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麗玲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南昌 330006)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Hochschild于1983年在《情緒管理的探索》一書中提出,服務性行業的工作人員付出的勞動不僅包括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兩種類型,也應該有第三種類型的勞動,即情緒勞動[1]。護理職業作為醫療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情緒勞動密集的行業。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既要付出大量體力、腦力勞動,也要付出越來越多的情緒勞動[2]。盡管情緒勞動可以融洽護士和患者及其家屬間的關系,對護士的臨床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有助于提高工作績效[3],但持久的、不恰當的情緒勞動也會對護士身心造成消極影響,導致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倦怠感加重[4]。ICU護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面對各類危重癥患者,不僅需要長期保持高度警覺狀態,還要做好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這些使得ICU護士工作倦怠感要高于其他臨床科室護士[5]。如何改善ICU護士身心健康狀態,降低其工作倦怠感是護理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以ICU護士為研究對象,調查其情緒勞動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以期為護理管理者制定相關策略提供參考和依據。
2019年6—7月,采用便利抽樣法對南昌市3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昌市第一醫院)的202名自愿參與本研究的ICU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注冊護士且在ICU工作1年以上。排除標準:外出學習或因病、事假無法參與者。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ICU護士性別、年齡、工作年限、職稱、學歷、每月夜班數、臨床帶教情況、是否為ICU專科護士、所屬關系及婚姻狀況。
2)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信念、行為調查問卷。研究者以知信行理論為基礎[6],在查閱相關文獻[7-11]后,請相關專家函詢修改形成。調查問卷包含3個維度,21個條目,分別為知識維度(10個條目)、信念維度(5個條目)、行為維度(6個條目)。知識維度包含情緒勞動概念、情緒勞動策略、策略內涵、策略作用、情緒勞動對機體影響5個方面,均為單選題,答對1分,答錯0分,總分10分,正確率≥60%為合格,分值越高表示護士情緒勞動的認知水平越高。信念維度包括對不同情緒勞動策略的認知、對積極情緒勞動策略的認同、是否愿意接受情緒勞動知識培訓等,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一般”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其中第2項為反向計分。總分為5~25分,分值越高表示護士積極情緒勞動策略的信念越好,接受情緒勞動知識培訓意愿越高。行為維度是指ICU護士在日常工作中情緒勞動的情況,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從來如此”5分,“經常”4分,“有時”3分,“偶爾”2分,“從不”1分,其中4、6項為反向計分,分值范圍為6~30分,分值越高表示ICU護士情緒勞動行為越好。邀請5名相關領域專家對問卷進行評議,其中3名ICU護理專家(護理部主任1名、ICU護士長2名)、1名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1名統計學教授,經評議問卷內容效度為0.86。隨機抽取30名ICU護士進行預調查,測得知識、信念、行為3個維度的克朗巴哈系數分別為0.73、0.81、0.79,總問卷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85,說明問卷信效度較好。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現場發放并收回問卷,填寫前向研究對象詳細講解本次調查的目的、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問卷以不記名的方式自行填寫,填寫時間為10~15 min。研究者及時核查、剔除無效問卷,以保證問卷填寫質量。共發放問卷210份,回收問卷210份,其中有效問卷202份,有效率為96.19%。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統計描述采用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統計描述采用頻數、百分比,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ICU護士對情緒勞動知識、信念及行為的影響因素采用逐步多元線性回歸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信念和行為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2.1.1 ICU護士情緒勞動的知識得分
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得分為2~10分[(6.21±1.45)分,合格人數為126名(62.38%)]。排名前3位的條目為情緒勞動概念(正確率為94.55%)、情緒勞動積極影響(正確率為89.7%)、真實情緒表現(正確率為73.76%);排名后3位的條目為情緒勞動不包括情緒調節策略(正確率為57.43%)、表層扮演內涵(正確率為33.17%)、深層扮演內涵(正確率為32.18%)。
2.1.2 ICU護士情緒勞動的信念得分
ICU護士情緒勞動信念得分為15~25(19.74±2.33)分。其中,187名(92.57%)護士認可情緒勞動的重要性。得分最低的3個條目依次為“有效的培訓有助于護理人員對情緒進行積極管理”“應該定期組織情緒勞動相關知識培訓”“情緒勞動策略的選擇僅與年齡、性別、人格特質、情緒智力等個人因素相關,與其他因素無關(反向計分)”,條目依次得分為(4.13±0.71)分、(4.05±0.76)分、(3.09±1.21)分。
2.1.3 ICU護士情緒勞動的行為得分情況
ICU護士情緒勞動行為得分為14~29(20.06±2.86)分。得分最低的3個條目依次為“若組織未進行情緒勞動相關培訓,我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及技巧”“在產生負性情緒時,我總是表現自己的真實情緒(反向計分)”“在產生負性情緒時,我會展現出工作時應有的情緒表現,但不會改變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反向計分)”,條目依次得分為(3.1±0.97)分、(3.03±0.85)分、(2.86±0.87)分。

表1 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信念和行為的單因素分析 分
以知識、信念及行為得分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α進入=0.05,α剔除=0.10),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學歷、職稱及工作年限是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的影響因素(P<0.001);年齡及是否為專科護士是ICU護士情緒勞動信念的影響因素(P<0.001);是否帶教及是否為專科護士是ICU護士情緒勞動行為的影響因素(P<0.001),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表

表3 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信念和行為的多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得分為(6.21±1.45))分,合格者占62.38%,表明ICU護士情緒勞動知識水平偏低,這與陶偉等研究結果一致[12]。對各條目進一步分析發現,ICU護士對情緒勞動概念、情緒勞動積極影響及真實情緒表現維度內涵掌握較好,但對情緒勞動策略、深層扮演內涵及表層扮演內涵掌握較差。這可能與ICU護理人員鮮少接受情緒勞動相關培訓有關。本研究調查的3所醫院均未組織過情緒管理相關知識培訓,通過其他途徑接觸過情緒勞動相關知識者僅占22.16%,可見現階段ICU護士關于情緒勞動相關知識缺乏教育培訓,管理者應引起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92.57%的護士認同情緒勞動重要性,87.62%的護士認可“恰當的情緒勞動策略有利于護理人員身心健康”,但是ICU護士情緒勞動的行為一般。有研究指出影響護士情緒勞動的因素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性格特征、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組織承諾等[2],此外,護士對患者護理的時間、方式也會影響護士的情緒表現。ICU以收治病情危重多變的患者為主,護士工作壓力大,需長期處于高度警覺狀態,這使得ICU護士更傾向于通過表層扮演,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以符合工作要求。然而研究顯示護士運用的表層扮演越多,職業倦怠感越高,深層扮演和自然情緒表達越多,職業倦怠感越低[4]。護理管理者需重視ICU護士工作的特殊性,創建和諧工作氛圍,鼓勵護士合理宣泄情緒,加強同事間的互相幫助和支持,轉變護士工作心態,減少負性情緒體驗。
ICU護士情緒勞動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其學歷、職稱及工作年齡成正相關,這與劉衛云等[13-14]的研究結論一致。學歷、職稱低的護士,工作中可能主要精力集中于患者的生理護理方面,對心理護理關注較少,故而欠缺主動了解情緒勞動相關知識的意識。學歷、職稱高的護士,學習經驗及知識面相對廣闊,接觸相關知識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對于情緒勞動知識的了解會更多。工作年限長的護士,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掌握了更多的情緒管理經驗和技巧,更能夠去應對一些意外的事件[15]。建議護理管理者需更注重學歷偏低、資歷較淺ICU護士的情緒勞動相關知識培訓,增加其相關知識的儲備,從而提升其情緒勞動能力。
ICU專科護士對情緒勞動的信念、行為得分較高,可能是因為ICU專科護士經過系統的專科培訓,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16],可以對負性情緒進行更好的管理。但朱永健[17]提出,目前國內專科護士培訓更側重培養其專業技能,未系統考慮護士自身心理情緒等發展,ICU專科護士的情緒勞動更多來源于自身經驗,而非經過系統的培訓,提示護理管理者應關注ICU專科護士情緒勞動能力的培養,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核心引領作用。
本研究表明,ICU護士情緒勞動信念較好,知識及行為一般,均有待提高。護理管理者應重視并強化ICU護士情緒勞動教育培訓,提高ICU護士情緒管理能力,減少負性情緒,改善其身心健康狀態,降低其工作倦怠感。本研究僅抽取了南昌市3所醫院的202名ICU護士進行調查,樣本覆蓋面不足;且調查問卷為研究者自行編制,信、效度需要進一步驗證。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在進一步完善問卷的基礎上,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抽樣調查,使結果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