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楊明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3.003
酈道元《水經注》:“淥水平潭,碧林側浦,可游憩矣”。游憩縱貫中國歷史數千年,山林寄情,江河詠嘆,古人游憩目的在于山水縱覽、精神需求。新時代背景下,經濟技術發展促使人們閑暇時間富余,而現代快節奏生活導致居民易于引發身心健康問題。根據聯合國組織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人類福祉5個方面內容包括:維持高質量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健康與良好的社會關系、安全、自由權、選擇權,這體現了人類需求從物質到精神需求的遞推關系。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后,歸屬感、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會更強烈。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以游憩、公共空間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是必然的,健康的國民休閑、游憩需求是迫切的。游憩的未來,不僅存在于居住區、城市公園、鄉野山林之間,而且應以全尺度的格局布局于中國大地之上,囊括城市鄉村、山川河海。同時,受當前我國多元文化融合、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現實條件催發,我國游憩呈現出形式日漸豐富、結構愈趨多元的發展特征。對此,在國土空間規劃時代的游憩規劃的整體思路應考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立足于現階段中國國情,從中國性、生態性、健康性、尺度性4個層面進行剖析。
一、游憩規劃走具有中國特色道路
游憩規劃應堅持文化自信,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游憩不是今時今代的產物,游憩延承中華數千年歷史變遷的文化脈絡,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國民福祉時代需求。中國的文化意識形態,如哲學思想、審美情趣、自然崇拜等方面與西方大相徑庭。如以西方審美意識來看,“蘇州園林”即為城市中花園的宅子,表現出審美對象主客意識分離;而從中國傳統思想來看,蘇州園林一壺而盛天地,小小庭院囊括了萬千宇宙自然,富含景致空間的變化,四時之景的轉換,將文人思想與審美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的游憩思想發展附著濃厚的文化色彩,其游憩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根植于中國主流文化。從玄學盛行的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偏向寄情自然山水之間,到宋元明清時期私家園林盛行,游憩行為偏好的轉變反映出相應時期主流文化的演變。新時代中國多元的地域文化交流日趨活躍,文化復興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新時代背景要求游憩規劃應適應中國文化特質及審美思想,激發地方文化特色,培育中華文化自信。
游憩戰略適應現階段人居環境發展、經濟發展形態與國民游憩需求水平。過去幾十年間,中國政府把穩妥有序地推進城鎮化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與此同時,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人口增長過快、資源壓力增大、局部環境惡化等問題,這給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同時,在我國廣大的鄉村也承受著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人居環境改善需求等諸多發展壓力。對此,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目標、“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這一系列鄉村人居環境工程的提出,旨在讓人民更幸福、環境更美好。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而游憩規劃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如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經濟轉型升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轉變等。基于現階段我國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主義道路,應以國民游憩優化城鄉人居,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國民游憩、休閑及旅游的種類多樣化與體驗高質化的供給水平。
二、游憩規劃堅持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確立了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框架,并全面部署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國土空間規劃既是國土治理時代新需求,又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既重視以人為本的國民身心健康與人類子孫后代延續,也立足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推動城市病治理、生態病治理、城鄉一體化發展。“兩山”理念的提出、“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等舉措,既是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落實與實踐,又是我國游憩規劃的重要一步。國土空間規劃是空間治理的變革,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的整體統籌,是實現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應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內在規律,統籌生態綜合治理,構建山水林田湖草命運共同體。近年來,我國全面開展環境污染防治、城市生態雙修及多種人居環境改善工作,如浙江省的“美麗浙江”“五水共治”“浙江大花園行動”相繼提出,探索建立“美麗中國”的模式,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幸福宜居、生態空間美麗持續。城市游憩生態空間既是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及居民福祉。游憩空間規劃應該注重城市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與城市物種多樣性發展,具有應對突發災害的韌性城市特征,滿足時空變化的城市居民休閑需求,展現城市形象與人文歷史的文化內涵。鄉村蘊含著鄉愁寄托與山水生態,是自然與人文最真實的交融,鄉村空間游憩規劃需要城市與鄉村聯動、鄉村與鄉村聯動、鄉村與自然聯動,更需要“以人為本”與“綠水青山”的協同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平衡鄉村產業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問題,平衡鄉村鄉土生活與旅游業、游憩活動。發展生態農業,建設鄉村綠道,優化鄉土人居環境及鄉村旅游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與游憩區域化發展。
三、健康中國與空間正義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改變了社會經濟與社會活動,尤其旅游行業受沖擊明顯,同時也充分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韌性。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國土健康與國民健康亟須審視。游憩戰略布局貫徹生態、韌性、健康理念,游憩系統規劃應體現以人為本、智慧共享、健康安全、韌性生態、公平正義等策略思想。生態環境風險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健康風險,人類亟須正確處理生態環境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這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國土游憩如何引領解決城市病、生態病,并建成健康、宜居的人居環境,促進國民身心健康,是一個時代問題,更是支撐“健康中國”與“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要素之一。對于生態系統和游憩規劃來說,游憩依托生態要素中人體健康與生態健康的良好互動愈加受到廣泛關注,如城市綠地系統不僅具有休閑價值與生態環境價值,且在進行游憩活動過程中,對人們的身體與心理具有一定的理療作用。近年來,關于綠地健康效應、園藝療法、康養旅游等問題一直是研究熱點,國民對健康的問題越發重視,游憩與健康的聯系也愈發的密切,無論城市休閑,還是旅游度假,健康問題都滲透其中。同時,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要求在游憩規劃中加強健康與療養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因此,國土空間規劃時代的游憩戰略,需把握好健康與生態空間的關系,應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位,保障環境健康與生態健康,優化游憩結構,如強化區域游憩點布局合理性與聯系性,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服務水平。
游憩空間需要健康的發展。目前,我國游憩空間規劃與管理仍存在正義缺失、效率至上的問題。我們的城市、公園、景區應該具有溫度與人文關懷,這不僅只是一個場所與空間的問題,更關系到社會發展合理化,而過去在物質空間規劃上一直是技術理性,容易忽視空間結構、發展效率、利益分配與人文關懷。空間正義關乎資源利益分配與居民健康福祉。國土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土地資源利用具有很強的局限性與緊湊性,游憩空間規劃應堅持基本公平和促進比例公平原則,確保社會公眾能夠公平享有空間資源與空間權利,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空間資源配置與供給。因此,國土層面的游憩空間規劃,應堅持區域正義、城鄉正義、人群正義的原則,協調資源配置,使規劃戰略實現最優效果。
四、區域性與全尺度的空間體系
游憩空間規劃需體現區域性,統籌區域資源,優化區域結構,形成區域聯動機制。摸清區域的文脈地脈、土地資源與生態空間,統籌協調,強化城與城之間、村與村之間及城鄉之間的聯系,兼顧發展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發揮類型游憩地的聯動機制,同時加強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多種要素的有機整合,形成區域游憩特色,建構合理的游憩空間結構。
過去,城市規劃錯位、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是中國國土規劃容易出現的問題。城鄉統籌是多規合一的理論來源與實踐起點,多規合一是保障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游憩戰略不是獨立的規劃行為。不同游憩空間主體的最優化發展目標真正落實到土地之上,需要融入城市規劃、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之中,保證布局規模、技術指標、分類標準、規劃目標的一致性,實現生態網絡結構建設、文化網絡結構建設及游憩網絡結構建設相融合,實現要素統籌與區域統籌。
游憩空間面向全尺度發展。游憩具有空間維度與時間維度特性。城市尺度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游憩空間與居住點具有一定的服務范圍,關系到可達性與公平性的空間問題。閑暇時間的長短與利用關乎游憩的時間性,同時關系到游憩方式、目的地、空間利用效率。對全尺度游憩空間的解讀,首先,需從城市到鄉村、從城市綠地到山水自然,布局在中華大地之上,建設多元化、層次化和結構化的空間體系,即游憩種類依國民需求、國民游憩時間、多元地理文化形成多元的發展趨勢;其次,因服務范圍與建設目標差異,游憩空間具有層次性;第三,游憩空間發展趨于結構化,國民休閑需求牽動社會、經濟、文化與自然、生態、健康的共生發展。
未來,國土游憩規劃應格外關注國民的游憩規律與需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遵從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等中國傳統思想,實現土地利用與規劃手段的高效統一,統籌協調要素融合與區域聯動,以人為本,以健康的、具有溫度的、高品質的游憩空間為建設目標。
(第一作者系該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該院碩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