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退溪是朝鮮李朝時期著名的性理學家,被推為“朝鮮五百年第一儒宗”。他對中國儒家“敬”的修養方法極為推崇,從心學意義上發揮朱熹“居敬窮理”的工夫,建構了以“敬”為核心的道德哲學體系。其道德哲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提出了韓國儒學史上持續爭論五百多年的“四端七情”說,更重要的是在“四端七情”說的基礎上構筑了“敬”的心性修養工夫。“敬”在外是“整齊嚴肅”的言行表現,于內是“主一無適”的精神狀態,貫穿他道德哲學的始終。因此,深入剖析李退溪“敬”工夫的理論來源和理論內涵,彰顯宋明理學在朝鮮李朝時代創新發展的內在生命力,進而揭示李退溪“敬”工夫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李退溪;敬;窮理;高校德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26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1-0143-05
李退溪是朝鮮李朝時期著名的性理學家,在韓國儒學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繼絕緒,下以開來學,使孔孟程朱之道煥然復明于世”(《退溪先生言行通錄·實記》)。他認為“敬”是貫穿圣學的根本工夫,“是皆未始一日而離乎敬也。然則敬之一字,豈非圣學始終之要也哉”(《圣學十圖·大學經》)。李退溪對朱熹“居敬窮理”工夫進行心學探索,以心性為根據、以實踐為中心構筑了主敬哲學,開創了韓國性理學注重“敬”工夫的先河。“敬”工夫所蘊含的注重道德主體性和道德自覺性的內在精神,在今天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李退溪“敬”工夫的理論來源
李退溪“敬”工夫源于傳統儒家的“敬”觀念。傳統“敬”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由夏商周時期敬神、敬天的宗教情感發展為先秦時期對人謙恭有禮的道德原則和對事認真嚴肅的敬業態度。到了宋明時期,“敬”由道德觀念發展為一種內在的修養方法,即以內圣為宗旨,向內心追求而實現內在超越,達到至善境界的心性修養工夫[1]。“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學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功”(《朱子語類》卷十二),“敬”工夫完成于二程,受到宋代理學家的普遍關注。高麗后期,隨著理學的傳播,“敬”工夫也傳入到朝鮮半島。相比于宋代,李朝時期的性理學家更加熱衷于“敬”的心性修養工夫。韓國儒林領袖李退溪對朱熹“居敬窮理”的工夫論進行揚棄,構建了以“敬”為核心的道德哲學體系。
朱熹將宋代理學家“居敬”的修養方法發展為系統的修養工夫,提出了“居敬窮理”的工夫論。朱熹對工夫論的思考和構建是依循“理”與“性”的內在聯系展開的。“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孟子集注》),性作為天賦的道德本性,本是淳樸恭良的。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大學章句》),所以人必須“存心”而謹守本性。“存心”要從“敬”入手,“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朱子語類》卷十二),“敬”是“存心”而“守其性”的根本方法。雖然,朱熹特別注重“敬”工夫,但他把窮理看作道德修煉的第一步,提出“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朱文公文集》卷十四)。朱熹終生致力于《大學》的詮釋,并作“格物致知”的補傳,指出:“《大學》是圣門最初用功處,格物又是《大學》最初用功處”(《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朱熹哲學的理論出發點[2]。朱熹注重“敬”是為了格物窮理而“明其物之理”。“不明其物之理,則無以順性命之正而處事物之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所以始終把格物窮理看作修己治人的根本。
“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朱子語類》卷九),做學問必須以窮理窮其所養之理,以居敬養其所窮之理,二者缺一不可、互相為用。但是,朱熹“居敬窮理”的工夫論以格物窮理為核心,“居敬”是“窮理”的途徑,“窮理”是“居敬”的目的。李退溪將朱熹格物窮理的理性精神引向個體內在的心性修養,“敬者,一心之主宰,而萬事之本根”(《圣學十圖·大學圖》),強調“敬”才是道德修養之要法,以“敬”代替了“窮理”在“希圣之功”中的核心地位。
二、李退溪“敬”工夫的理論內核
李退溪基于人內在的本然之性與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尊嚴性,肯定了每個人成為圣人的可能性。在成就圣賢人格的過程中,相比于朱熹“居敬窮理”的工夫論,李退溪更加注重“敬”的心性修養工夫,以“敬”為核心完成了在理學本土未完成的圣賢心學。他以理氣論分析“敬”的本體論根據——理是至善的,呈現至善的理離不開“敬”工夫;以“四端七情”與“心統性情”解釋“敬”的心性論原理——人性之惡源于善惡未定的情,“敬”工夫可以“心統性情”使情發而中節;以存養與省察說明“敬”的工夫論方法——“敬”工夫是萬善之根本,憑借“敬”工夫可以達到至善的圣人境界。
1.“敬”的本體論根據
“理氣”是理學家用來說明宇宙本原和萬物化生過程的基本范疇。朱熹認為理是形而上之道,氣是形而下之器,“理未嘗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朱子語類》卷一)。李退溪繼承朱熹的理氣論,肯定理氣之間不相雜不相離的關系,主張“不分而言,則混為一物,而不知其不相雜也。不合而言,則判然二物,而不知其不相離也”(《李子粹語》卷一)。但是,他更偏向于理氣不相雜的觀點,在堅持“天下無無理之氣,無無氣之理”(《退溪全書·答李宏仲問目》)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理貴氣賤”和“理帥氣卒”,強調理的優先性。理作為“陰陽五行萬物萬事之本”(《退溪全書·答奇明彥別紙》),處于“極尊無對”的絕對優越地位,所以“命物而不命于物,非氣所當勝也”(《退溪全書·答李達李天機書》)。正因為“理貴氣賤”,所以“理為氣之帥,氣為理之卒”(《退溪全書·天命圖》),理處于主導地位。李退溪從本體論角度肯定理是“本然之體”,但他更加強調理的主宰性和能動性。“理貴氣賤”從理對氣的能動作用強調了理的尊貴地位,是李退溪理氣論的最大特色,為他的“以敬存心”而“以心著理”的道德哲學奠定了本體論基礎。
李退溪探討理氣問題,并不是為了強調理的本體論意義,而是為了突出理的倫理意義。理作為一切存在和變化的終極“所以然”,包含著“所以然之故”的必然法則和“所當然之則”的義務法則。“所以然之故”以“故”說明最高的存在根據——“本原”,“所當然之則”以“則”說明最高的道德原理——“至善”。作為“所當然之則”的理具有純善無惡的絕對價值,產生氣質之性的氣則具有善惡未定的相對價值。善惡未定的氣在生克、升降、旺衰的運動中可能轉變為不善。“氣掩而理隱,則惡耳”(《退溪全書·答鄭子仲》別紙),理被氣所遮蔽,則無法顯現純善無惡的價值。因此,通過“敬”的修養工夫充分發揮理的尊貴地位和“將帥”的作用,如實地呈現“至善”的理,防備“善惡未定”的氣轉化為惡。
2.“敬”的心性論原理
李退溪將理的優越性進一步絕對化,凸顯理的絕對價值與氣的相對價值,以朱熹的理氣論分析“四端七情”,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了“心統性情”的重要作用。“四端”是指《孟子·公孫丑》所講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即人的四種道德情感。“七情”則指《禮記·禮運篇》所說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即人的七種自然情感。四端與七情在中國并未成為對舉互言的一對哲學范疇,卻在李朝時期引發了一場“四七理氣”之爭[3]。李退溪與奇大升圍繞“四端七情”開展了八年的書信討論,他們的討論又成為李朝時期哲學爭論的焦點,“四七理氣”之爭也因此成為了韓國性理學的一大特色。奇大升認為,“情”不能有兩種,四端是七情中的善,把四端視為七情的一部分。李退溪卻把情分為四端與七情,并指出四端是主理而純善的,七情是主氣而善惡兼備的。
根據朱熹“四端是理之發,七情是氣之發”(《朱子語類》卷五十三)的觀點,李退溪將“四端七情”還原為理氣論,主張“理氣互發論”。“四端之情,理發而氣隨之,自純善無惡。必理發未遂而掩于氣,然后流為不善。七者之情,氣發而理乘之,亦無有不善。若氣發不中而滅其理,則放而為惡也”(《圣學十圖·心統性情圖》),四端是發于理的純善之情,七情是發于氣的善惡未定之情。當“理發而氣未遂”或“氣發而不中節”時,四端由氣所遮蔽、七情因氣而走作,兩者都表現為惡。所以,惡源于氣之所為。四端與七情作為“情”都發于“性”,“性”是心之體,“情”是心之用,“情”的善與惡由心的統攝作用所決定。李退溪對心進行邏輯分析,認為心既具有純善的四端,即本然之性的理;同時又兼具善惡之幾的七情,即氣質之性的氣[4]。心是理氣相結合的虛靈存在,對性情具有統攝作用。心統“性”則保持仁、義、禮、智等善的本性;心統“情”則產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道德情感。反之,“性”無以致“其未發之中”,“情”無以致“其中節之和”,則表現出“性易鑿、情易蕩”而產生惡。惡源于“情”,“情”由心統攝,心又由“敬”主宰。內求于“敬”工夫能養其性并約其情,通過存養求未發之中而保存本心,通過省察求中節之和而培養善性。因此,“敬”在保持性之未發的“中節”和調節性之已發的“不中節”中顯得極為重要。
3.“敬”的工夫論方法
李退溪把“心氣之患”的原因歸結為居敬窮理不透徹或方法不當,“心氣之患,正緣察理未透,而鑿空以強探,操心昧方,而揠苗以助長,不覺勞心極力以至此,此亦初學之通患”(《退溪全書·答南時甫》)。“察理”是屬于窮理致知的問題,“操心”是屬于居敬存心的問題。因此,要治“心氣之患”必須加強居敬窮理,改變氣質之性的偏向。窮理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真知、實踐真知進而塑造圣賢人格。成為圣人作為李退溪道德哲學的最終目標,只能通過道德實踐來實現。所以,相比于窮理,“敬”是成就圣賢人格的先行重要條件。李退溪認為小學以“敬”始,大學以“敬”終,只要一心致力于“敬”,則“尊德性而道問學”。“至如敬以為本,而窮理以致知,反躬以踐實,此乃妙心法而傳道學之要”(《退溪全書·戊辰六條疏》),以“敬”為本窮理致知,再反求于自身而實踐,是修養內心的最妙方法,也是成為圣人的根本要領。“學者誠能一于持敬,不昧理欲,而尤致謹于此”(《圣學十圖·心統性情圖》),性未發時涵養本然之性,性已發時反省體察,一絲不茍地堅持下去,最終能夠掌握“精一執中”的圣人學問。因此,“存心”與“養性”不需要向外探求,只需保持“敬”之心,就會窮究道德本體——天理,在精神世界中把握天理。可見,不同于朱熹將“敬”視為窮理的主體條件,李退溪把為學方法由向外求索轉化為向內求索[5],視“敬”為塑造圣人人格不可缺少的根本工夫。
李退溪以“敬”將“理、心、圣”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了通過“敬”的心性工夫追求至善“理”而達到“天人合一”圣人境界的道德哲學體系。李退溪“敬”工夫是對朱熹“居敬窮理”工夫論的創新性發展,但不免存在一些保守主義傾向和理想主義色彩。面對“四大士禍”,作為士林派代表的李退溪不積極開展社會改革來解決社會矛盾,反而企圖以“敬”工夫加強學者文人的心性修養來緩和社會矛盾,以“退身循義”的處世之道對抗“士禍政治”,體現了他思想中保守主義的傾向。同時,李退溪還希望國王宣祖以“敬”工夫修己安人,并推行仁政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穩定,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可見,通過“敬”的心性修養工夫推進李朝社會的道德重建來解決社會矛盾的理論對策,盡管對處于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李朝社會做出了不可否定的歷史貢獻,但自身仍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三、李退溪“敬”工夫的當代德育價值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特別強調了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實踐性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重要性,指出:“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高校德育工作應認真遵循《綱要》要求,通過發揮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性和道德自律性來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能力,進而推進新時代大學生道德建設。
學校作為“風化之原,首善之地,而士子禮儀之宗元氣之寓也”(《退溪文集·論四學師生文》),德育是首要任務,李退溪首推“敬”工夫作為德育的重要方法。“敬”是一種“主一無適”“整齊嚴肅”“常惺惺”和“其心收斂不容一物”的道德自覺與道德意志,是成就理想道德人格的修養根基[6]。李退溪將“敬”工夫貫穿于德育的全過程,要求持敬者“兼思學,貫動靜,合內外,一顯微”(《圣學十圖·進圣學十圖札》),從而提高道德主體的德性、培養道德主體的德行。李退溪的“敬”工夫通過發揮道德自律性和道德意志力來塑造理想人格,為今天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極為有益的思想方法啟迪。
1.以“敬”兼思學,提高道德認知
作為學習圣賢之道的基本方法,李退溪非常注重“思”的重要意義。“夫心具于方寸,而至虛至靈。理著于圖書,而至顯至實,以至虛至靈之心,求至顯至實之理,宜無有不得者”(《圣學十圖·進圣學十圖札》),“心”是具有知覺能力的認知器官,盡管它至虛至靈,但唯有通過心的“思”才能收獲至善的“理”。然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者殆”(《論語·為政》)。因此,在“思”與“學”相互關系上,李退溪主張“思與學,交相發而互相益也”(《圣學十圖·進圣學十圖札》),認為缺少“思”的學習因無主見而難有所得,缺少“學”的思索因無真知而滯于空想。所以,要想正確處理“思”與“學”的關系,就要以“學”為“思”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以“思”將所“學”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意識。同時,李退溪強調以“敬”貫穿“思”與“學”的過程,主張“就一圖而思,則當專一于此圖,而如不知有他圖。就一事而習,則當專一于此事,而如不知有他事”(《圣學十圖·進圣學十圖札》)。在“思”與“學”的過程中,只就一幅圖來思考、就一件事來學習,就好像其他圖和其他事不存在一樣,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道德學習與實踐中,專心致志地塑造“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途徑是“學”與“思”的結合,通過“學”掌握道德基本理論,通過“思”領會道德理論的基本精神并轉化為自身的道德意識,提高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思”與“學”的過程離不開“主一無適”的精神,“主一無適”作為“敬”的內在精神,是指道德主體防止心向外馳所持有的一心專注于自己德性的精神狀態。在高校德育過程中,大學生以“主一無適”的精神專注于“思”與“學”的過程,則會提高“思”的能力和“學”的效率。因此,借鑒李退溪以“敬”兼思學的思想,改變過去德育工作者向學生單一灌輸道德理論的被動學習模式,將高校德育引向“主體性”德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持敬而專注于德育活動,以“敬”提高“學”的效率,以“敬”深化“思”的領會,促進大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
2.以“敬”貫動靜,涵養內在德性
在李退溪的道德哲學中,“靜”指心之未發的無事狀態,“動”則指心之已發的有事狀態。“敬”不僅存在于心之未發的思慮之中,也存在于心之已發的言行之中。“無事時存養,惺惺而已,到講習應接時,方思量義理”(《退溪文集·答李叔獻》),心未發時以“敬”存養,心已發時以“敬”省察。存養是靜態中涵養天賦的道德本心,省察是動態下的道德判斷與道德反思。通過存養省察不斷加強道德修煉,使人的言行時時刻刻與“天理”相符合,做到事事中節。沒有人的言行可以離開心的控制,所以存養與省察都離不開“敬”的心性工夫。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人在做學問的時候,無論有事無事有意無意,都應當時時持敬,不忘存養省察,做到動靜不失。心未發時熱衷于存養工夫而使心體虛明,心已發時沉思于省察工夫而使義理昭著,達到“心與理一”的道德境界。
涵養德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內核。高校道德教育有德性教育和涵養德性兩種途徑,德性教育是從外部施加影響促進個人德性形成的“德性他助活動”,德性涵養是在德性教育的影響下自主進行個人德性塑造活動的“德性自助活動”[7]。德性教育是大學生德性培育的外在作用,涵養德性是大學生德性培育的內在作用,所以涵養德性在高校德育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過去的高校德育發揮了德性教育的外在教育功能,卻忽視了大學生自覺地完善自我的內在德性涵養過程。“常惺惺”作為“敬”的基本狀態,要求道德主體時常警醒自己,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內心,防止內在精神的昏昧。“常惺惺”是涵養德性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常惺惺”地專注于德性形成過程,則會促進自主德性或自覺德性的形成。因此,在高校德育過程中,借鑒李退溪以“敬”貫動靜思想,將高校德育由“德性他助活動”提升為“德性自助活動”,使大學生保持“常惺惺”的道德理性,將所學的道德知識主動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性,自覺加強“靜”時的道德涵養,自律規范“動”時的道德言行,提升和完善大學生內在的道德品性。
3.以“敬”合內外、一顯微,實現德行合一
李退溪認為,“內”要保持“主一無適”的專注精神,只有“弗貳以二,弗參以三”(《圣學十圖·敬齋箴》),才能“惟心惟一,萬變是監”(《圣學十圖·敬齋箴》),學習和做事不能缺少“主一無適”的心境。同時,“外”要展現“整齊嚴肅”的言行容貌,“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圣學十圖·敬齋箴》),從穿戴打扮到一舉一行都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李退溪引用《禮記·中庸》中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圣學十圖·夙興夜寐箴圖》),強調道德實踐“顯微無間”,要隨時隨處,以“敬”工夫存養省察、慎獨慎微。如果“敬”工夫有須臾背離,則“私欲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圣學十圖·敬齋箴》);“敬”工夫有毫厘之差,則“天壤易處,三綱既淪,九法亦斁”(《圣學十圖·敬齋箴》)。所以,在“顯”處以“敬”著眼,“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圣學十圖·敬齋箴》),事事要謹慎小心,恭敬虔誠地對待一切;在“隱”處以“敬”著手,“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圣學十圖·夙興夜寐箴圖》),時時要謹慎自律、操行自守。“畏敬不離乎日用,而中和位育之功可致。德行不外乎彝倫,而天人合一之妙斯得矣”(《圣學十圖·進圣學十圖札》),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獨處,將敬之心保存于內而顯現于外,將敬之行表現于外而作用于內,不斷加強道德實踐終將達到“中和位育”的功效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實現德行合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德行合一是時時刻刻將內在德性與外在德行相統一,德性由內而外的踐行、德行由外而內的感化,實現內外合一、顯微統一的過程。“整齊嚴肅”的精神和“其心收斂不容一物”的方法是實現德行合一的關鍵。“整齊嚴肅”作為“敬”的外在表現,是指道德主體防止外物亂其心志而保持的端正的言行與容貌。“其心收斂不容一物”作為“敬”的實踐方法,是指道德主體防止外在言行的放蕩而所持的堅定道德意志。真正的德行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活動[8],大學生以“整齊嚴肅”的精神和“其心收斂不容一物”的方法專注于德行合一的過程,則會使內養德性而向外施德行。因此,不斷改革高校德育工作,利用李退溪以“敬”合內外、一顯微的思想以期實現“德行合一”的德育目標。一方面,通過“整齊嚴肅”的精神使大學生自覺地將內在道德精神不斷地轉化為外在的道德行為,以內在道德理性規范外在的道德行為,從而形成道德習慣、提升道德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其心收斂不容一物”的方法規范外在的道德行為,以外在的道德行為深化內在的道德認識并堅定內在的道德信念,做到勤奮戒懼、慎獨慎微、精益求精,以內外兼修的方法積極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完善,是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9],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陣地,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教育,更要加強道德品質教育。李退溪的“敬”工夫倡導道德主體時刻保持清醒的道德理性和堅定的道德意志,以恭敬專一的精神狀態專注于自身德性修養。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借鑒李退溪“敬”工夫,引導大學生將“敬”工夫滲透于內在德性涵養與外在德行培養之中,通過發揮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意志力來形成好的道德品格和好的道德品行,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張立文.李退溪思想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5.
[2] 樂愛國.格物致知:朱子理學之“第一義”[J].諸子學刊,2009(6):410-411.
[3] 洪軍.韓國儒學史上的“四端七情”論辯——以退溪和栗谷為中心[J].哲學研究,2015(12):35-36.
[4] [韓]吳錫源.韓國儒學的義理思想[M].邢麗菊,趙甜甜,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195.
[5] 金香花.理心和會——李退溪的道德世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97.
[6] 李英粉.李退溪“天人合一”觀念探析 ——以《圣學十圖》為中心[J].學術交流,2020(3):46.
[7] 方熹,湯書波.德性涵養:高校道德教育的實然資源[J].大學教育科學,2017(4):71.
[8] 于欣.先秦儒家德育主體性思想的邏輯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116.
[9] 關健英.“國學通識課”的教學嘗試與育人導向——以“中華傳統美德概論”課程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106.
[責任編輯:張學玲]
收稿日期:2020-07-2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研究”(GJB1319130);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李退溪倫理思想研究”(YJSCX2018-010HLJU)
作者簡介:李英粉(197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博士研究生,黑龍江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