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個日本學生問我怎么看日本的公共交通,我反問她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她說她想當列車員,因為她的爸爸就是列車員,從小看著爸爸的背影長大,受到很大的影響,她覺得列車員都是英雄。
對她的提問,我也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問題問得太大,不知道哪里才是回答的入口處,于是,干脆說說我遇見的兩件事。這些場面直到今天都不能忘記,對學生也許有用。
有一回,我在車站看見一個年輕的女子趕路趕得過急,一下子把高跟鞋甩到站臺下了,結(jié)果她抬起一只腳壓在另一只腳上,不知所措。她所站的位置就在車頭的前面,列車停在站臺上正等待發(fā)車。見此情景,列車駕駛員一下子沖出來,一邊把自己的白手套脫下來給女子墊腳,一邊用一根事先準備好的長桿夾,把站臺下的高跟鞋夾了上來。他一邊交給女子,一邊說:“今后要小心哦。”
還有一回,那是三十年前,我在東京筑地魚市打工。有一天傍晚趕路,坐地鐵時正是下班高峰時間,這時有個小學生手捧一個很大的紙箱擠上車來,他生怕別人擠壞了他的紙箱子,左沖右突,但還是不敵洶涌的人潮。他看著大家,眼睛紅了,大聲說:“我爸爸今天過生日,這是我送給他的蛋糕,能不能不要擠我呀?拜托大家了。”聽了小學生的喊話,人潮逐漸停止了波動,在他的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堵“圍墻”。小學生兩手緊緊捧著紙箱子,淚水在流,但他無法擦,水汪汪的眼睛一邊看著大家,一邊深深鞠躬。這是我所坐過的最溫暖的地鐵。
學生聽后說:“我今后也要當一個能讓人記住的列車員。同時也要坐最溫暖的地鐵。”(摘自《雜文選刊》 毛丹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