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中學

一篇議論文從整體結構上來說有這樣幾種:“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引—議—聯—結”“敘—析—評”等。我們所說的論證結構是議論文的主體部分(通常指“本論”)的結構形式,是指議論文在運用相關的論據材料分析或論證論點的過程中呈現出的段落內部或段與段之間的結構形式。常見的論證結構有四種:并列式論證結構、層進式論證結構、對比式論證結構、總分式論證結構。要讓論證結構出彩,就需要精心設計,揚長避短。根據不同的結構類型,可以在以下四個角度下功夫。
在論證思路中,將中心論點分解為幾個并列的分論點,分別進行闡述,這就是并列式。并列式結構是議論文寫作中經常采用的。并列式的優點在于具有鋪陳之美,頗似《詩經》中的重章疊唱,其缺點在于論證層次性有所不足。其特點是:各分論點平行列舉,依次闡述,互相之間沒有交叉,不可重復。在一些比較莊重、嚴肅的評論文章中,經常運用并列式來強調觀點。
如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中列出的黨八股的八條罪狀:
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
第二條罪狀是:裝腔作勢,借以嚇人。
第三條罪狀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
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
第五條罪狀是:甲乙丙丁,開中藥鋪。
第六條罪狀是:不負責任,到處害人。
第七條罪狀是:流毒全黨,妨害革命。
第八條罪狀是:傳播出去,禍國殃民。
這八條罪狀本身之間是并列的,但彼此并不交叉,而是從黨八股文章的內容、形式、根源、危害等角度進行分析。從中就可以看出運用并列式結構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分論點彼此之間沒有交叉,不能重復;二是分論點的表述需要精心雕琢,力求精彩;三是并列并不意味著在一個層面上滑行,而是要選擇不同的角度(什么是在一個層面上滑行?舉例來說,分論點為“堅持不懈可以鑄就輝煌”“堅持不懈可以獲取成功”“堅持不懈可以成就人生”,這三個分論點都是從成功學的角度來說的,意思差不多;還有如“科學家需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藝術家需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運動員需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三個分論點也是從成功學角度立論,只是主體或對象發生了變化,對“堅持不懈”的實質、原因并沒有深入的分析。這樣的分論點就屬于在一個層面上滑行)。
高考作文中也常有用得好的范例,如2020年高考全國I卷的優秀作文《劍鞘之清輝》中以“劍鞘”作比,擬了這樣三個分論點:
鍛造劍鞘,須不沒劍刃之材,使稀世名劍不負榮光。
修繕劍鞘,須契合劍刃之芒,使鋒利稀鐵不易挫傷。
抽去劍鞘,須靜待人事時機,使劍鞘分離游刃有余。
如何對待人才,運用三則比喻從三個角度提出了分論點,“鍛造”“修繕”“抽去”是與劍鞘有關的三個不同角度,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設喻人才遇到的三種不同情形,既圍繞中心又各有千秋。這種結合比喻論證來設計并列式結構的方法十分巧妙,我們可以多多借鑒。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積累一些相關聯的喻體,如:“小溪”“河流”“江海”;“月牙”“缺月”“滿月”;“棟梁”“橋梁”“連梁”;“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引路人”“帶頭人”“有心人”;等等。
層進式就是后面的論證是在前面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前后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層進式結構中各個層次、段落之間的前后順序有內在的緊密聯系,不能隨意變動。這種布局的好處是能反映出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層進式結構要想出彩,要先確定“層”,再寫好“進”。考慮到考場作文的特點,一般需要有三至四個層級,確定“層”時應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實到虛、由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等等。我們在分析某一問題時,應該遵循這樣的思路,先分析表面原因(涉及問題的各方),再分析背后的利益(心理)原因,然后就社會、文化等角度再分析問題根源。層進式結構出彩的關鍵在于“進”,因為“進”才能充分體現一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語文素養中“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的一個重要體現,所以只要“進”得好,必然分數高。“進”既要循序漸進,又要高歌猛進。循序漸進意味著要有足夠多的臺階,要符合讀者的閱讀能力;高歌猛進意味著層與層之間要有足夠大的跨越,不能讓人感覺是并列陳述。
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有這樣三個分論點: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
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聯想有善用聯想和誤用聯想。
首先指明咬文嚼字的實質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然后進一步指出原因,為什么說咬文嚼字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呢?因為更動了文字本身就是為了內容和形式,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思想情感改變而改變的;接著指出如何進行咬文嚼字,那就需要聯想,在接下來的文字中,朱光潛還進而從善用聯想和誤用聯想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這三個分論點之間就是一個層進式關系,第二個分論點是建立在第一個分論點基礎上的,第三個又是在第二個基礎上的更進一層。
當然,在考場上要迅速形成如此嚴密的邏輯比較困難,但我們至少可以在形式上構成層進關系,如2020年高考全國Ⅱ卷,甘肅一考生寫的《青年攜手,共創未來》中,就列了這樣三個分論點:
青年攜手,共創未來的基礎是大愛。
青年攜手,共創未來的實現是合作共贏。
青年攜手,共創未來的愿景是世界輝煌。
作者就“青年攜手,共創未來”,從“基礎”到“實現”,再到“愿景”,層次非常清晰,“進”得有理,讓人嘆服。“基礎”是根基,是最起碼的要求,所以是第一個分論點;“實現”是從理論走向實踐,將構想變為現實,這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愿景”是暢想未來,是目標,是還沒有實現的,當然是第三個分論點。
就大多數同學來說,喜歡從“個人”“集體”“國家”或者“自然”“社會”“心靈”等角度去擬分論點,這也是很好的“進”。不過建議同學們不要固定模式,而應當根據作文話題,合理地安排“進”,只要像甘肅的這名考生一樣拉開分論點之間的距離即可。
對比式是在闡述和論證論點的過程中,在主體部分選用論據時進行對照比較,它是將論證內容構成正反對比或相關比較的關系。具體的安排是把兩種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對比,或者用一種事物或意思與另一種事物或意思作比較。它的好處是布局上對比鮮明,主次明確,論點突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比的人或事物的確立和對比點的尋找都必須合理,不能看似對立,其實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就像驢唇不對馬嘴,例如將科學家的執著精神和學生的學習不認真進行對比是沒有意義的。一般來說,運用對比式能夠更好地體現考生的對比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而這樣的思維能力在作文評分標準中就屬于“發展等級”。
網文《強者互幫,弱者互撕》中對比式論證結構就用得非常好,從題目就可以看得出來,“強者”和“弱者”對比,“互幫”和“互撕”對比。來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人與人之間,總是相互關聯,利他的本質,正是互利。很多時候,為別人搭橋,其實也是在為自己鋪路。
2019年的電影春節檔,佳片云集,競爭激烈。同日上映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卻“相處”得頗為融洽。
郭帆、寧浩、韓寒三個導演,在微信上互相鼓勵,甚至在朋友圈為彼此的影片宣傳。《流浪地球》拍攝過半時,因為投資方臨時撤資,一度面臨資金鏈斷裂的窘境。寧浩得知后,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拍攝場地、服裝借給了郭帆團隊。看到同行們如此互幫互助、惺惺相惜,導演饒曉志發文感慨:“春節檔是競爭也是共贏,電影人的團結就是春天的來臨。”
就像古人常說的:“利者,義之和也。”云映日而成霞,泉掛巖而成瀑。真正的強者,懂得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相映生輝。弱者互撕,寸步難行。
看過一個“螃蟹效應”,頗有意思。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進竹簍里,它很快就能爬出來。但在簍子里放進兩只以上的螃蟹,就一只也出不來。
因為下面的螃蟹,會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環往復,最后誰也爬不出竹簍。
就像那句老話說的:“上等人幫人,中等人擠人,下等人踩人。”生活中,太多人為心魔所困,硬生生活成了竹簍中的螃蟹。
文章先是以“人與人之間,總是相互關聯,利他的本質,正是互利。很多時候,為別人搭橋,其實也是在為自己鋪路”為分論點,并舉《流浪地球》等論據,然后和“螃蟹效應”作對比,“因為下面的螃蟹,會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環往復,最后誰也爬不出竹簍”,從而說明合作共贏的重要。
2019年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鑼在市井琴在山》與上文則有異曲同工之妙,“鑼”與“琴”兩種不同風格的樂器(一個世俗,一個高雅)應當身處兩個不同的地方“市井”和“山”,作者將這兩者進行對比,從而說明“物各有性”。
是的,古琴的清新寡淡與鑼鼓的濃油赤醬,各自代表著一雅一俗兩個極端。它們在這片天空下對立卻融洽地共存下來,在無數個像這樣的傍晚和像這樣的小街里,慰藉人們的心或胃。雅俗之間,雖然意趣迥然相異,但個中精彩,都為這個雅俗共賞的世界增添了一個動人的維度。
想起羅素的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如此看來,雅與俗看著水火不容你死我活,本質上不過是人間百態中的兩態、人間百味里的兩味,都是一片不容錯失的風景。想也是,倘若世上全是性格孤傲狷介骨頭硬到硌牙的名士,或全是市儈俗惡面目可憎的俗人,人間這席菜該有多索然無味也!
由是,既然雅者俗者不必你死我活,選擇雅或俗便不是一種道德高低的烙印,而是一時一地,順乎情景的選擇——在山則撫琴動操,游心太玄;在市則鑼鼓交作,煙火暖情。由俗而雅不是飛躍,由雅即俗也不算變節。你且看文風浩蕩一代儒將范文正公,不也在煙花柳巷留下了幾多風流韻事;再看那一手墨竹“冗繁削盡留清瘦”的鄭板橋,瀟瀟而立好一把君子風骨,亦作“恨不得狗生八足耳”的孟浪之言……重要的,從來只是雅得精致,俗得出彩。
在這幾段文字中,作者一直在將琴與鑼、雅與俗對立著寫,對立并不意味著你死我活,對立只是為了更好地彰顯各自的特點,正如作者最后說的“雅得精致,俗得出彩”。其實,如果作文話題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材料中有明顯的對比反差,那么采用對比式結構就很容易出彩。2019年高考江蘇卷作文材料中“物各有性”就明顯考慮對比反差,除了琴與鑼,我們還可以想起水(冰)與火、山與水、春蘭與秋菊等。
總分式就是在論證的段落、層次結構中引入總說和分說關系的論證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能使論證內容綱目清晰,層次井然。總分式一般有“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形式,其“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層進式或對比式。所以,“總分式”要想出彩,關鍵在于:“總”要能統領“分”;“分”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論證中心論點,同時與“總”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性。就好比三根柱子支撐起的建筑,如果上面的建筑不夠穩重,三根柱子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如果三根柱子中有一根不夠結實或長度不合要求,建筑也容易倒塌。
如蘇洵的《六國論》,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而六國從是否賂秦的角度來說,就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賂秦的,一種是不賂秦的;六國從最終的結局來說又都是一樣的,即賂秦也滅亡,不賂秦也滅亡。所以作者的兩個分論點分別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樣,兩個分論點就比較周全了,文章也顯得綱舉目張,思路清晰,論證有力。
2020年高考全國Ⅲ卷的優秀作文《雙眼自將秋水洗》也是運用了總分結構,文章先指出:
人的一生面臨著許多誘惑,它們如同潘多拉的魔盒,如同裹著砒霜的蜜糖,會蒙蔽我們的雙眼,麻痹我們的神經。只有擦亮眼睛,找到觀照自我、看清世界的鏡子,才能為自己畫好像。
然后分別從“一曰守住心靈契約”“二曰窺探社會,折射自我”“三曰終日乾乾,與時代偕行”三個角度展開。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分論點在支撐中心論點這一要求上還是或多或少存在問題的。三個分論點中最符合中心論點“雙眼自將秋水洗”(“擦亮眼睛,找到觀照自我、看清世界的鏡子”)的應該是第二個分論點“窺探社會,折射自我”,而另外兩個分論點與中心論點的關系就不很明確。其實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擦亮眼睛,看清自己的內心”“擦亮眼睛,看清身邊的社會”“擦亮眼睛,看清生活的時代”。所以說,運用總分式結構時,一定要注意總與分之間的密切關系。

“本論”是一篇議論文的核心內容,為了使議論更加清晰、全面、深入,就要選擇恰當的論證結構。一般來說,如果話題涉及幾個方面,可以考慮并列式;如果話題中的核心概念可以由淺入深地分析出幾層意思,可以考慮層進式;如果中心論點明顯有概念上的反差或認識上的誤區,可以考慮對比式;如果中心論點需要拆解成兩三個方面,可以考慮總分式。一句話,沒有最好的論證結構,只有最適合的論證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