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麗,王小兵,秦麗娜
(江西省皮膚病專科醫院皮膚科,南昌 330000)
白癜風是一種原發性的、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黏膜色素脫失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皮膚病。白癜風為多因性疾病,療程長,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本研究對臨床初次確診為白癜風的402例患者進行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以期為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提供參考。
選擇2019年1—5月在江西省皮膚病專科醫院門診初次經臨床確診的白癜風病例402例為研究對象,以《中國臨床皮膚病學》[1]《白癜風治療共識(2018版)》[2]診斷標準,排除單純糠疹、老年性白斑、花斑糠疹、貧血痣和暈痣等其他色素減退性疾病。
采集患者流行病學資料,記錄在門診電子病歷中,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發病情況、發病部位以及發病的地區構成等臨床流行病學資料。

402例白癜風患者中,男217例(54%),女185例(46%),男:女=1.17:1.00,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1~84歲,平均(28.10±18.75)歲。
發病年齡1~84歲,平均(25.95±18.27)歲,男性平均發病年齡(25.71±18.36)歲,女性平均發病年齡(26.23±18.22)歲,兩者發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83,P>0.05)。首次發病年齡在10~19歲的患者最多(26.4%),60歲以上患者最少(5.5%),發病年齡在20歲以下的192例(47.8%),見表1。

表1 402例白癜風患者發病年齡分布
病程1周~40年,平均(2.19±4.26)年,其中≤1年282例(70.1%)。
1)臨床分型:非節段型362例(90.0%),節段型14例(3.5%),未定類型20例(5.0%),混合型6例(1.5%)。
2)發病部位主要為面部,占比50%(201/402),見表2。
按照江西省行政區域規劃,分為11個地市,白癜風患者地區來源主要為南昌本地(54.2%,218/402),見表3。
本研究對江西省皮膚病專科醫院門診402例白癜風患者臨床流行病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首次發病年齡、病程、臨床分型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對于制定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白癜風是一種療程較長的皮膚病,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現代醫學對該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遺傳因素、神經精神因素、自身免疫、氧化應激等均參與其發生發展,因此白癜風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402例白癜風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17:1.00,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國內的研究[3-6]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患者發病年齡為(25.95±18.27)歲,男性和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童學婭等[7]報道的243例白癜風患者發病年齡接近。本研究結果顯示,首次發病年齡為10~19歲的患者最多(26.4%),1~19歲患者占比47.8%。本研究中患者病程為(2.19±4.26)年,與童學婭等[7]報道的243例白癜風患者平均病程接近。
臨床特征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白癜風患者以非節段型為主(90%)。發病部位主要為面部(50%),與國內外研究[3,5,7]結果一致。面部為皮膚暴露部位,該部位容易受到紫外線照射,黑素細胞易受到損耗,同時面部又是影響美觀主要位置。因此,針對白癜風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應采取必要的防曬措施,以減輕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
就診患者地區構成方面,主要以南昌市為主(54.2%),離醫院地理位置越遠的地市占比越少,省外患者為在昌學習或者工作人員,這可能與患者一般偏向于就近診療的習慣有關。
白癜風是一種多因素參與的慢性進行性的疾病[8-10],本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應進一步調查患者家族史發病情況,患者伴發疾病情況,篩查甲狀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況[11]。本院將根據本研究調查情況,除了應用物理光療法(308準分子光等)、自體表皮移植、他克莫司軟膏治療手段外,進一步加強患者健康行為指導,以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白癜風發病性別無明顯差異,發病年齡亦與性別無明顯相關性,好發年齡為10~19歲,發病類型以非節段型為主,主要發病部位是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