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峰



【摘要】新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85頁,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196頁“試一試”及浙教版八年級上冊50頁例2,都介紹了“最短路徑”問題,又稱“將軍飲馬”問題,而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就經常出現求“線段和的最小值”問題.這類題型綜合性強、靈活性大,相當一部分考生感到非常棘手,較易丟分.事實上,如果考生能抓住這類問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就會發現這類問題其實并非像想象的那么難.本文以2019年部分省市的中考題為例分類談談如何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關鍵詞】探秘;平面圖形;最小值
一、在三角形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1例1 如圖1所示,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6,AD是BC邊上的中線,M是AD邊上的動點,E是AC邊上一點.若AE=2,則EM+CM的最小值為.(運城市)
分析 因為AD是BC邊上的中線,所以由等邊三角形的對稱性知CM=BM,要求EM+CM的最小值,就是求EM+MB的最小值,由“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知:當點M在線段BE上時,BM+EM最小,從而“化折為直”為線段BE的長度即可.
解 如圖1所示,因為CM=BM,所以EM+CM=BM+EM.當點M在BE上時,BM+ME=BE.過點E作EF⊥BC,垂足為F.因為AE=2,AC=6,所以EC=4,在Rt△EFC中,因為∠ECF=60°,所以∠FEC=30°.又因為EC=4,所以FC=12EC=2.EF=EC2-FC2=42-22=23.因為BC=6,FC=2,所以BF=4.在Rt△BEF中,BE=BF2+EF2=42+(23)2=28=27.故填27.
二、在正方形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2例2 如圖2所示,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8,點E,F分別在AB,BC上,AE=3,CF=1,P是對角線AC上的一個動點,求PE+PF的最小值.(麗江市)
分析 正方形的對角線所在的直線是其對稱軸,因此本題可作出點E關于AC的對稱點E′,根據對稱性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問題即可解決.
解 如圖2所示,作點E關于AC的對稱點E′,根據對稱性,點E′必在AD上,連接E′F交AC于一點,這一點即為滿足題設的點P.通過“化折為直”,此時PE+PF的最小值恰好為線段E′F的長,故作E′G⊥BC于點G,則E′G=AB=8,FG=8-3-1=4,由勾股定理求得E′F=82+42=45,即PE+PF的最小值為45.
三、在圓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3如圖3,已知BC=6 cm,以BC為直徑作⊙O,D是半圓BC的一個三等分點,E是半圓BC的一個六等分點,P是直徑BC上一動點,連接DP,EP,則DP+EP的最小值是cm.(西寧市)
分析 圓的直徑所在的直線即為圓的對稱軸,因此本題可作出E點關于BC的對稱點E′,再依據軸對稱性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求出最小值.
解 如圖3,根據圓的軸對稱性,作點E關于BC的對稱點E′,故EP=E′P,且點E′在圓上,故線段DE′的長即為DP+EP的最小值,在這里,弧EC的度數為30°,則弧E′C的度數也為30°,弧DE′的度數為90°,故圓心角∠DOE′=90°.從而可得△DO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DE′=2OD=32,因此DP+EP的最小值是32 cm.
四、在等腰梯形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4例4 如圖4,已知四邊形ABCD中,BD=4,直線MN為四邊形ABCD的對稱軸,P為MN上一動點,求PC+PD的最小值.(錦州市)
分析 由于MN為四邊形ABCD的對稱軸,故連接對角線AC或BD均交于MN上,即交于P點,因此PA=PD,從而可知PC+PD的最小值即為線段AC之長,也為BD之長.實現了折線PC+PD轉化為線段AC或BD的變化.
解 如圖4,連接AC,交MN于P,再連接PD,則PD=PA,則PC+PD=PC+PA.易知BD=AC,所以(PC+PD)min=BD=4.
五、在角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5例5 如圖5,已知∠AOB=45°,P是∠AOB內一點,PO=10,Q,R分別是OA,OB上的動點,求△PQR周長的最小值.(棗莊市)
分析 點P是角內部的一個定點,要在角的兩邊各確定一點使三點連成的三角形周長最小,只需將這三邊的和轉化為以兩定點為端點的一條線段,求出線段長度即可.
解 分別作點P關于OA,OB的對稱點P1,P2,連接P1P2,易知RP=RP2,QP=QP1.OP1=OP2=OP=10,∠P1OP2=2∠AOB=90°,因而PR+RQ+QP=RP2+RQ+QP1=P1P2,從而實現了化三線段之和為直線段P1P2的長.因此P1P2=OP21+OP22=102+102=102,這就是△PQR周長的最小值.
六、在直角坐標系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6例6 如圖6,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矩形OABC的頂點A在x軸的正半軸上,頂點B(6,4),點C(0,4),點D(6,2),P(2,4).點N為線段AO上的動點,又有點M為線段CO上的動點,求線段PM+MN+ND的最小值.(洛陽市)
分析 要求線段PM+MN+ND的最小值,只要作出P點關于y軸的對稱點P′,作出D點關于x軸的對稱點D′,使MN在P′D′上即可.
解 如圖6所示,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作點P關于y軸的對稱點P′,此時由軸對稱性知MP′=MP,ND=ND′,連接P′D′,分別交y軸、x軸于M,N兩點,此時線段PM+MN+ND的最小值=MP′+MN+ND′=線段P′D′的長度,∴在Rt△P′BD′中,P′D′=BP′2+BD′2=82+62=10,因此線段PM+MN+ND的最小值為10.
七、在菱形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7例7 在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點,
P是對角線AC上的一個動點,則PE+PB的最小值是.(赤峰市)
分析 如圖7,在菱形ABCD中,點B與點D關于AC對稱,設DE交AC于點P′,則點P運動到點P′時,PE+PB的最小值就是線段DE的長,用勾股定理可求出DE的長.
解 因為在菱形ABCD中,AD=AB,∠BAD=60°,
所以△ABD是等邊三角形,因為E是AB的中點,
所以∠DEA=90°,AE=12AB=1,
所以DE=AD2-AE2=
22-12=3,
所以PE+PB的最小值是3.
八、在矩形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
圖8例8 如圖8,矩形ABCD中,AB=20 cm,BC=10 cm,
若在AC,AB上各取一點M,N,使得MB+MN的值最小,求這個最小值.(湖州市)
分析 要使BM+MN的值最小,應設法將折線“拉直”,于是從作出B點關于AC的對稱點入手.
解 如圖8,作B關于AC的對稱點B′,連接AB′,交DC于P,則點N關于AC的對稱點為AB′上的N′點,這時BM+MN的最小值等于BM+MN′的最小值,顯然等于B到AB′的距離BH.連接BP,則S△ABP=12×20×10=100(cm2),設AP=x,則PC=x,DP=20-x.由x2=102+(20-x)2,解得x=12.5.
過點B作BH⊥AP于H.
∵S△ABP=12·AP·BH=100,∴BH=100×212.5=16(cm).∴BM+MN的最小值為16 cm.
綜上所述,求線段和的最小值問題,用得較多的依據是“軸對稱性質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有時還可依據“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連線段中垂線段最短”求解.
附練習題
圖91.如圖9,已知菱形ABCD的邊長為6,∠ABC=120°,E是AB的中點,當F在對角線AC上時,FE+FB的最小值是.(宿遷市)
(提示:根據菱形的性質,可知B,D兩點關于直線AC對稱.連接DE交AC于點F,則FE+FB=FE+FD=DE.因為∠ABC=120°,所以∠DAB=∠ABD=60°,所以△ABD是正三角形,不難求出DE=33,即FE+FB的最小值是33.)
圖102.如圖10,已知點A是半圓MN上的一個三等分點,點B是弧AN的中點,點P是直徑MN上一動點,⊙O的半徑為1,則PA+PB的最小值是 .(北海市)
(提示:作點A關于直線MN的對稱點A′,根據圓的軸對稱性可知A′在⊙O上.連接A′B交MN于點P.不難求出弧A′B的度數等于90°.在Rt△A′OB中,OB=OA′=1,所以A′B=2,即PA+PB的最小值是2.)
圖113.已知點A是銳角∠MON內的一點,請分別在OM,ON上確定點B、點C,使△ABC的周長最小.如圖11,若∠MON=30°,OA=8,則△ABC的周長的最小值是.(溫州市)
(提示:仿例5解,△ABC的周長的最小值是8.)
圖124.如圖12,BC=6,以BC為邊作△ABC,點D,E分別是AB,AC邊的中點,且BC邊上的高為4,BC邊上有一動點P,使得△PDE周長最小,請求出△PDE周長的最小值.(信陽市)
(提示:作點E關于BC的對稱點E′,求出DE′=5,即可求出△PDE周長的最小值.)
圖135.如圖13,在邊長為1的正方形ABCD中,點M,N,O,P分別在邊AB,BC,CD,DA上.如果AM=BM,DP=3AP,求MN+NO+OP的最小值.(泉州市)
(提示:作點P關于CD的對稱點P′,作點M關于BC的對稱點M′,P′M′分別交BC,CD于點N,O,則MN+NO+OP的最小值=P′M′=1+342+1+122=854.)
【參考文獻】
[1]于志洪.用拋物線軸對稱性求線段和的最小值[J].初中生天地,2017(7):90-93.
[2]于志洪.應用軸對稱變換求線段和的最小值[J].現代中學生,2019(4):16-18.
[3]胡錦秀.智用軸對稱巧求最小值[M].初中數學一點通,2016(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