拓了一方新的寫作領域,以切身經歷找到了一個新的寫作題材——書中不僅以真實感人的細節反映了她自己的治療過程和心路歷程,也描述了癌癥患者群體的生活。人類美好善良的本性在這個特殊的群體得到了集中體現,親情,友情,病友之間的互助友愛,醫護人員對病人的盡職盡責,網友之間的溝通傾訴……而且,她并不因為自己患病而把目光囿于狹小的病床生活,通過讀書、看電視、上網開博客,她做到了胸懷世界放眼天下。比起一些無聊文人的無病呻吟來,她的豪情,大氣,有病不呻吟,令讀者覺得格外的感動與欽佩。
我特別喜歡這些文章在字里行間所散發的青春氣息,任何苦難都壓不住的蓬勃的生命力。女孩子都很珍愛自己的秀發,她接受化療后頭發掉光了,卻以頑皮的筆調寫道:“平時第一次有了這么酷的發型”“光頭讓你頭上一點負擔都沒有”“我體驗到超輕松的感覺”。她還敢于把自己的“光頭像”公布于眾,照片上的她笑得那么燦爛美麗,該有多么健康開朗的心態!
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詩意的理解,特別能夠打動讀者,其中許多文章都很值得仔細閱讀:《31條包頭巾》《變化》《普及生命的意義》《窗口的風景》《子尤走了》《喝下孟婆湯,流下最后的淚》《夢個肩膀靠一靠》《寫給十年后的自己》《我的大學》《做自己的旁觀者》《不要讓自己屈從于環境》……一篇又一篇佳作,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下了這枝“苦難芬芳”的花朵演奏的生命贊美詩。
《放大美好信號》一文中有一段十分優雅的字句:“生病前,不曾真正用心去欣賞四季變化,欣賞大自然的恩賜,欣賞周圍平淡的一切。生病后,突然發現了生活的美好。欣賞花朵的當時,那花就變成了我,我就變成了花;享受陽光的時刻,陽光灑向我,我迎著陽光,通身光亮,清澈透明;吹著和風,心情像風一樣輕飄飄,隨風舞動。我懂得了尋找美好,發現美好。”如此純凈透徹的人生感悟,已經升華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破繭而出,變蛹為蝶,羽化成仙,獲得了靈魂與肉體的自由超越。
我已歷經大半輩子的寫作生涯,作家對于文學的癡迷并不在于俗世的名利,而是一種生命的延伸。文學的目光,文學的情感,文學世界的豐富多彩,能夠使你有限的生命無限地延伸,不只是平面的延伸,還能是立體的多棱鏡式的雙重乃至多重的擴充疆野。我想,聰明的徐麗萍正是在與疾病的抗爭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從記錄這種感悟的寫作中找到了生命的永恒價值。
在閱讀徐麗萍文稿時,每每遇到佳句,我就用膠紙條標出,待到掩卷,膠紙條已經“連木成林”。此時我才注意到膠紙條是黃色的,不由得想到了西方民俗“黃絲帶”,歐美國家的人在樹上系滿黃絲帶,表達對親人或友人的祝福。謹以鄙文作為黃絲帶,送上對徐麗萍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