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李廣玲,張 揚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鏡介入診療中心,鄭州 450000)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是治療和診斷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電子支氣管鏡在插入過程中會刺激患者呼吸道,引起患者氣憋、咳嗽、血壓增高、呼吸急促等癥狀,從而增加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操作難度,若此時患者緊張、不配合可增加呼吸道黏膜損傷及出血、喉痙攣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既往臨床上多予以常規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相關知識的了解度,改善患者心理防御機制狀態,但干預后患者喉頭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并未明顯降低[1]。放松訓練是一種將機體緊張狀態松弛下來的訓練方法,具有消除緊張和松弛肌肉的作用。但其應用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患者中是否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命體征,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尚需進一步研究。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放松訓練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患者生命體征及心理防御機制狀態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河南省人民醫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患者105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53例,男26例、女27例,年齡33~62歲、平均(49.52±5.83)歲,病程1~10個月、平均(4.52±1.34)個月;對照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齡33~62歲、平均(48.95±5.87)歲,病程1~10個月、平均(4.41±1.23)個月。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入選標準:1)符合《電子支氣管鏡的臨床應用》中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適應證[2];2)檢查術前生命體征平穩。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2)依從性差、不配合檢查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和認知干預,具體方法:向患者講解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方法、檢查術中配合方法、術后注意事項等。干預至患者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
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增加放松訓練,具體方法:在舒緩的音樂背景中患者取半臥位,雙手自然置于體側,雙腿伸直,微閉雙眼。指導患者緩慢進行3次深呼吸,在音樂的引導下繃緊、放松14組核心肌群。訓練步驟為:囑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要放松的一組肌群上,繃緊肌肉50 s,隨后放松肌肉。使患者感受緊張和放松的不同感覺,并掌握放松的方法。每天2次,每次20~30 min。干預至患者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并觀察3 d。
觀察2組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生命體征變化、心理防御機制狀態及并發癥發生率。1)生命體征:使用邁瑞uMEC7心電監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測量患者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呼吸、心率、收縮壓水平。2)心理防御機制狀態:于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使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總分<7分為正常;總分7~17分為可能有抑郁;總分>17~24分為肯定有抑郁癥;總分>24分為嚴重抑郁癥[3]。3)并發癥發生率:記錄2組檢查后30 min~3 d內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病例數×100%。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呼吸、心率及收縮壓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 HAMD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心理防御狀態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將支氣管鏡置入鼻或口經過聲門進入下呼吸道,直接觀察呼吸道病變的檢查和治療的手段。其作為侵入性操作,對患者呼吸道刺激較大,且患者在整個檢查過程中處意識清醒狀態,易引起其產生緊張、恐懼等心理防御機制狀態,影響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順利進行。提高患者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相關知識的了解度,緩解患者心理防御機制狀態是確保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順利進行的關鍵。目前臨床上多予以常規健康宣教,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其干預后患者心理防御機制狀態無明顯緩解[4]。放松訓練是一種以放松肌肉為直接目的的訓練方式,其最終目的是使患者達到心理上的松弛,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將其應用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住院患者中或可緩解患者心理防御機制狀態。
放松訓練是一種集音樂、心理學、康復醫學為一體的新興訓練方式。利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調整患者注意力,指導患者深呼吸,并配合肌肉放松訓練。訓練后患者大腦處于松靜狀態,更容易接受語言誘導,產生健康教育內容期待的行為意向,降低患者對電子支氣管檢查的緊張、恐懼等心理應激機制狀態[5-6]。
多數患者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缺乏了解,導致其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加之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為侵入性操作,常引起患者呼吸、心率及收縮壓升高。在本研究中經干預后觀察組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呼吸、心率及收縮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放松訓練應用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中能有效降低患者呼吸、心率及收縮壓。筆者分析其可能的機制為:放松訓練通過音樂配合肌肉放松訓練幫助患者進入一種放松狀態,具有簡單易操作、患者可隨時隨地自行進行訓練、不增加醫務人員工作量等特點,訓練可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調節患者呼吸系統,減輕心血管內分泌等緊張生理反應,達到生理、心理、情緒的整合,緩解患者因緊張、恐懼心理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心率及收縮壓升高,從而有效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患者因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緊張、恐懼心理,逐漸延伸為焦慮、抑郁情緒。HAMD是臨床上評定抑郁狀態時應用最為普遍的量表,具操作簡單、準確性高等特點。本研究中觀察組檢查前及檢查后30 min 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放松訓練應用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應激機制狀態。可能與放松訓練可促使患者有意識地控制心理活動、平衡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活動,緩解緊張與恐懼情緒,使交感神經活動水平降低,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平衡患者生命體征,緩解由呼吸、心率及收縮壓升高引起的患者抑郁情緒。放松訓練還可引起皮質醇分泌降低,促進5-羥色胺的代謝,減輕生理性負性情緒,同時放松訓練可減少皮質后扣帶皮層、大腦上回及額下回活動,此活動區與自我覺知及注意力相關,降低該區域活動可降低患者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注意力和自我覺知,使患者無暇顧及或較少關注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相關操作,從而有效改善患者檢查前30 min抑郁心理狀態,降低檢查后30 min HAMD評分。
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放松訓練應用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中能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與許夢軒[7]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放松訓練能夠穩定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緩解患者心理應激機制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