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慧,向 勇
荷球課程的運動教育模式建構
牛 慧,向 勇
四川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荷球(Korfball)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項男女同場競技的非隔網團體球類項目。通過文獻資料法、觀察試驗、采訪調研,認為荷球課程擯棄傳統的教學方式而采用“運動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凸現這項運動的育人價值。本文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理論,結合我國國情及荷球運動的特點,以賽為紐帶,將“教、學、練、賽”4個環節融入“荷球運動季”的“季前、正式比賽、季后”3個部分,建構荷球課程運動教育新模式。
運動教育;運動教育模式;荷球;課程建構
運動教育模式在新世紀初被引入我國,時間相對較晚,它既可以被看做一種課程模式,區別于常規課堂的組織形式,同時也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在傳授技術技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體驗感及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我國傳統體育教學以體育教師為教學中的主角,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以鍛煉身體為輔,過分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單項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在運動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感,較少強調對待運動的態度以及如何通過讓學生參與運動去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荷球(Korfball)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項男女同場競技的非隔網團體球類項目,規則的特殊性也賦予了項目本身更多的育人價值屬性,其原理哲學是追求改革,強調男女平等:即主張兩性在參與運動時的機會和條件是相等的。運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會對展現荷球特有的運動魅力及價值功能的發揮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荷球課程需要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加以開展。
荷球(Korfball)是1902年由一位荷蘭籍教師Nico Broekhuysen,從一項游戲中得到靈感于是有了現代荷球運動的原始概念。荷球大小跟足球一樣,比足球略重;荷球倡導的原理是男女平等:即主張兩性在參與運動時的機會和條件是相等的。荷球適合任何年齡的男女參與,場地器材簡單,只需有球柱、球框和一片平坦的空場地即可進行。
荷球不能運球與持球跑,只有通過隊友之間的配合,擺脫防守,才能進行投籃或上籃得分,荷球比賽中是不會出現像籃球比賽中的個人單打、足球比賽中的單刀直入等現象的;合法防守位置即:當防守隊員處在合法防守位置時,進攻方得分無效,這便大大降低了因身材條件所帶來的差異;荷球是一項策略性運動,不允許有過分的身體對抗和身體接觸,講求“靈動”“技巧”,參與者在運動過程中發生運動損傷的幾率也會大大降低;荷球講求男女平等,共同參與,不能異性防守,并且不能兩人防守一人。男女同場競技的項目特點,男女隊員都可根據自身性別、心理優勢在賽場上與對手展開博弈,荷球運動中的趣味性也因此變得更加濃厚。
直到今年7月份,我國第一部荷球訓練教材問世,在此之前我國開展荷球課程的高校及中小學均沒有可參考的荷球教材。加之,我國大部分荷球課程的教師并非荷球專業科班出身,沒有真正參與荷球訓練和比賽的經驗,對荷球運動的理解較為淺顯,因此在教學中不能根據荷球的價值、特點開發相關的教學方法。在與部分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荷球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荷球技戰術,忽略荷球在“育人”上的功能。荷球中的技戰術相對簡單,參與者較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打折扣對項目參與的積極性也會下降[2]。筆者在XX大學的實地考察中還發現,在為期一學期的荷球課程中,教師所教內容以荷球的發展與基本技術為主,對荷球的戰術講解較少,也使得學生在荷球課程結束后,只是了解了該項目,但不會打荷球。同時在觀察學校組織的荷球比賽后,發現學生甚至對荷球的規則和基本技術未吃透、未學會。荷球教師的師資問題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應用,導致荷球課程的開展不夠深入,學生對荷球魅力的體驗感不足,更不能發揮荷球對學生心理及社會適應性上的良好作用。因此荷球課程需要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加以開展。
運動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西登托普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提出的,經過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改進,現已具備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具體形式為教師一方面作為指導者,另一方面以同伴的身份與學生一起互動完成課堂任務。學生通過分組、輪流扮演不同運動過程中的不同角色的組織形式,在游戲、比賽中學習,開展不同單元的運動季。教學主線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參與競賽,在真實的運動情境中充分參與,體驗不同角色的賽場職能,體會其中樂趣并通過經歷和思考有所收獲,以培養學生運動能力、運動素養和運動熱情為教學目的的體育教學模式。所謂有運動能力的參與者,除了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技能,還要在運動過程中,能夠成功地調取運動所需的知識應用于賽場。有運動素養的人是指能夠掌握運動的基本規則和禮儀,體驗運動樂趣,不僅能參與運動,而且在觀看比賽等活動時能夠成為具有專業素養的觀眾。熱情的運動參與者是指對待不同的運動文化,都能夠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汲取不同運動項目的文化優勢,使優秀的運動文化得以繼承、創新和發展,同時,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1,5,10]。
運動教育模式有6個主要特征:運動季、團隊聯盟小組、正規比賽、最終比賽、成績記錄和慶祝活動。整個模式的核心概念是“運動季”。美國學者Michael W.Metzler認為,“在一個完整的“運動季”中,需涵蓋最初的練習期、學習技能與比賽并行的季前賽期、學生具備技術后正式比賽期及將比賽情境擴大后的季后賽期,多環節的教學任務則需要有足夠的課時量來支撐,因此一個賽季應至少20節課。”[3]而臺灣學者廖智倩認為“一個“運動季”通常包括開始的季前期、學習過程中的競賽期和最后的決賽期,為了讓學生對某一項運動項目的技能熟練掌握,對規則充分了解、對價值加深認知,豐富運動經驗,則需要更長的活動單元,課時長度約為常規課堂的2~3倍。”[4]由此可見,運動教育模式具有多個教學環節,來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之外更多更全面的人格塑造,因此相較于傳統體育教學在教學單元上要求更長。
通過比較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實施特點、教學目標、指導思想、遵循規律、理論來源(表1)[5]發現,運動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學生享受樂趣、鍛煉身體、錘煉意志、健全人格。

表1 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
4.1.1 荷球課程的宏觀教學目標 結合荷球項目的運動特點和其特殊規則特點所帶來的價值功能,通過運動教育模式在課程中的運用,可明確荷球課程的教學目標:通過荷球運動季中的競賽,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運動過程中的抗壓能力,使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在日常課堂競賽中給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在賽場拼搏到底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個人和社會責任感,并貫穿至日常的社會生活中。
4.1.2 荷球課程的微觀教學目標 為了培養更多有運動能力的參與者,讓學生成為有運動素養的人,在荷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把讓學生感受荷球運動的魅力,建立男女同學間相互包容、相互鼓勵的深厚友誼,提升女生在男女同場比賽時的自豪感,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了解荷球運動的起源及現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概況、規則特點,以及項目所蘊含的文化、本身的原理哲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荷球技術,例如V型投籃、行進間單手上籃、防守步伐等;教授基本的戰術體系,例如“2-1-1”戰術等,使學生能夠對荷球運動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意識,并可以在比賽中執行戰術作為教學目標。
結合運動教育模式的目的和特征,通過分析推理出運動教育模式的荷球課程教學過程(見圖1)[5]。

圖1 荷球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過程
“運動季”是運動教育模式的核心概念,在本研究所構建的荷球運動季中,一個完整的荷球教學運動季被分為不同的單元,每個單元教學內容和側重點都不相同,因此能將整個運動季完整串聯的主線則是比賽。根據運動季的階段劃分,依據我國國情及荷球項目的自身特點,可將荷球課程教學中的整個運動季劃分為3個階段,4個模塊。3個階段即“季前賽”“正式比賽”“季后賽”,4個模塊即“教學模塊”“學習模塊”“練習模塊”“賽事模塊”。將“教、學、練、賽”融入荷球運動季中的各個階段,將大大小小的比賽融入各個模塊,更好的完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各階段具體劃分見圖2。
4.3.1 季前賽階段 教學模塊和學習模塊主要為荷球的運動發展概況、文化內涵、規則特點以及荷球的基本技戰術,在“教”、“學”后,將班級分為各個實力水平相當的若干組(每組一般為4男4女),并在“練”時將每組分為兩個小組(以2男2女為一組),將男女合作、平等的荷球理念貫穿到每個環節,通過“1 v1”“2 v2”“4 v4”的比賽形式,組織組內進行技戰術比拼,使每名小組成員都能掌握技戰術,同時可調動同學間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通過組間“賽”檢驗各組“練”的實際情況。在“賽”中均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荷球基本知識搶答、小組間半場“4 v4”交流賽,增強各個隊伍內部的團隊凝聚力,促進隊伍間交流,讓學生通過比賽過程獲得團隊歸屬感,同時對失利組和獲勝組進行引導,與學生一起分析導致勝敗的場內外各種因素,使學生學會反思總結。

圖2 荷球運動季各階段任務劃分
4.3.2 正式比賽階段 正式比賽階段的“教”與“學”模塊,主要是讓學生參與比賽這個“社會情境”中的各個角色(裁判、記錄員、運動員、隊長等),通過體驗在比賽中充當運動員、記分員、啦啦隊、裁判員甚至教練等不同的角色,明確賽場各個角色的職責,使學生學會團隊協作,懂得承擔個人責任;“練習模塊”主要是針對比賽進行技戰術的演練,同時明確不同角色的職責,學會從練習賽中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賽事模塊”通過分組循環或其他賽制進行半場4V4的比賽,要求每位隊員都要上場參與比賽,不讓任何一位隊員“拖后腿”,只有整體實力的提高才能獲得比賽的勝利。通過這一形式讓學生學會包容、理解。
4.3.3 季后階段 進行比賽的決賽階段,模擬國際大賽的儀式,增加入場式、組織拉拉隊等,營造比賽氛圍,提升運動員及觀眾的比賽熱情;比賽結束后,由各組組長針對比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評價;通過比賽的數據統計,評定出每隊的“最佳得分手”“最佳搭檔”“最佳團隊”等,進行頒獎和慶祝。各班決出的冠亞軍,并不代表“季后階段”比賽的結束,而是“季后階段”比賽的真正開始,將“小社會情境”中的所學所感,繼續延伸到“更大的社會情境”。將荷球課每個班的冠亞軍重新進行分組進行比賽,最終決出本學期荷球課的“冠軍班”。通過季后階段的比賽延伸,讓學生體會更大社會情境里的賽事規模,增強學生的“團隊認同感”和“班級歸屬感”,通過各形式的公平競爭,培養學生接受結果、享受成敗,使社會適應力得到提高。
結合我國國情及荷球運動的特點,將“教、學、練、賽”融入運動季中,構建“荷球運動季”。比賽作為貫穿運動季的主線,通過對“荷球運動季”中各階段比賽組織及任務的劃分,實現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目標。
[1] 尚力沛.美國賦權運動模式概述及在我國學校體育課程中的構建與設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6):61~66.
[2] 傅振磊.荷球運動教學疑惑解析[J].體育科技,2016,37(02):144~145+148.
[3] MICHAEL W, METZLER.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 Needham Heights: A Person Edu Company, 2000.256~275.
[4] 高 航,章榮江,高 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06):79~83+86.
[5] 高 航,高 嶸.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02):60~63.
[6] 陳勃源.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對比[J].體育科技,2016,37(06):152~153.
[7] 季 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9):72~80.
[8] 劉樺楠,季 瀏,董翠香.道德社會學視角下運動教育模式的德育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6):89~94.
[9] 張佩佩,孫慶祝,劉世義.太極拳課程的運動教育模式建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01):83~85.
[10] 李小剛.美國運動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05):161~165.
[11] 熊 艷. 我國普通高校健美操“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12] 彭 博.荷球運動教學的步驟與方法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07):161+108.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 of Korfball Course
NIU Hui, XIANG Yong
P.E.Colla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Korfball is the only non net group ball game in the world where men and women compet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literatur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value of korfball education can be better demonstrated by using “sports education mode”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orts education mod”,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orfball,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four links of “teaching, learn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nto the three parts of “preseason, formal competition and post season” of “korfball season”, and constructs a new mode of korfball curriculum sports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 mode; Korfbal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G849.9
A
1007―6891(2021)02―008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1.02.21
2019-11-26
2020-01-15
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項目(2019自研-體育04)。