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學 于知艷 溫凱
摘 要:切實把高校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責任和神圣使命。加快推進以制度建設為核心的高校治理體系創新和治理效能提升,要抓住黨的領導是高校發展的最大政治優勢這一治理之本,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使命;保證高校治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方向,堅持人民立場系統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堅持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協同發力,形成高校依法辦學、從嚴治校的治理新格局;堅持以學術精神文化引領高校治理,以高校治理的文化品位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水平。
關鍵詞:高校;制度優勢;治理效能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2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1-0156-05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高校依法辦學、從嚴治校水平的現實需要。加快推進以制度建設為核心的高校治理體系創新和治理效能提升,需要聚焦部分高校存在的黨組織作用弱化、依法治校意識不強、學術文化與高校治理融合度不夠等問題的有效解決,進而明確黨的領導是高校發展的最大政治優勢、為人民服務是高校治理的根本宗旨,堅持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相協同、高校治理與學術文化相耦合,唱響把高校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主旋律。
一、治理之本:黨的領導是高校發展的政治優勢
新形勢下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卓有成效,但與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尚有差距,解決了諸如對黨的領導制度歷史演進與領導地位認知、思想政治建設、領導班子建設、機制體制建設等問題,才能從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明確加強黨對高校領導的合法性,牢牢把握黨對高校的領導權,更好地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使命。
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使命。培養接班人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直接關系到發揮高校制度優勢并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接班人的培養,在制定黨的教育方針時把德育放在首要核心地位,強調青年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并明確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1] 毛澤東同志認為,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從根本上說,就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不是后繼有人的問題,就是將來黨和國家的領導權能不能繼續掌握在無產階級革命家手中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子孫后代能不能沿著正確道路繼續前進的問題。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教育思想,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2]“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3] 強調各級黨政領導和學校要切實抓好新一代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提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4]對于學生來說“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5] 鄧小平站得高、望得遠,提出培養“三個面向”的“四有新人”。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尤其關注教育的“根本問題”“首要問題”,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問題。他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6]古今中外對教育的共識就是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7],大學在青年學生成長成才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8]保證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厘清高校辦學制度體系的演進,明確高校治理領導體制的政治屬性。大學是特殊生產組織,其社會職能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要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發展相適應。建國初期,我國高校實施“校長負責制”。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在一切高等學校中,應當實行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1978年頒布的《全國重點高校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確立了“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1990年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的通知》,明確高校領導體制,堅持黨委的領導地位,加強黨的建設,以保證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對高等學校的領導是重要保證,落實黨委對高校的領導地位是主線。縱觀我國高等教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無論從歷時態的變遷還是共時態的調整看,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都可以得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是完全正確的,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需要。
牢牢掌握黨對高校的領導權,發揮高校辦學治校的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9]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10]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事關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立場;把黨的領導真正落實到辦學治校各方面、事業發展各環節,不折不扣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記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做到永不褪色、決不變質。歷史經驗證明,能否牢固確立黨對高校的領導權,會給高校發展穩定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必須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在行動中具體踐行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這一高校辦學治校的重要遵循。一要堅持政治領導與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的辯證統一。黨對高校的領導權主要體現在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就其內涵實質而言,政治領導是根本保證,思想領導是前提基礎,組織領導是重要基石,三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是相互聯系、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高校黨委的政治領導事關高校辦學方向和發展走向,要把高校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守好育人初心、擔當育才使命。高校黨委的思想領導事關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指導實踐,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推動高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高校黨委的組織領導事關黨提出的工作任務在高校的貫徹落實,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學校、院系、教研室三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二要處理好全面領導與工作治理的關系。高校黨委要切實肩負起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抓班子、帶隊伍的全面領導職責,確保高校黨委的全面領導體現在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各方面、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上。同時,全面領導和工作治理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要落實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構建完善高校工作治理機制與體系,如,科學與民主的領導決策機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激勵機制、獎勤罰懶的全員競爭機制、內活外引的人才積累機制等。三要將主動領導與問題導向結合起來。牢牢掌握黨對高校的領導權,發揮高校辦學治校的政治優勢,這既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樹立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擔當,積極主動作為,聚焦辦學治校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社會熱點與焦點問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進一步增強依法辦學從嚴治校、提升內部治理科學化水平的危機感與緊迫感、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治理之源:為人民服務是高校治理的根本宗旨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現代化。“13億多人民走向現代化,無法循著規律化的路徑前進是極其危險的,找到中國語境下的治理規律,中國治國理政的成功關鍵還是把人民放在國家利益的首位。”[1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高校治理的根本宗旨。因此,我們應多從“辦人民滿意的大學”角度即在觀念轉變與制度建設方面推進的如何;政治要求與育人使命結合是否到位;服務學生發展質量的相關探索與改革夠不夠完善等方面反思,從而堅持人民立場,系統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保證高校治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方向。
保證高校治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方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文化追求是國家治理、社會變革的深切呼喚,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方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維護人民群眾的教育權益,這是高校依法辦學從嚴治校的價值追求。在高校制度建設的一切過程和各個層面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價值目標是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圍繞立德樹人使辦學治校有制可依、有規可循;在價值選擇上,要優化制度執行環境、保障制度執行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把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大學制度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價值評價要確定各專業、各學科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定位,立足師生多元化、個性化、人性化、動態化的發展需求與意愿,把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來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和維護師生根本利益作為價值評價標準;價值追求要彰顯師生至上,讓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成果為師生所共享、辦人民滿意的高校。
堅持人民立場系統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高校堅持人民立場與辦人民滿意大學相貫通,遵循社會發展、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規律,認真審視自己的辦學傳統與辦學特色,弘揚校園文化精神,切實將高校治理體系創新轉化為治理效能。為此,高校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辦學行為,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實現各種辦學資源的有效配置,完成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與工作任務;既要堅持黨性原則辦學治校,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把政治要求與育人使命統一起來;既要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學術制度體系辦學,又要增強教學管理、人事工作等行政制度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把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統一起來;既要發揮教代會制度作用,又要引導學生參與高校民主管理,把促進高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的規范發展與提升高校教育治理效能統一起來;既要用好既有教育管理制度的存量資源,又要抓好各項教育管理規制的增量建設,把傳承制度優勢與創新制度發展統一起來。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必須以人民滿意為尺度和標準。
高校治理效能重點體現為學生發展質量。考察高校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是考察學生發展質量,這是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質體現。高校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牢固樹立學生的中心地位,持續關注學生的發展質量,深入探索多元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實踐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的人才培新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能力素養、道德文化水平,使每一名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治理之基: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相協同
認真審視高校治理實際,還存在著對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結合認識不深刻、兩者結合沒有達到最佳效果;依法治校更多停留于感性認知層面、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不強等問題,堅持道德滋養法治與法律規范道德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推動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融入高校治理體系、形成治理成效的合力,這是高校高質量發展需要面對的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首先,依法治校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依法治校的觀念和行為,體現在高校的辦學行為要合法,落實在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培養的學生要知法、懂法、學法、用法,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合格公民。克服辦學治校中的各種消極現象,要解決思想問題、作風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2]“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3] 高校要強化法治思維、提高法治能力,健全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規則程序及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堅持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與制度創新,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從而實現高校治理與運行機制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使法律和規章制度在大學治理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使依法辦學、從嚴治校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保護,從而形成高校依法自主辦學、依法監督治理的治理新格局。
其次,以德治校是高校治理和發展的基礎。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治理的永恒力量,思想道德則是高校辦學治校的精神支柱。高校發展需要硬實力,也需要軟實力,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體現著高校綜合實力,兩者缺一不可。以德治校屬于軟實力范疇,就是要重視并加強高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大學文化建設等,這是鼓舞和激勵師生員工開拓進取、團結奮斗的道德文化基礎和精神力量源泉。以德治校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和核心價值觀導向,核心價值觀“在國家治理價值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地位,發揮著強大的價值整合、價值指導與價值引領作用,是支撐國家治理價值體系的強大支柱與鮮明旗幟。”[14] 為此,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治理價值作為切入點,注重教育理念的創新、辦學精神的培育、優良校風學風的養成、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大學文化氛圍的營造等,不斷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
第三,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協同發力是高校治理的本質反映。高校治理在以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治理的同時,也要用道德和文化精神力量來引領,需要法治和德治協同發力,這是高校治理走上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軌道的本質反映和真正體現。“如果說法治主要表現為社會的控制性治理力量,那么德治則將更多地承擔起引導性的治理職責。只有當控制性的法治力量與引導性的德治職責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補充支撐,一個良性運行的有序社會才能形成。”[15] 作為準繩的法律必須遵循,作為基石的道德必須重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6]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正確認識法治和德治在辦學治校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對依法辦學、依法治教的支撐作用,也要運用法規制度等解決思想道德體系建構中的突出問題,真正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這一高校治理的兩個輪子同步發展、高速運轉,互促互進、不斷優化組合。
四、治理之魂:高校治理以學術文化為邏輯起點
理順和協調好大學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學生權利之間的關系,是保證大學良性運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我們必須堅持高校治理以學術文化為邏輯起點,執著精神使命、崇尚學術自由,真正使“學術文化引領高校治理、高校治理培育學術文化”成為向上主流。作為社會文化高地、學術殿堂的大學,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繼承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高校文化建設,引領社會文化主流;突出學術文化特色,占據前沿學術領域,多出高質量學術成果,不斷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弘揚學術精神是高校治理的永恒主題。“現代大學不僅應當‘以人為本,還必須‘崇尚學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教學、學術自治的中心和知識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策源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現代大學成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人類最富有創造力的學術殿堂的重大使命。”[17] 高校學術精神,是對高校學術價值與意義的追求,體現學術的品位與活力,反映學術立場與態度、學術思想與行為、學術傳統與創新。高校以學術文化為邏輯起點,學術性成為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標志。學術性是高校的本質屬性,高校治理的核心功能是弘揚學術精神、培養高質量人才。從高校五項職能看,培養人才是學術傳承,科學研究是學術的發展,服務社會是學術的推廣與應用,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是對學術使命的文化定位。履行好高校職能,離不開學術治理與行政管理的互補與協調,需要多方參與、民主管理和發揮教授等學術人員的治學治校的智慧和作用。不同的發展歷程、不同的學科專業特色,造就了具有高校自身特質的學術精神;弘揚好這一特色鮮明的學術文化精神,需要通過制度予以確認,建立健全發揮其效能的制度保障機制。
高校內部治理本質上是一種“學術文化管理”。高校內部治理應是以行政管理方式的“剛性化”與以學術管理為內核的“柔性化”相互配合的完整運行體系。首先,從學術文化境界來理解高校治理。高校的學術性質決定了高校治理的學術品格,高校治理的文化品位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其次,高校治理是大學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機制。高校治理就是將影響高校文化形成與發展的諸如社會環境、辦學理念與精神、教育教學、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發展等各種要素,進行科學調配、有機整合,從而凝結、提升為特定的高校文化核心要素,使高校走在科學的發展道路上。可見,高校治理是具有鮮明學術文化特色的主體性活動,承載著高校發展的文化使命。第三,高校治理以構建大學文化特別是學術文化為已任。無論是教學與科研管理,還是學科與學位管理;無論是教師與學生管理,還是學習與生活管理;無論是行政與財務管理,還是設施與設備管理,都應以建設大學文化尤其是學術文化為邏輯起點,進行有效整合,不斷提升大學管理的文化品位與層次,促進大學管理與大學文化良性互動。
堅持以學術精神文化引領高校治理。“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18]“凡大學之使命有二:一是學生之訓練;二是學術之研究”。[19] 高校職能的多樣化發展表明,學術是大學的源頭活水,高校辦學治校必須把學術研究與發展學術放在重要位置。要遵循學術規律,尊重學術自由,為教師致力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學生全身心投入素質提高與能力提升創造條件;不斷拓展與完善學術組織功能,充分發揮校院兩級學術組織在強化學術權力中的作用;通過組建不同學科專業的學術群體,搭建學術梯隊,構筑學術精神培育、名師培養和青年才俊培植的發展平臺;根據形勢任務要求,建立健全學術管理的制度與規范,增強學術精神的自覺,使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與大學學術精神相一致;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一種濃厚的研究氛圍、一種深邃的探索精神、一種強烈的創新愿望,營造健康向上的學術環境。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3][4][5][12][13]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103,104,104,333,333.
[6][7][8]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9][10]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78,278.
[11] 劉須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58.
[14] 王莉.國家治理價值體系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119.
[15] 李蘭芬.當代中國德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1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3.
[17] 王冀生.大學文化哲學——大學文化既是一種存在更是一種信仰[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20.
[18][19] 劉智運.大學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8.
[責任編輯:孫 皓]
收稿日期:2020-07-0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委托項目“大學依法治校理論與實踐研究”(SJGZ20190051)
作者簡介:于成學(1968—),男,吉林松原人,黑龍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黑龍江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于知艷(1993—),女,黑龍江雞西人,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溫 凱(198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科技大學學校辦公室秘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